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交往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活动。交往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交往是社会的粘合剂;(2)交往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和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3)交往能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4)交往是共产主义诞生的前提条件之一。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深入探讨交往的哲学蕴涵,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论史前人类的历史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活动是人类基于生产实践活动而伴随的另一种实践活动,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历史交往作为一个历史哲学概念,指的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各领域、全过程,并产生了各种各样后果的人类社会性行为。历史交往对史前人类的进化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对语言的发展和心智的形成以及地域文化和国家的起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交往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史前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开拓性的成果。但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有重物质生产而轻人的倾向,忽视了交往理论对人的现实境遇的关切与解答。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的主体是人,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被纳入社会生活体系,才能使人的发展具体化和现实化。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挖掘其富含的人本意蕴,反思当代社会人的交往,从而为克服现实社会中制约人的交往健康发展的问题,完善当代社会人的交往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交往理论是本世纪国际上最具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题之一。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从交往的视角看教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教学交往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交往主客体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的个人,详尽阐述了物质交往才是其他任何交往的基础,交往形式所确定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个人的发展程度.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则是从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出发,取代马克思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而走向了对理性的批判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现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精神交往关系等等的一切社会关系,而且,他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描述了未来社会人们之间的理想的交往关系,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原则与社会性原则的统一、物质性原则与历史性原则的统一、价值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的统一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历史交往伴随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因不同发展时期其形式各异 ,在早期人类社会 ,移民活动则是历史交往的普遍形式。安拉托利亚难民和希腊人移民塞浦路斯 ,对塞浦路斯早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便是这一论题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一系列摘要和笔记中,对交往思想进行了具体阐发和展开论述。从这些笔记和摘要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关注于从人类早期社会至资本主义形成的广阔历史时代中人类交往活动的变迁,从交往主体依附性到独立性的历史演变,以及交往形态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角度对交往理论进行了丰富、补充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9.
交往作为社会性行为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交往不同于实践但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交往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突出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活动推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的革命,导致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引发了交往实践的新形态——网络交往实践。网络交往实践是网络技术和交往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引起了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导致了社会时间形态的转型和新型的人类生存空间。所以,网络交往实践显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同时,确立了人类文明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的走向,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 作出总结与反思.澄清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关系,对"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 作出了剖析,并且阐明了这一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坚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13.
人本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大研究成果,但其发展至现代后陷入了理论困境,迫切需要找寻出路。而马克思入学源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并最终超越了它,是人本主义哲学摆脱困境的解药。马克思入学包含着深情的人文关怀,在其发展历程中,马克思注重探讨人的本质,强烈批判了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现象,在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江泽民同志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科学理论 ,以实践性的特点和现代的内涵 ,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对于落后国家在发展道路问题上的探索,一方面可以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是单线型的,而是呈现多线型的多样性统一,另外,对待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绝不能生搬硬套,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学说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的科学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对今天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的角度考察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文章分析了恩格斯早年否定劳动价值论、主张"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而后来肯定劳动价值论的原因;论述了马克思由"接近劳动价值论"到在新的基础上科学地发展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介绍了考茨基受恩格斯之托并在恩格斯的指导之下撰写<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传播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思想的巨大功绩;剖析了伯恩斯坦诋毁劳动价值论、鼓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错误;论述了列宁反对伯恩斯坦及其俄国"学生们"的折中主义价值论、捍卫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斗争.同时,文章对胡义成先生的有关观点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最早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较为系统地加以展开。他以唯物史观为根源,在批判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用于分析和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其实质是:作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产物的世界历史,虽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而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交往已成为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普遍方式 ,交往理论研究愈来愈成为哲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比较和分析了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二者的历史关联以及各自理论中关于交往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通过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 ,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学说是哈贝马斯建构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资源。在马克思的理论中 ,交往实践范畴所指涉的广阔领域 ,标志着马克思交往理论具有巨大的思维空间 ,包含着曾被遮蔽的现代意蕴 ;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则为我们进一步阐释马克思交往理论、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深化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和重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9.
人的需要理论不仅体现于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跃迁中,而且展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探讨了历史地自行产生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探讨了人的需要从极少的需要转化到多方面的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从而显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而且提出了现阶段培育"社会的个人需要"的指导性建议,即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从而对人的需要的发展也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出了热切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