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基本信息问卷、现实人际信任问卷、网络信任问卷、人际关系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48名大学生进行预测、462名大学生进行实测,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不同网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分在性别、科别、年级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状况总体良好,现实人际信任度不高。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信任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在现实人际信任方面网龄和年级差异显著。(3)不同网龄大学生在艾森克人格四个分量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283名境内外学生为对象,采用《人际归因量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境内和境外大学生在人际归因上均较明显倾向于内归因;除背景归因以外,境外生在能力、努力、运气、内归因及外归因等方面的平均分均显著高于境内生;境内和境外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状况无显著差异;宿舍人际关系越趋向于一般的被试大学生,其人际归因越趋向于背景和运气等外归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人际信任度的个体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特点,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和Rotter.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大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及人际信任度;(2)在心理安全感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3)心理安全感在生源地、是否独生上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4)人际信任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虽有微小差异,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5)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6)人际安全感因子能预测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6所高校6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对当代大学生社会态度进行实证研究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态度整体水平较为消极;(2)在性别上,女大学生社会态度总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生源地上,农村与城镇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年级上,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社会归因因子、相对剥夺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上,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社会不公平感因子上,文科类和艺术类大学生显著高于理科类,文科类和艺术类大学生间不显著;在人际信任因子上,艺术类大学生显著低于理科类大学生,其余专业大学生间不显著;在相对剥夺感因子上,艺术类大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类、理科类大学生,文科类与理科类大学生之间不显著。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调适或改变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际交往能力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外化体现,提升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促进中华民族成员之间团结互助、情感交流、文化融合的重要前提。对64名具有人际交往障碍的民族大学生采用实验组(干预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实验组(干预组)接受8周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在交往焦虑和人际信任上的前测得分均无显著差异。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干预组大学生交往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交往焦虑仍低于对照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长期效果得到很好的保持。为提升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加强教育引导,激发民族大学生交往动机;强化精准施策,增强民族学生交往技能;创建互嵌环境,保障民族学生交往条件;树立榜样示范,引领民族学生交往风尚。  相似文献   

6.
以283名境内外学生为对象,采用《人际归因量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境内和境外大学生在人际归因上均较明显倾向于内归因;除背景归因以外,境外生在能力、努力、运气、内归因及外归因等方面的平均分均显著高于境内生;境内和境外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状况无显著差异;宿舍人际关系越趋向于一般的被试大学生,其人际归因越趋向于背景和运气等外归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639名广州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城市居民子女进行了测试。以外来工子女中的初中生为研究组,本地城市初中生为对照组.对外来工子女人际信任度的特点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随年级上升而稳步提高,本地城市居民子女人际信任呈波浪状发展曲线;(2)外来工男女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本地居民子女人际信任性别差异显著;(3)相对而言,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更密切。父保护与父关心两因子能很好地预测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父亲过度保护与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男生的人际信任,母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女初中生人际信任;母否认拒绝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一学生人际信任,父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二人际信任,母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三学生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8.
以481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使用《大学生感戴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测试,考察大学生感戴状况以及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水平的感戴倾向;大学生感戴在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信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感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信任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察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以及一般他人评价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取样法选取1 326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一般他人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外倾性、宜人性、人际灵活、人际开放、人际责任、人际主动与人际信任、积极的一般他人评价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的一般他人评价呈显著负相关;(2)在控制了宜人性和外倾性后,人际灵活和人际开放能通过积极的一般他人评价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人际信任,人际开放和人际责任能够直接预测人际信任。这些结果说明,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面,人际灵活、人际开放、人际责任具有外倾性和宜人性所不能解释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一般他人评价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在对326名初中生进行人际信任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初中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较高,但仍有近一半的初中生人际信任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在家庭背景中,父母文化程度对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但是,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独生子女;性别对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女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但是年级对于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即不同年级的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学生死亡焦虑量表》对四川高校的300名藏族、汉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藏汉大学生在死亡焦虑上的差异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死亡焦虑的性别差异显著:情感冲击焦虑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死亡焦虑的民族差异显著:汉族大学生死亡焦虑程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藏族大学生,在人际负担焦虑维度、自控丧失焦虑维度和自我实现焦虑维度,以及总体死亡焦虑上民族差异显著;汉族女生在人际负担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藏族女生;汉族男生在情感冲击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藏族男生。(3)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和接触死亡经验与总体死亡焦虑无显著相关,父母身体健康状况与总体死亡焦虑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3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度较高,但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较低;人际信任中等;主要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其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相关显著,社会支持越多,人际信任越低,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尊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为效标,对淮北师范大学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共328名大学生,进行8周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干预训练。结果表明,干预结束后,实验班在自尊、人际信任、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愉快、松弛或紧张和总体幸福感上的后测分数高于前测分数和对照班后测分数,且差异均显著。干预方案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对309名师范类本科生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信任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师范类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同伴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调查表明:师范类大学生自我灵活性显著偏低,刻板性显著偏高;一年级师范类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显著低于二年级、三年级师范类大学生;师范类女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显著低于男生,刻板性显著高于男生;正在恋爱的师范类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归因方式问卷(ASQU)对某市4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第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半数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第二,大学生在正性事件的归因上倾向于作出内在的、整体的和可控的归因;在对负性事件的归因上倾向于作出内在的、局部的和可控的归因。第三,高可控性的归因方式在"人际交谈"、"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三种人际交往情境中,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个人评价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自我概念各因子中,女生的道德伦理自我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自我批评显著高于女生;正常家庭大学生在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总分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正常家庭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理自我和自我认同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所有积极因子与自信水平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批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东省少年管教所189名男性犯罪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特点以及与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1)男性犯罪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比同龄男性中学生低,且差异显著;(2)其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正相关;(3)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水平呈负相关;(4)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5)各种客观变量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8.
用《大学生学习自控量表》施测于大三理科学生,选出高、中、低三种学习自控水平各20名被试参加内田法实验,测量其注意稳定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女大学生的学习自控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2)女大学生注意稳定性显著高于男大学生;(3)高学习自控大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显著高于中等学习自控大学生。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大学生家庭环境与自尊的关系。方法:运用家庭环境量表和自尊量表对3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城市和城市郊区大学生的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会对大学生的自尊产生影响,但父母的职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尊得分;家庭环境量表中,情感表达、成功性两项得分和自尊得分呈正相关,矛盾性、控制性两项得分和自尊得分负呈相关。结论:家庭住址、父母的身份以及家庭环境氛围和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1)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在独生子女因素上影响不显著;(2)性别对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显著;(3)专业对社会支持影响显著;(4)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职业对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5)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密切相关;(6)回归分析表明,普遍信任与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能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表明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