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的习语又称熟语。就其广义而论,应该包括谚语、俗语、歇后语乃至少数的成语和格言等。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艺术中的宝石、语言简炼的精华,生活哲理的荟萃。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民族在道德、经验和知识方面的小百科全书,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闪动着真理的强光。 俗语和歇后语大多通俗浅显,在口头上使用较多。人民群众在长期丰富的生活斗争中所创造的歇后语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学样式。它不但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具有朴实精炼、形象生动、幽默含蓄,情趣横溢等特点。它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相似文献   

2.
禅宗典籍历来被认为是唐宋时期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典籍之一,其语料价值可与敦煌文献媲美.禅籍中存在大量唐宋时期的俗语和谚语,故而唐宋口语是构成禅宗语言最主要的部分.谚语口语化的特点,正好适合禅籍语言的口语化,因此,谚语不仅大量出现在禅宗典籍中,也成了禅籍中重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禅籍俗语语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春媛 《兰州学刊》2007,(2):204-205
禅籍俗语的语义在动态使用中往往有别于其他语境,它们被赋予了禅的意韵.论文从禅籍俗语的字面意义、实际意义和终极意义三个方面着手来论述了禅籍俗语语用语义的多样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行的语言形式,谚语的通俗性特点与禅籍的口语化特征相一致。因此,禅籍中谚语的用例较多。本文以禅籍作为语料背景,从语法的角度,围绕结构成分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对禅籍谚语的活用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以展示谚语在动态运用中的灵活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俗谚是禅宗最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从纯形式上看,可分为谚语和歇后语两种。一方面,禅籍中的俗谚来自民间日常生活,而赋予其独特的宗教意义。另一方面,禅师临时方便随口创造的宗门语,也反馈于民间,变为一般非宗教性的俗谚。禅籍中俗谚的使用,与禅宗基本的宗教观念和农禅的生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关汉卿的戏曲作品,使用了大量的当时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还吸收了不少古代经典用语,化用了不少古诗词语;不仅广泛使用了汉民族的通俗、生动的俗语、方言、土话,还适当选用了少数民族语。限于篇幅,在这里不能对关汉卿的语言艺术作全面的论述,本文仅从修辞学的角度,就其常用的,比较突出的修辞手段,举述几种,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自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从此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而在融入世俗生活的同时,其中有一些佛教词汇逐步失去了佛典中原有的含义,成为民间常用的词语、俗语、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等。如"毒"这个字,现在说出来大家往往联想到"毒"代表邪恶的意义。其实佛经中说毒,只表示"不美好的事物、不善良的人格",如  相似文献   

8.
王小凤 《湖南社会科学》2004,(5):122-122,125
成语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材料 ,而且是一种文化。任何一种语言的成语 ,都是其文化的沉淀和结晶。本文从英、汉成语各自的特点出发 ,对比分析其特点及翻译上的异同。一、英、汉成语的不同点英语中的idiom和汉语中所讲的成语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外延来讲 ,都不能绝对划等号。idiom是指那些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 ,包括俗语、谚语、格言等等 ,所以翻译成习语、熟语似乎更合适 ;而汉语成语结构形式非常凝固 ,绝大多数为四言形式 ,它不包括俗语、谚语、格言等。由此可见 ,英语idiom的外延大于汉语成语 ,具体来说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 :1 结构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9.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广而全面的,囊括了当时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的法律现象。法谚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它们基本上渊源于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至少是与其密切相关。法谚与其他谚语关联甚紧,后者对其起支撑、加固或强化作用;法谚有时也衍化为外围谚语,进一步表达一种日常生活道理或经验。从法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对法谚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是人类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习语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习语是以特定话语场景中临时构建的语言单位组合为基础而形成的固定话语成品,在很长时期内为人们所相沿习用,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等。每个习语的形成,虽然都有其特定的来源,但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与话语使用者的修辞动因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习语在修辞动因作用下的形成规律。首先,将详细论述习语在修辞动因作用下的形成规律;其次,结合习语的主要下位类型,探讨它们在修辞动因作用下的具体成因;最后,阐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从习语在怎样的话语场景中产生、为了实现怎样的交际意图而被构建、为何能在较好的修辞效果中实现交际意图等方面来把握修辞动因,进行习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探讨俄罗斯的谚语和俗语与原国语、译国语文化的关系 ,包括反映国家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民族传统、道德、习俗等。旨在加深对谚语、俗语样式的总体理解  相似文献   

13.
明清章回小说在民间的影响--以谚语和歇后语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和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其形成与流传总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在众多谚语和歇后语中,涉及明清章回小说的自成系列,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反映了章回小说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有关章回小说的谚语和歇后语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它们在小说名著中的分布情况,进而论述了它们对小说情节与人物内涵的体认,并说明了章回小说与谚语和歇后语艺术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教学中常有一些成语出现 ,对成语如何准确的理解与翻译呢 ?本文就此试作初步探讨。成语 (idiom)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或短句。它包括各样的固定词组 (setphrase)、俗语 (colloquialism)、谚语 (proverb)和俚语 (slang)。英语成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其语义并非等同组成成份意义的简单相加 ,人们很难从个别的词义猜出整个成语的含义 ,因而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一大难点。此外 ,成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和比喻 ,在传情达…  相似文献   

15.
论成语的经典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熟话下分两大类,一类叫作俗语,另一类可以称作雅言。成语即属于雅言。成语这种雅言,从意义内容上看,与俗语判然有别—成语的语素多是古朴、典雅的;从结构形式上看,也与俗语迥然有异—成语的形式多为四字格。成语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构成了成语区别于俗语的特殊性质—经典性。成语的经典性是历史形成的。正因为成语具有经典性,所以比起语言词汇的其他单位,它更能承载起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尽管成语和俗语也存在着交混的情况,但语言使用者一般并不难将成语与俗语分别开,原因也正在于成语有经典性而俗语没有经典性。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 ,谚语也称俗语 ,即“俗所传言”,主要靠口头传播而流传下来。由于谚语语言简短 ,富于道理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因此被广大的文人群体所常用。在先秦的文学著作中可以找到许多谚语 ,例如“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等等 ,至今仍然使用。当然 ,大部分的谚语由于字意变化等原因今天已经不常见 ,但它们对我们研究先秦的历史、文化、思想都很有帮助。本文只是将《战国策》中的俗语谚语一一摘录整理 ,意在探微 ,未敢言“论”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26-131
民俗文化是文学原野的草根,民俗文化是民族个性的凝聚。当代河洛作家李准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深耕于河洛民俗文化:作品方言、俗语、谚语和歇后语鲜活灵动;会场文化、庙会文化展示淋漓尽致;快板、民歌、民谣、儿歌、豫剧、吹唢呐、剪纸异彩纷呈;三眼铳、打秋千、聊天会、骂架等多种多样的民间游戏娱乐活动跃然纸上。这体现了作者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情志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浅论英语成语的三个问题陈莉莉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积极常用的语言单位。正确的理解和恰当的运用,可以使交际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更好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英语成语的特点。一、成语(idiom)与谚语((proverb)的区别1.成语...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浩如烟海的语词中,有大量成语和俗语。成语和俗语渗透着我们民族的心理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绝大多数成语或者浓缩了一个历史典故,或者是一个名言警句,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俗语则大多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概括,它通俗易懂,讲的是朴素的道理,是流传于民间的哲学。然而也有一些成语或俗语观念陈腐、逻辑荒谬,对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健康有效的思维,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只从逻辑的角度对成语、俗语中的谬误进行透视和解剖。……  相似文献   

20.
文化移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财原语中民族色彩浓重的谚语、俗语和比喻形象新颖的谚语、俗语,汉译应以移植为主;在处理原语中具有民族色彩的词汇方面,应慎用“归化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