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农民多年来的"农转非"梦想,现在却出现逆转:不仅有地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进城落户,一些无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放弃农民身份进城成为市民。基于广东省的799份调查问卷和10多场访谈,通过Logistic模型对无地农民不愿"农转非"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放弃农转非的人群特征展开分析,构建无地农民城镇化的意愿分析框架,并尝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放弃农转非的逆城镇化的具体经济社会因素,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民意愿,内容涵盖农民城镇生活、农村迁建、土地流转和就业意愿等。农民意愿受个人、家庭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区域的差异而迥异。文章以北京郊区户籍农民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划行为(TPB)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证明,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意愿的影响因素是适用的,农民的城镇化行为态度已经处于追求经济理性和价值理性阶段,感知行为控制中的非经济理性、迁居成本和个人特征对意愿有较强影响,农民在做决策时会更多参考亲戚、家人和邻里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基于贵州省1796名农民城镇化意愿及响应能力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农民支持或响应城镇化建设.影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正向因素主要为子女教育改善、自身发展、交通便利、个人生活质量改观、收入提高.影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负向因素主要是城市消费水平高,生活成本增加;无力解决住房问题;就业难;治安不好,污染较严重;难以享受基本的保障.此外,性格、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和依赖关系等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城镇化意愿.因此,应通过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其子女教育现状,丰富进城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进城农民心理健康水平等措施,消除农民对城镇化的担忧,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作为这一进程的主体,其意愿及利益表达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以城镇化为背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S省T市D县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样本的数据分析,了解到农民的城镇化意愿及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经济、政治、教育文化、身份认同),并针对调查中农民利益表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构建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本文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路,以土地流转为核心问题,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社会保障、再就业的意愿,以及农户耕地流转意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最终给出针对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农地流转开展社会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镇化的研究,多停留在物质文明层面,较多关注基础建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体制和政策方面,而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社会主体——农民的研究力度不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正在经历着一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角色转换过程。因此,重构农村精神文明,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树立“大文明”观念,对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快城镇建设,是推进农村城镇化 的物质保障和重要内容。城镇作为非农人口就业和居住的场所,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聚集、重新择业和居住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城镇建设、城镇功能结构的完善与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城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繁荣是互为依存、共生共荣的。城镇建设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即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什么样的模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本文试图以此为立论,在剖析我国经济发展中小城镇主导型发展模式误区及其弊端的基础上,探讨若干可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苏南地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迁居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具有不同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有所不同.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给予农民充分的自由迁徙的机会和权利,以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声音     
正01"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北京市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提到,研究城乡结合部减量发展新路径,全面推进"一绿"地区城市化,制定"二绿"地区发展规划。研究政策措施,推进新市镇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县城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只有发达的县域经济才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民实现“县域城镇化”。为求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两者的相关性,对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其中,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三个误区:土地征收是城镇化的前提;土地换社保是城镇化的保障;农民"被上楼"是城镇化的结果。误区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宪法和基本法律规定的模糊、不合理及立法的缺失。具体完善措施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落实到农户或个体农民;提高补偿标准,建立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机制;完善现有立法,确认和保护农民选择适合生活方式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转移,农民群体逐渐分化,农民分化导致农民在土地产权认知、流转意愿、养老保障需求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差异,建立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引导部分有条件的农户从农村有序退出成为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农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享有,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权力,更与成员身份紧密结合的社会保障权。建立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需要保障农民的自由选择权和土地权益的实现,重点是建立多样化的退出模式、经济补偿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引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非"农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应与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相结合,农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步向"非"农转化,要完全实现这一过程,还面临着一些制度上和观念上的障碍,有待在改革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农居规划是转变农民居住方式的前提,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综合协调发展。农居规划具有超前性、科学性、集约性、艺术性和整体性。使农居规划符合农民居住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针对目前我国农居建设中存在的建设成本高、利用率低、环境意识缺乏等问题,本文从农居规划建设必要性,影响农居规划因素等做全面分析,提出了加强政府扶持、开展专业指导宣传、提高农民参与规划意识等,有效实现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居规划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全国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大约为1500万人."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上楼",将成为这个时代中国发生的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受体制、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制约,城镇化模式与进程因社会类型和社会结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转型期中国推行的城镇化是政府主导的以工业化牵引的农村青壮年农民为主体的城镇化模式,缺乏农业现代化支撑和制度体系保障,城镇化质量不高、可持续性差。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发展方向,具有提升农业经济、融合城乡社会和传承农耕文化三大功能,有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最终达成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维护、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核算方式不合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不明确,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失地农民的法律救助制度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缺失。为了使广大失地农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优化核算方式,规范征用程序;明确产权主体,厘清法律关系;健全社会保障,维护基本权益;完善法律援助,健全司法救济"等措施来最大限度地维护、保障与增进广大失地农民的权益,真正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生产有序、农村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征收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征收关系到农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因土地征收而引发的民事纠纷逐年增加。究其原因,赔偿制度的不合理、法制的不健全、失地农民就业难和农民思想的转变难是引发土地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实现农民向市民角色的转换,必须解决好土地征收问题,进一步完善土地法律制度并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为中国农村的长治久安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集中居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集中居住的基础和动力是产业集聚,而人口集居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产业发展的能力;农民集中居住,提高了城市化水平,节省了大量的宅基地和农村道路用地,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加快了土地向农业规模经营集中。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因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农民集中居住意愿表现为自发性意愿和政府推动后意愿,其意愿存在着推进因素和制约因素,也存在着一些政策性问题。政府应在建立健全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挖掘各中心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建立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增加投入等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释放农村土地,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民职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群体分化是一个长期的协调互动的演化过程,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要鼓励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共建城乡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