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1997年10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内容扎实、印装精致的新书——《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樊保良、水天长主编),读罢颇有感触,愿就读书所得,与同行共享。 选题独特 一本书的成功与否和选题的角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选题适当,即使是一个“老调重弹”的话题,也会引出新意来。从这一点来说,樊保良和水天长等人以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为切入点无疑是成功的。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尽人皆知,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国民族关系史、藏族史及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西藏地方与祖国历史关系发展的一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0月28日至29日,纪念凉州会谈7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武威市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纪念1247年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研讨凉州会谈的深刻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此次会议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来自北京、西藏、甘肃、四川、陕西、江苏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研究员主持。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会  相似文献   

3.
在13世纪蒙古推进统一的过程中,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应蒙古汗王阔端召请到凉州会谈,促成了西藏和平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我们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当时萨迦班智达之所以能成为西藏的代表与阔端会谈,除了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无以伦比的社会威望,还有其本身具有的家国情怀,使他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做出了伟大的选择。文章以萨迦班智达历史性的《致蕃人书》及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萨迦格言》为例,尝试性地探讨作者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以诠释其所作历史性选择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才让 《西藏研究》2004,(4):86-90
萨班东行不仅与阔端商讨了西藏归顺蒙古的事宜,同时也是藏传佛教的一次大规模东传。萨班留驻凉州,在阔端的支持下,大转法轮,使藏传佛教在凉州地区得以兴盛。萨班在凉州的弘法处--凉州四寺,历经元明清三代,一直是藏传佛教信徒崇拜的圣地。萨班向蒙古、汉、藏、党项、回鹘等民族的人士传播藏传佛教文化,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间的团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阔端时期的西夏文《大白伞盖陀罗尼经》发愿文残叶的研究,厘清了西夏《大白伞盖陀罗尼经》的来历,发现了西夏文译本的译者及此前未见记载的西夏帝师和国师,也补充了西夏灭亡后此经在凉州地区不止一次刻印、流传的经过,特别是真实地记载了阔端信奉藏传佛教,拜藏传佛教高僧等觉金刚国师为师,为"凉州会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铺垫了思想和宗教信仰的基础,西夏时期接受、发展藏传佛教对"凉州会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元十三世纪初蒙、藏上层在今甘肃武威促成的“凉州会谈”的成功,使蒙、藏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形成做出了杰出历史贡献,是中华民族版图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进程。“在中华民族的统一、融合、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为世人所瞩目的民族团结之碑、和平统一之碑。”“凉州会谈”最重要、最伟大、也最为深远影响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在蒙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完成中国空前大统一的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明朝前期中央治藏措施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方从有历史记载 ,特别是吐蕃王朝建立以来 ,与内地之间往来关系相当密切。 12 47年 ,蒙古汗国阔端王与萨迦派萨班“凉州会谈”后 ,西藏地方正式归入元朝版图 ,中央王朝开始经略西藏。明朝建立后 ,就接替元王朝 ,继承了治理西藏的权力。明朝治理西藏的措施是对元朝治理措施的继承、变易与发展 ,其基本政策是在明初确立起来的。这些政策除对西藏外 ,对其他藏族地区同样适用。如洪武朝在藏地① 设卫建制 ,永乐朝定封王纳贡制 ,两朝先后建立与完善茶马互市制 ,为有明一代的治藏措施奠定了基调 ,几未更移。本文试谈这些问题 ,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敏贤麟 《中国藏学》2001,(4):105-111
藏族是世代繁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人藏和亲,加快了汉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全面交流的步伐。13世纪中叶, 蒙古王子阔端与西藏政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举行会商,正式将西藏纳入大元版图。“凉州会商”的结果:一方面结束了西藏内部长达400多年分裂割据和战乱的局面,奠定了此后西藏在相对  相似文献   

9.
蒙古与吐蕃关系中佛教文化的作用洪玉范蒙古人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的接触,据史书记载,始于1227年的蒙古王子阔端和西藏宗教领袖人物萨迦寺主、萨迦班智达在凉州的会晤,可是早于这个时代以前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就有松赞干布之父囊囊论赞攻灭赤邦松时,赤邦松...  相似文献   

10.
凉州(今甘肃武威)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河西走廓东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所谓凉州,因地处西北,气候寒凉而得名。凉州治所最初不在今武威,而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三国时,武威方为凉州治所。从那时起,凉州便成为河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凉州白塔,指凉州白塔寺之白塔,亦称百塔寺、幻化寺,是武威历史上的名寺之一,与海藏寺、金塔寺、莲花寺并称为凉州四  相似文献   

11.
1247年,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与蒙古窝阔台汗之子阔端(1206-1251)在今武威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在取得一致意见之后,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领主的公开信,即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号召西藏地方僧俗领主归顺蒙古势力,为元代中央政府顺利实现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奠定了基础。1254年,忽必烈颁赐给八思巴一件"藏文诏书",即著名的《优礼僧人诏书》(以下简称"诏书"),进一步密切了蒙古势力与西藏地方的政治联系,为实现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书信"与"诏书"一脉相承,关联互动,顺应祖国统一之大势,顺应安居乐业之民心,共同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推动形成了元代中央政府的治藏策略,推进了蒙藏民族关系发展,促进了藏族与我国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形成了藏传佛教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患难谋求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渊源和强烈情感,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矢志不移谋求和推进祖国兴旺的爱国情怀和自强意志。  相似文献   

12.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归义军首领张义潮率兵收复吐蕃控制下的凉州;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西夏再次攻陷凉州,将凉州地区的吐蕃统治势力南驱河湟。凉州,在此以前归属于吐蕃,在此以后先归于回鹘,继归属于西夏,这是比较清楚的事情。然而,就是在公元八六一年至一○一五年这一百五十余年中,凉州脱离了东西大国的控制,同沙州归义军政权一样,成为河西走廊上的典型地方政权。本人不揣谫陋,拟就这  相似文献   

13.
作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之一,洛多杰智合寺不仅在黄南尖扎甚有盛名,在藏族历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此寺是拉隆·贝吉多杰的隐蔽之地,也是他和三智者的修行场地。后来萨迦班智达贡嘎尖参受阔端汗王邀请,远赴凉州途中经过此地时修建了一座本康,被萨迦派管理。而后由格鲁派的活佛拉莫夏茸尕布重建,修建了洛多杰智合寺所有佛殿,并收复为拉莫德乾寺子寺。  相似文献   

14.
十八凉州凉、鄯赤水《旧传》“后与吐谷浑不和,龙朔、麟德中(661—665)递相表奏,各论曲直。国家(谓唐朝廷)依违,未为与夺。吐蕃怨怒,遂率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脱身走投凉州”。《帝纪》龙朔三年,“六月,吐蕃攻吐谷浑,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  相似文献   

15.
历代文人醉唱过的凉州如今安好?我是凉州的儿子,那风景自然由我来描述为好。  相似文献   

16.
陆离 《西藏研究》2023,(4):39-51+156-157
P. T. 1082号文书是甘州回鹘登里可汗仁美写给凉州嗢末首领仆射(■)的诏书,具体时间是934年。文书中出现的天平军(■)是驻守凉州的原唐朝郓州天平军戍卒后代,令公(■)应该就是后唐朔方节度使张希崇,唐王(■)应该是后唐明宗皇帝李亶,天使大夫(■)是934年后唐派出的使节。该诏书显示出当时甘州回鹘政权同凉州嗢末、凉州唐朝天平军戍卒后代、后唐王朝、瓜沙归义军政权以及凉州、廓州、河州等地吐蕃部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珍贵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 西藏农奴制的确立时期。13世纪中叶,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驻凉州(武威)时,与萨班和他的侄子八思巴即萨迦第五祖罗追坚赞等于1247年在凉州会商好归顺条件,得到卫藏僧俗农奴主首领的一致赞同,从此元王朝在西藏地方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征收赋税,实行有效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问题是清代的一大政治问题。康乾年间,边疆民族问题比较突出,清政府多采用武力手段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同时,清政府还采取安置少数民族的办法缓解民族矛盾。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康乾时期从青、新、蒙地区安置过来的。乾隆年间,凉州甘州肃州少数民族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本文试就凉州甘州肃州少数民族的成份、分布、生活及产生的影响作一分析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9.
川西南的大凉山,承载着数千年的彝族文化,小凉山,更有无数彝族的传统文化孕育其中,彝族“说唱”便是其中之一,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彝族“二人转”。彝族“二人转”产生于东汉以前,与东北“二人转”如出一辙,距今已有200多0年的历史,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不唱山歌冷啾啾,唱起山歌闹说唱艺人在表演凉州。好个凉州闹坏了,我的山歌才开头……”“各种柴火碰到一起了,就能生出熊熊的火焰。各种人聚在一起了,就会发出智慧的光芒……”就这样,“唱”了“说”,“说”了“唱”,你方唱罢我登场。彝族说唱多为两人表演,与东北“二人转”确…  相似文献   

20.
三后汉时分布在凉州(武威)、令居(永登)、湟中一带直至柴达木盆地西北端,而在三国时代又从凉州扩展到柴达木盆地、帕米尔高原一带的小月氏,其后如何了呢?阚驷的《十三州志》载:“西平(今之西宁)、张掖之间,大月氏之别小月氏之国。”(《水经注》卷三[河水]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条,《国学基本丛书》本三二页)。但是,这并不表示阚驷时(四世纪)小月氏依然以这一名称出现。《十三州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