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身体诉说与灵魂拯救——论大江健三郎的叙事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科 《延边大学学报》2005,38(1):104-108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加以提炼和升华,通过对历史存在的思考和边缘困境中的抉择,结合荒诞奇情和梦幻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处于精神危机中的战后日本人的文化矛盾和灵魂冲突。大江健三郎的叙述美学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人体验孕育的身体叙事,二是边缘存在中的艰难抉择,三是面向拯救的灵魂探索。大江小说在取用故土经验和反思民族历史、回归传统和大胆创新方面,对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楠楠 《南都学坛》2010,30(4):72-74
影片《朗读者》以其沉稳平静的影像风格和演员的精湛演技成为2009年奥斯卡的大赢家。影片通过讲述一段发生在二战德国的惊世骇俗的忘年之恋,探讨了在畸恋外壳下的关于现代性与大屠杀的反思、对汉娜.阿伦特笔下的"平庸之恶"的揭示以及关于道德的困境与法律的悖论等多重主题,呈现出二战之后年轻一代德国人对待德国历史与罪愆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3.
许多研究者,比如汉娜·阿伦特根据本雅明对现代主义小说大师卡夫卡的阐释进行解读,认为本雅明是位没落失意的旧式文人,而不是关注文学与历史现实的激进革命思想家.本文从"希望"这一中心概念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澄清了这一错误认识,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本雅明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历史反思和罪责问题的讨论一直是战后德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借助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成果,从文学与历史、历史与作家等关系问题入手对德国作家鸟韦·蒂姆的小说《以我哥哥为例证》加以介绍和分析,论述作家以文学文本叙述历史、反思历史的独特方式,揭示贯穿作品始末的主题——罪责与回忆。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对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缺少反省和批判。实际上,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呈现出了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其中既有对侵略战争的揭露与批判,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憎恨核武器、呼唤和平等积极思想意义,也存在着宣扬"日本受害论"和"反对战败"等需要清醒认识和给予批判的思想因素。中国学者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矛盾的不同方面。战后日本文学的这种"矛盾性"的观点是日本作家自身的"矛盾性"和民族主义立场所决定的,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发展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在路上>讲述了战后美国青年寻找"美国梦"以及"美国梦"破灭的故事.这部小说形式独特,一反结构性叙述的工整与严谨.小说使用展示性情节反映了当时人物行为与思想混乱,反思了战后青年人"美国梦"破灭的原因.本文在叙述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对小说特殊的叙述结构进行探讨.在探讨叙述结构的同时也分析了小说所蕴含的丰富的主题思想--即战后美国人过度追求物质的欲望是梦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西欧联合是战后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展对于西欧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西欧联合只是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下才开始真正起步、并取得一定成果.作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美国,一开始便与西欧联合运动结下不解之缘,它赞同和支持西欧联合的政策对战后西欧联合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经常赞赏德国人自觉深刻的历史反思,却很少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其思路和方法。战后德语文学不啻为我们探讨这一课题的最佳领域,而作为实践这一文学反思使命的最杰出的代表,德国战后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格拉斯则提供了用心研读这个反思经验的重要文本。他们或平白而沉重,或辛辣而穿透的笔触,将权力、人性以及传统文化的扭曲纠合发人深省地揭示出来,推动了劫难后德国批判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身体视角研究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莎剧研究的热点,其范围主要包括包括:莎剧中的身体修辞研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莎剧中身体话语的研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对莎剧中作为认同的身体的研究;及对莎剧身体批评的反思.这些研究开拓了我们认识莎剧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常陷入”情色身体”和病理学身体等的囹圄.莎剧中身体在剧作的文学性和审美内蕴,身体话语与剧里和剧外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话语的互动,以及莎剧中的身体在中国舞台上的呈现和变异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0.
2003年诺奖得主J. M.库切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饱受迫害与摧残的女性身体形象,借以审视南非殖民统治、父权体制对女性身体的压迫与规训。面对权力机制加诸女性身体的种种规训,库切小说中的女性以身体为僭越工具,通过沉默的身体、疯癫的身体、拒绝凝视的身体和张扬欲望的身体等身体反抗策略,冲破种族、性别的藩篱,开启寻求自我主体的建构之旅。  相似文献   

11.
刘同舜教授,1930年生于浙江镇海,195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外文系.现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关系室主任,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战后国际关系.主要著作有《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8册)和《"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简称《长编》)是一部多卷本的战后国际关系史丛书,它按照年代顺序分专题撰写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叙述1953年重大国际关系事件的第8册即将于  相似文献   

12.
2001年4月,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历史教科书,其性质与后果十分严重.作者在分析战后日本三次修改历史教科书过程和史实的基础上,认为历史教科书审定属国家政府行为.教科书修订原因种种,日本政府默认、纵容和支持教科书"改恶"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比较战后日本政府与德国政府对历史教科书的态度,确证日本政府对此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田纳西·威廉斯笔下早期的南方女性优雅但脆弱,中期的南方女性受北方文化的熏陶逐渐坚强,但远离南方文化的优雅,她们均令威廉斯爱恨交织,后期<蜥蜴之夜>中的汉娜汇集南北文化的优点于一身,代表了威廉斯心中的理想.戏剧中女性形象嬗变体现了威廉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提炼、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的融合和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生死朗读>是德国战后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它的问世无异于给日渐低迷的西方文坛注入了兴奋剂,引起了极大反响.它的轰动不亚于<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的深刻又令人想起<浮士德>.本文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小说的深刻内涵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挖掘文明是一种力量,它能敦促和警醒人类反思历史、拒绝罪恶、完善人性,以其高扬的理性去追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芸  程茜 《东方论坛》2007,(1):33-39,118
反讽思维的发展与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步.苏格拉底的反讽首次表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摆脱了外在规定性.浪漫派反讽理论极大地扩大了反讽使用的范围,强调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自觉、反思和自由.随着主体意识对宗教、伦理价值体系的质疑,现当代文学文本中出现了反讽的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远山淡影》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处女作,故事以经历了丧女之痛的寡居英籍日裔女性悦子的回忆为主要内容,叙述在英国现实生活和日本战后回忆间交织穿插推进,将长崎的战争记忆假托在佐知子身上,通过大量散落在对话中的信息逐渐剥离出故事的“真相”,集中展示了战后日本民众的心理创伤和疗愈困境。石黑一雄以独特的双重身份和残缺记忆叙述为写作策略,从三代人代际差异的角度探寻不同创伤类型及受创原因,分析文化创伤、家庭创伤及心理创伤的内涵与症结,再现主流战争历史记叙和个体创伤记忆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受创者内心深处的恐惧、痛苦和震动情绪对被创者余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该作品以跨文化视角对日本的文化与战争责任进行了反思,并以微观视角下的个人心理反思世界视野内“战争与和平”的宏大话题。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运用感性、物性的身体为叙事手段和叙事对象,使蓄奴制时代美国非裔尤其是非裔女性的历史际遇和现实体验得以由不可言说变得可以“言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白人种族主义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体的剥夺与压迫,同时展现了后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身体为武器和战场展开的抗拒与颠覆;《宠儿》文本也得以借助身体叙事建构黑人女性写作的主体,消解西方理性传统和男性中心文化。  相似文献   

18.
历史决定论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机械的历史决定论.这种决定论,虽然坚持社会历史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但是,对社会规律的理解是机械的,它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这种决定论,是在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又肯定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社会中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肯定人的自觉能动性,而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能动性包含着选择性.我们把这种决定论叫做辩证的历史决定论.我们要坚持的也就是这种决定论.  相似文献   

19.
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节俭思想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和道德传统的历史积淀,无疑是中国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节俭思想一方面固然来自社会劳动者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也产生于对社会侈糜现象的反思与批判.本文对先秦的侈糜世风和节俭思潮的历史追述,是对我们民族发展史中劣根性和良根性的双重反思.温斯故往,以鉴来者.  相似文献   

20.
日本战后派文学是日本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自觉地接受《近代文学》的理论指导,在创作实践中坚持文学的社会性和实验性。社会性,使战后派文学对罪恶的侵略战争的“反思”更为深刻;实验性,使战后派文学走上了与当代欧美文学同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