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宗教哲学的进化论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近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的机械论范式带来的理论困境,提出了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范式的新的宗教哲学的发展方向。这一新的解释模式首先需要对进化论本身加以正确的理解,同时需要从进化论的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视角,用中西宗教文化比较的材料,对“神”的观念和祖先崇拜的起源,以及宗教仪式和宗教语言的性质等宗教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世界各个文明古国古代哲学的发生,都遵循 着这一人类认识发展的共同规律。但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宗教形式会产生出特点各异 的哲学,这也同样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宗教,是直接从原始宗教演 化而来的反映宗法奴隶制社会现实的宗教,经过西周的宗教维新,它的典型形式就变成了天 命论。西周天命论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理性精神,因而,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发生的最初 根源。同时西周天命论和春秋无神论思潮的特点也先天地规定了中国古代早期哲学的一些思 维特点和理论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3.
侯艳芳 《殷都学刊》2007,(3):148-151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中,学界一般认为天概念在春秋以前是单纬度的,即宗教之天。事实上,夏朝和商朝的天概念是宗教之天,但从周朝开始不再是单维的宗教之天,而是同时兼具了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这两种内涵。这给春秋以降各个思想家从不同侧面出发对天概念进行迥异的具体阐释奠定了思想基础。只有弄清了这一点,才能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有符合本初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宗教在儒家中的理性化及其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古代宗教在儒家中的理性化为例,分析儒家的理性化道路和方向。通过现代人类学理论对“绝地天通”的分析,认为中国古代宗教的精神渊源乃是巫术神秘主义。从周公开始的理性化之路即表现为对这一精神渊源的反对,以“德”取代神秘的巫术能力。孔子更将这一理性化推向极限,试图建立纯粹人本主义限度内的道德体系。但是,失去了形而上根基的理性化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所以,《中庸》和孟子回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巫术种秘主义,重新赋予儒家的道德理性一个形而上根基。儒家对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理性化道路,至此大致完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美是中国特殊历史文化的产物,上古宗教中自然神灵与祖先神灵的特殊联系及其向至上神的发展,折射着中国古代人特殊的心灵状态和理性化的轨迹,同时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成方式。“四象三圈”就是对这个以原始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美的概括;通过对“四象三圈”的解析,或许可以为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宗教起源问题是宗教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宗教哲学如果不深入思考宗教起源问题,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借助比较神话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在《圣经·创世记》前11章中寻觅远古史前人类迁徙、分化的信息,从而发现圣经与中国古籍中的神话记载可以与现代人类学和上古史的知识相一致,这对解释人类宗教起源和分化的问题,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化的历程可分为巫术、宗教、哲学、科学等四个阶段,这也是人类思维理性化趋势的四个阶段。哲学是介于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之间的文化形态和理性演化阶段。人类文明史上只有两个真正的哲学文化系统——中国哲学传统和欧洲哲学传统。两大哲学传统都从宗教中产生,又取代了宗教在社会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哲学与宗教母体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决定了哲学的最终命运。中国哲学是更具有典型意义的哲学形态,我们应当突破欧洲哲学特殊形态和话语的束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源于殷商,历经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大变革的时代,诸子争鸣,百家异说,儒、道、墨、法、名、阴阳等学派成立,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学术黄金时代。为我国哲学奠定了基础。从殷商至春秋战国,天人关系成为思想领域中的首要问题。可以说,我国古代哲学是从天人关系讨论开始,围绕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而形成。人类哲学的产生与原始宗教的发展是不可分的。哲学和宗教原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发展中逐渐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我国古代的天人观,在最初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从宗教人类学、理性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对人的本质的历史阐述、基于文化人类学阐述的人的结构与人的存在的核心观点,探讨了教育的本源、教育的属性和教育的出发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5,(11)
在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之间,德国理论界开始出现哲学人类学转向和唯物史观转向,共同体认一种特别的力量:理论的解放。这要归功于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和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共同指向了基督教德国的神权君主政治,且分别从批判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统治真理性来展开。因此推动理论解放的力量正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和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对之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到政治哲学的沉思:理论的解放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1.
赵源 《江淮论坛》2000,(2):98-101
一、前言大致说 ,中国哲学之特质为天人合一说。由对天与人的关系说明中国哲学之起源和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天观念是人所造的。人对天观念的演变过程———人怎么样了解天观念 ,就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探究天观念的演变是中国哲学研究之基本。在中国古代传统中 ,对天的了解 ,大致有两种———即神性义之天和自然义之天。其中神性义之天为哲学的重要对象。因而本论只探讨神性义之天观念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的天观念 ,演变得很大 ,又复杂。这复杂的问题是与当时的宗教以及政治环境大有关系的。故本文对中国古代的天观念 ,是以对各时代的宗教…  相似文献   

12.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7,(2):156-161
在对民间宗教的哲学研究作出理论反思基础上,文章着重探讨了民间宗教概念体系的“亚哲学”和“超观念”特征。认为,“精英宗教”和“民间宗教”虽然共享着同一套哲学概念,但却在不同的话语结构中理解它们,精英宗教教化越彰显其“正统性”(orthodoxy),民间宗教文化就在相反的路径上,将同一个的术语存放在背谬的逻辑模态里反抗它们,民间宗教的“融合”意识就是这种哲学观念的教化和反抗逻辑的例证。追寻民间宗教对儒释道等正统宗教观念的反抗和重构的轨迹,清理儒释道三教在民间宗教观念中受容的历史物列,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楚地辨识古代宗教中“屈服的知识”和某些隐秘的思想断层。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忽视它自身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独特的阐述方式,而应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来追寻和探讨这一本土哲学发展的逻辑轨迹,以避免这一研究长期停留在资料的论证和搜集整理的水平上。关于中国古典哲学的逻辑发展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注意.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如冯契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一书中,明确  相似文献   

14.
吾淳 《学术界》2008,(2):54-64
中国宗教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术与思想界关于中国宗教问题的看法常常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如果我们细加留意的话,仍能发现一些代表性观点之间有着关联之处.本文打算选取四个比较基本的学说或理论角度以及各自的代表者,通过他们来看一下能否勾勒出中国宗教的基本轮廓.这些代表性理论、人物及观点主要有:(1)以卡尔·雅斯贝斯为代表的研究:从历史哲学的视角看精神运动的轴心或定型意义;(2)以麦克斯·缪勒、汉斯·昆、秦家懿等为代表的研究:从比较宗教学或宗教类型的视角看中国宗教;(3)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研究:从宗教社会学或宗教性格的视角看中国宗教;(4)以张光直为代表的研究:从人类学或宗教发展的视角看中国宗教.这之中,雅斯贝斯的轴心理论为我们展示了公元前500年前后的精神过程对于人类未来的精神史而言具有某种定型的意义.麦克斯·缪勒、马克斯·韦伯以及汉斯·昆、秦家懿等人的研究有可能使我们对中国宗教类型、形态、特征、性格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或判断,而且其最终指向的不是哲学层面,而是巫术方向.而这样一种判断同样可以在张光直的中国、东方乃至人类普遍法则的连续性进程理论中找到合理的逻辑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般而言 ,可以把近 50年中国大陆主流哲学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描写成一个从本体论思维范式到认识论思维范式再到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可以从哲学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哲学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匹配性关联中得到理解。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人类学思维范式转变 ,既是一种与实践方式相匹配的共进 ,又是一种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任继愈同志几年来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和批判儒教的文章,主要是针对"封建社会的圣人"、"具有高度尊严的教主"、"高贵的素王"的孔子及其学说.作者认为:儒家是宗教;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直接继承了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宗教思想.并曾多次指出,朱熹"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的人物."又说:"朱熹的思想属于宗教,他的哲学思想是为他的宗教体系服务的."他认为,由于中国长期停留在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西方那样的产业革命,所以"哲学没有条件从宗教中分离出来,……这就造成中国封建时代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1873—1883),孜孜不倦地从同时代人的人类学著作中摘录了数量惊人的“人类学笔记”。他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和人类自然进化史的研究,开辟了对人类社会史的研究。为了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准确地评估其理论价值,鲁越、孙麾、江丹林合作推出了他们的力作《马克思晚年的创造性探索——“人类学笔记”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准确、系统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理论问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该书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晚年的思想轨迹 马克思晚年在他曾为之呕心沥血的经济学研究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始钻研那些似乎和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英国著名汉学家罗尔·斯德克斯的研究。在文献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本文从四个层面对罗尔·斯德克斯对于中国研究本身的看法、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动物文化、贫富观和生态观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发现罗尔·斯德克斯的中国研究观具有全面辩证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是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关系的研究,深刻揭示了早期中国特别是战国和秦汉时期经典文本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倾向,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英国学术界对于古代中国文化、哲学、政治、宗教和经济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考古哲学的角度讨论了进化论对史前人类生活研究的积极作用.第一二部分介绍了新考古学和进化人类学的新进展,第三部分说明了这些新的思想和解释模式对于研究史前人类生活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康德先验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转折枢纽,是观念论(理念论)到现代哲学人类学的主体机能机构论的中间环节。从部族经验的“积累起来的遗传”开始,中经主体的先验性存在,终结于哲学人类学的心理结构论,这是先验哲学在人类心理历程中的运行轨迹。因之,研究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一般哲学(或后验哲学)的思维方式,在路向上是相反的。同时,康德先验哲学(含美学)是一个庞大、丰富而复杂的矛盾体系,其理路是“心理-逻辑”二重结构的波动与纠合,它的运行必然突破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一贯性。“康德现象”就是各种矛盾冲突的相互纠集,共争互荣的现象。这正是康德哲学美学的内在生命力与多维的理论生长点,它构成了康德哲学美学的广阔的解释空间。这也是研究康德哲学美学之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