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6,(3):91-95
河道疏浚问题是《辛丑条约》及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港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约开商埠,其对于中外的重要价值因河道淤塞而严重降低。1901年,在与两江总督磋商吴淞江疏浚问题之际,列强强迫清政府订立条约,明确规定对黄浦江进行疏浚。事关国家土地、朝廷主权、长江咽喉,岂敢坐视付与外人?从《辛丑条约》中的《修治上海黄浦河道局条款》到《改订修治黄浦河道条款》,清政府历经五载之交涉,终于在形式上取得修浚浦江的主权。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反映清末步履维艰的时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政府维护国权的意识,是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1876年2月签订的《江华条约》,是由朝鲜王朝独立完成的。清政府礼部事前的咨文、李鸿章所谓的“劝函”,清政府事后获悉缔约的信息来源、获悉订约后的表现,均证明《江华条约》的签订与清政府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的枪炮轰开清政府的封闭大门,中外之间从此开始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条约制度规定之下的商务交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一个又一个有损于国家主权和经济的不平等条约、章程和合同,其中商务条款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政府无力抵抗,唯有乞和。1901年9月7日,十一国公使与清政府代表签订了《辛丑和约》,第十一款订明:“大清国国家允定,将通商行船各条约内,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及有关通商其他事宜,均行议商,以期妥善简易”。由于此项规定,故从1902年开始到1907年止,清政府与各有约国进行修订商约的谈判,实际上参加谈判的有英、美、日、葡、德、意等六个国家,其中英、美、日、葡等四个国家则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这一系列条约是《辛丑和约》第十一款的具体化,补充和扩大了该和约的内容。本文拟对其中最为重要的中英《马凯条约》的谈判及签订作些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鸦片作为一项收入颇巨的税源,在近代中国财政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仅试图对清末的这一财政收入及清政府鸦片政策的演变作一个简略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论证清王朝灭亡的必然性。一、鸦片对于清末财政的重要性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未能阻止住大量鸦片的走私进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  相似文献   

5.
晚清不平等条约留给国人以深刻印象。在上百条约里,诚然大部分都属不平等条约,但实事求是地分析签约时清政府的动机或签约背景,我们会发现当时的中外条约里也存在部分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后期 ,英俄在中亚的角逐进入巅峰 ,帕米尔成为英俄争夺的焦点之一。 1 878年清政府收复新疆后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在帕米尔地区的防务。但由于清政府对帕米尔政策的失误 ,导致英俄 1 895年抛开清政府单方面签订条约 ,划分双方在帕米尔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俄密约》的性质,史学界一致认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签订此约是卖国行为。本文则认为此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约。从缔约背景上看,《密约》并非不平等条约,因为当时俄国既没有对中国发动战争,也没有以武力相威胁,而是清政府根据甲午战后面临的国际局势,主动自愿与俄签约,这与不平等条约签订背景截然不同。从《密约》的内容上看,更进一步说明了条约是中俄双方针对日本所签订的军事同盟互助条约,其性质是平等的。而以《密约》签订后产生的客观效果来判定其性质是不正确的,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从<北京条约>到<中西和好贸易条约>的签订,从陈兰彬使团的派出到<会订古巴华工条款>的签订,以及向古巴遣使设领等,晚清政府海外华人政策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与此同时,在处理由华工问题而引起外交纠纷时,清政府也开始采纳近代国际关系中的行为规范,步入外交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9.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的72年历史进程中,清政府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关系究竟怎样呢?不少论者认定清政府从鸦片战争起就是资本主义列强的“走狗”,是“卖国”的政府。如范老就认为,《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满清政府出卖中国的疯狂性”等等。笔者则不以为然。本文拟系统考察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尤其对列强的态度,以求客观估价清政府在中华民族与列强这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学术界对上海租界的研究没有充分开展。迄今为止,有些论著在谈及上海租界发展过程时,对清政府如何出卖主权的腐败之态叙述较多,而对其为维持大清帝国的统治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仅就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在上海租界的征税史实作一考察,使人们从一个侧面对清政府争夺上海租界管辖权有更深  相似文献   

11.
(一) 直隶工人队伍,特别是产业工人,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清政府、洋务派官僚创办近代工业产生、发展起来的。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主义者蜂涌而来。他们凭着清政府与之签订的一系列“从头到尾都是侮辱”的条约,获得了在我国沿海一些城市开设商埠、设立租界、开办工厂的特权。1860年,根据中英北京续增条约第七款的规定,英国辟天津为商埠,在天津城东南划紫  相似文献   

12.
在对外交往中,清政府极力回避铁路等具有商务性质的事项列入条约,一旦入约,则谨慎履行条约义务,并使用严格解释等法律技术限制己方条约义务、驳斥列强约外特权。晚清各界还试图通过区分契约与条约、商务与外交,将铁路交涉限定为商务范畴,避免中外政府间的正面外交冲突。清政府甚至以国内舆论及督抚权力划分等内政因素为外交斡旋的砝码,虽能一时拖延交涉却又往往在内政处理上受其所累。总体上说,清末各界大量援引国际公法、私法的规则和技术,并策略性地利用内政因素,试图寻找外交活动中的平衡与突破,虽不能根本改变弱国外交困境中的被动地位,却推动着中国逐步认知和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13.
1902年后,继《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在上海等地举行了一系列涉外的“商约”谈判,首签了中英“商约”。由于这一“商约”列入了“裁厘加税”的条款,所以颇能迷惑一些人,似乎“商约”的签订,为清政府争得了一些“利权”,是一次“外交胜利”。当时,负责英国政府进行修订“商约”谈判的  相似文献   

14.
袁灿兴 《兰州学刊》2011,(4):130-135
1899年清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一次保和会,会后清政府决定批准1899年海牙公约中的三个。但由于1900年的庚子之乱,清政府未能完成批准条约的工作。1904年,为了通过红十字会救助日俄战争中的东三省难民,清政府开展外交努力,完成了加入国际红十字会与批准第一次保和会三约。1907年第二次保和会召开,清政府再次参与。会后清政府经仔细研讨,批准第二次保和会十四约中的八个。清末两次保和会之参与,是中国外交现代化的滥觞,并推动了中国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打开了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的大门。在一八四二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上,英国侵略者就迫使清政府接受“领事报关”制,破坏了中国海关行政的独立自主权。一八五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英国侵略者又伙同美、法侵略者乘机拒绝清地方当局执行海关征税权,建立所谓“领事代征”制和“关税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掠夺上海的海关行政权,为后来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形成开了恶劣的先例。  相似文献   

16.
1902年中英议修商约谈判是清末清政府积极修约实践的重要事件.这次修约涉及中英关系的诸多方面,并对晚清中外关系的整体格局有所影响.在这次谈判中,有关外人参与中国口岸米谷转运出口的问题,成为修约谈判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中英双方几经会谈,签订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该条约使清朝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利,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外人权益进行限制的目的.在这次议修商约谈判实践中,充分显示出清政府外交态度之转变,其在外交上维护自身利权的意识逐渐加强.在清政府积极修约态度的变化之中,还可以看出其中对外交涉与内政变化的密切关联,外交观念的转变中有对外国势力逼迫下政治经济主权利益的切实诉求.这种努力虽然不能改变屈从列强的大格局,但却在一定意义上显示出清末政府外交中值得注意的动向.光绪末年显露的清政府外交态度之转变成为国人外交观念转变之趋向.  相似文献   

17.
马关签约后清朝官员的谏诤活动王如绘马关条约签字后,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拒和运动。这一运动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各省在京会试举人组织的“公车上书”,二是京外官员参加的谏诤活动。这一运动虽然未能阻止清政府批准条约,但对晚清历史却发生了深刻影响。以往史著对“...  相似文献   

18.
胡汉民是革命派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在辛亥时期对于条约执行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但现有成果主要聚焦于胡汉民主张革命派承认和执行旧约问题。实际上,胡汉民还系统阐发了条约执行的一般理论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又对清政府专制统治下中国执行条约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辩明应以排满革命为解决问题之根本手段。这些言论具有相当的国际法水准和认知水平,既强化了革命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也展示出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存的复杂情状。  相似文献   

19.
在庚子、辛丑年间的《辛丑条约》谈判过程中,对所谓的“祸首”进行惩处,原本是先前处理教案思维的延续,但一度成为双方正式谈判的先决条件,阻碍了议和的顺利进行。“惩凶”的结果,一方面使清政府威信扫地,列强则达到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打击了清政府中最顽固保守的势力,为“新政”扫清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翁同穌与中日甲午战争沈缙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国之所以逼我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是因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北之故。近百年来,甲午败北之责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