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梁启超(1873──1929)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有成就的学者,曾为中国的民主、富强前途而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与改革主张。他的宗教观念亦反映了他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其中许多见解不乏有深刻之处。中国的近代史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化、新兴力量与守旧势力激烈冲撞、斗争的时期。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在19世纪中叶后几十年的瞬间就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大门,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开始了她痛苦艰难的现代化过程。这个事实,强列地刺激着梁启超等近代…  相似文献   

2.
古贤圣哲的“民本”思想,到了近代,一跃而为郑应观等人所总结的君民共主思想:“盖五大洲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再一跃,又为梁启超头脑中缩小了的“民权”思想。然“流质多变”的梁启超何以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捕捉到“民权”一物呢?之后,又给予“民权”思想以何种新的内涵呢?在今天,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意义。 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凭藉船坚炮利,纷纷染指中国,中华民族危机加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化论是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展解放斗争的主要理论武器,也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哲学革命的根本思想。在戊戌时期,作为资产阶级著名的启蒙思想宣传家梁启超,先是信奉康有为的“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后又通过严复的译著(主要是《天演论》),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进化史观,并认为中国的变法维新是势在必行的。戊戌变法失败后至1902年间,梁启超在日本由于广泛地接触到西方国家和日本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进步史学思想,他的进化史观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宣传的社会历史进化论,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无疑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国近代进化史观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本文试图对梁启超的进化史观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金玉甫 《殷都学刊》2009,30(3):149-151
中国书法具有"艺术"的素质和性质,当我们搁置或忽视其使用性质而专注于其审美特征的时候,当我们以审美主题观照这些特定对象的时候,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凸显出来了.一代学者梁启超,书法作为其一生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对于书法的艺术性有着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聪惠 《快乐青春》2014,(3):26-27
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5岁开始读《四书》《五经》,“8岁学为义,9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流传着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探讨 :一法治的意义 ,二法律的性质 ,三法律的制定 ,四法律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创立新民说.他认为,导致戊戌变法夭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自下而上地造就出一代拥戴变法的新民来.在他的心目中,新民应该有摆脱奴性束缚的品格,应该有高尚的公德意识,应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应该有尚武精神.以创立新民说为标志,梁启超开始以思想家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相似文献   

8.
李小艳 《船山学刊》2012,(2):135-139
在近代佛学复兴的背景下,梁启超潜心佛学研究,一生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梁启超的佛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以致用为目的,以己意进退佛说,对佛教教义进行改造和利用,形成了经世佛学思想;后期则是以学问为目的,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佛教历史、佛教经典和佛教哲学等进行学术研究,结出了佛教文化研究的硕果。最后,研究梁启超的佛学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的革命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郊号,柴社稷,谓之革命;礼秀民,聚俊材,谓之革政。今之亟务,曰:以革政挽革命。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爱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师渠 《河北学刊》2005,25(4):174-183
中国与忠君相联系的传统的爱国思想,在甲午战争前后,因救亡图存的刺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为载体,以西方社会进化论为中介,最终实现了向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转换。梁启超作为维新运动的要角和敏锐的思想家,成为了实现三者融通和最早揭橥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旗帜的代表性人物,也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主义的第一人。他的爱国论与政治论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富有实践意义的思想指导,充满着激情、创意与启迪。不论事实上存在有多少失误,其论说在不同的阶段上总是虎虎有生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惟如是,他的许多隽永和富有哲理的观点至今仍不失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产物.梁启超是其中的奠基性人物。他以亦报人亦政治家亦文学家的组合角色,进行着报告文学的文体实验。其作品由新闻、政论、文学三元组合而成.成为发生期中国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赵西方 《兰州学刊》2006,10(10):79-81,90
梁启超作为我国近代思想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其一生具有很深的佛学情结,潜藏于其内心深处的、以救世作为其终极依托形式的佛学情结,始终影响着他的思想表层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活动,也正是这种佛学情结使得梁启超对中国近代佛学的现代转向以及某种意义的复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近代自由主义的信奉者与倡导者,梁启超把自由看做是人的一项根本权利,他认为自由权产生予强权,一方面,人人不应侵犯他人的自由权;另一方面,应保护自己的自由权不放弃.在自由的内涵上,梁启超把自由分为政治上的自由与道德上的自由.政治上的自由以民族自由与国民参政自由为目标;道德上的自由则以服从良心为根本,实现了自由内涵的双重界定.同时,梁启超从团体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自由的真正意蕴,从而使个人与团体自由达成了一致和和谐.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对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评价过低。其实五四时期的梁启超并不保守,他坚决支持文学革命并身体力行,是陈独秀、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的同道;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资产阶级宪政理想,维护民主政体,同时不再仅仅把民主作为政体变革的目标,而是将其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新的伦理精神和人们应享有的自由权利的价值理想,他服膺科学精神,反对科学万能,主张科学与人文相协调,体现了对待科学的理性态度;他为引进新知识、传播新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工作在五四新知识界中无一人能望其项背。梁启超的言行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内容完全合拍,他理应被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五四新文化阵营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需要对新人进行设计。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梁启超对新自我的设计,即新自我与社会、自我特性的设定、自我开展的限制、自我开展的方法。指出自我设计必须与社会设计相统一,否则新自我难以进入新生活。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对整个五四运动都起了巨大而全面的作用:梁启超直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而北京大学是由康有为、梁启超所办强学会官书局演变而来;以《新青年》为标识的一代新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他们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梁启超的影响;五四运动的两大旗帜是“民主”与“科学”,而作为“新思想界勇士”的梁启超正是这方面的先驱;梁启超领导的政治派别研究系也与五四人建立了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夏晓虹 《云梦学刊》2008,29(5):5-10
一、梁启超研究简述 梁启超研究近年已渐成显学,这从梁启超研究著作的数量之多即显示出来.此次为备课,检索国家图书馆目录,在"题名"一项输入"梁启超",结果中文文献出来了245条.单是传记,就有30多部,这还不包括连环画、儿童故事、长篇小说之类,并且,已经剔除了合传与重版,后者包括两岸的同一版本或同书异名.其实,这个统计仍不完全,起码,香港亚洲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毛以亨著<梁启超>,国图就没有收藏,而这部传记是早期梁启超研究中最有分量的一部,虽然它放在"少年丛书"中,且篇幅不大.  相似文献   

18.
王兆胜 《人文杂志》2003,6(5):78-85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作家少有不受其影响者 ,林语堂也不例外。林语堂与梁启超最根本的关联在于 :自我的矛盾性 ,思想观念的求新求变 ,对自由、平等、民主的信奉 ,热爱常识、幽默和趣味 ,文体的气势磅礴、饱含感情和文白相间等。二人最大的差异是 ,林语堂比梁启超更注重宗教情怀、多元文化之融会和文学性。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与福泽谕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玮 《文史哲》2004,(3):86-88
作为一个著名的维新立宪派领袖、清末民初的社会活动家、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大师 ,梁启超不仅在近代中国有突出贡献 ,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 ,对历史的回顾影响着对未来的选择 ,实际上 ,关于现实的定位和未来的选择更容易凸显历史的记忆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由此而常议常新。有鉴于此 ,我刊分期编发系列笔谈 (上、下 ) ,以期立足于新世纪背景 ,站在学术前沿 ,从不同角度对梁启超进行重新解读 ,进而在新的语境下研究近代中国的百年嬗变。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教佛在内忧外患、国运危殆的形势下勃兴。这既反映了知识界经世救亡的需要和理论思维的渴求,同时又是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梁启超不仅用佛理补充儒家之说,形成了他的东方人生哲学和佛教救世主义,而且在向传统折返的同时,从学术的角度,把佛教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输入、发展盛衰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广泛地研究,成绩斐然,远在其佛教哲学研究之上。他在佛教历史的考证、义理的阐释以及典籍真伪的辨识诸方面,既有浓厚的兴趣,更有大胆的创新与实践。他对佛教义理的阐释,不再是谈空说有、幽隐玄妙,也不只是注经释相,历数公案,而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