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路遥执著于"悲情"书写,他的小说创作着力呈现生存的苦难和生活的悲剧。同时,路遥注重发掘苦难境遇中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以及生活与爱情悲剧中散发出的生命色彩。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追求及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使得路遥格外钟情于悲情叙事,这在中国当代文坛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路遥小说中的悲情书写可以看做是一种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的冲突与矛盾的反映,是路遥对人生、对生命的内心体悟的一种外在呈现。  相似文献   

2.
路遥是真诚而矛盾的, 一方面他肯定了一些有才华的农村青年在追求城市文明中所展现出来的进步和觉醒, 以及苦难中的奋斗和抗争; 另一方面源于他对黄土地的深情,他又希望他们能扎根农村、改造农村。诗意和苦难的张力使其作品赢得了无数的读者  相似文献   

3.
路遥是当代著名作家,也是陕北人民的骄傲,更是延安大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英年早逝,令所有关爱他的人痛心不已,更让见证了路遥成长的延安同仁们扼腕叹息。为了使路遥精神发扬光大,为了让路遥研究迈向更高的起点,在路遥逝世14周年之际,延安大学的同仁们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披沙拣金,从600多篇路遥研究的文章中精选出69篇代表性论文汇集成《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一书,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这部由路遥研究会、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策划,延安大学文学院马一夫、厚夫先生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约70万字的选集,既是延安大学的同仁们对这位黄土地上辛勤…  相似文献   

4.
陕北的黄土地,是路遥一生钟情的对象,因而也构成了他小说世界中重要的审美内容。作为一个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长大,满熏着农民气质的作家,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对他是那么亲近,那么富有诱惑力。可以说,只有你对土地的恋情象路遥那样炽热,也曾有过对故土刻骨铭心般的情感体验,你才能够深切地理解,为什么在路遥的笔底对土地汹涌着那般狂暴的激情。  相似文献   

5.
<正>在关于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评传性著作、文章中,张艳茜新著《平凡世界里的路遥》[1]是迄今最可读的一部。作者的学术素养、沉潜功夫、严谨态度和文学才情,支撑了这部书的优良质相。路遥病逝于1992年11月17日,年仅43岁。作为新时期一位重量级作家,其英年早逝,震动了文坛内外,也引发了广泛、持久的追忆和评说。同辈作家陈忠实认为:"就生命的经历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1](P300)在另一位同辈作家贾平凹看来,路遥"是一个优秀的作  相似文献   

6.
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其小说创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就语言风格而言,路遥小说始终追求朴实无华而又本色通俗的表达效果,因此他的小说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方言词语运用巧妙而又通俗易懂,从而奠定了其作品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色与红色构成了陕北文化的重要底色,黄土地也成为路遥小说中着力营构的文学意象。荒凉、苦焦并不是黄土地的真实内涵,她用干瘪的乳房哺育了世世代代的陕北人,为千千万万的如同路遥那样渴望改变命运,改变贫穷的有志青年提供不竭的动力,黄土地也用她那博大、宽广的胸怀接纳、抚慰着迷茫、失落的奋斗者。路遥在苦难中寻找出路,在失败中顽强崛起,在黄土地的沟峁拐梁里谱写着一曲曲凝重、悲怆的不屈之歌。  相似文献   

8.
黄土地是路遥一生成长、奋斗和创作的地方,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使其, 小说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乡土性,而这种乡土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对中国早期乡土小说的一种继承和超越,同时,它也是作家乡土情结的一种外化,并有力地抒写了“黄土地之予”——路遥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与当下文坛的低迷局面相比 ,已经离去十年的路遥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喜爱。这是有道理的。路遥的人生历程、路遥的创作道路、路遥的艺术立场、路遥的价值取向 ,对今天的文学发展都有着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指令的观念冲突的阐述出发,认为中国当代文坛的现代主义思潮已发生某种变异,仍然带上中国主流文化的色彩。因而,提出对西方现代主义模仿得越象,越不是中国“真正的现代主义”。中国的“真正的现代主义”应是扎根在中国民族文化土壤上的。  相似文献   

11.
贺智利是一位长期关注路遥文学创作的陕北籍学者,他从最初的路遥文学爱好者,逐渐转变为路遥文学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贺智利的路遥研究始终建立在文学阅读共鸣的基础之上。《黄土地的儿子——路遥论》围绕路遥与黄土文化的不解情缘,以雄辩的口吻、蓉迈的激情、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实例系统地论证了路遥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汲取周围环境特有的精神文化资源成就自己的文学伟业,尽管作者的某些观点甚至全书的叙述格局还有值得推敲和商榷的必要,但作者以充溢着陕北人特有的火热激情来审视路遥文学的精神不容置疑,该书必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路遥的不朽精神,使人们更好的理解路遥、阅读路遥、走近路遥。  相似文献   

12.
路遥的<人生>有效地采用虚构性、修辞性叙事策略,牢牢控制着文本,将毁掉爱的"契约"的高家林赶回了农村.通过对文本的解析,认为路遥的情感及其艺术世界从属于"过去时态",这既是路遥的局限,也是路遥的优点.指出在传统审美世界的"公共期待视城"里,作者与读者审美情感的交融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路遥是人生舞台上的强者,又是一个把文学创作当作神圣使命,以生命为赌注,全力以赴去创造的作家.路遥的文学作品感动人的至深至情的因素是渗透作品中的无法抹去的人文关怀情感.路遥以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人生信念,暖可化冰的热心关注中国农村青年的成长,关注中国人在苦难岁月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操守,关注生活于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爱铸就了自己的文学丰碑.  相似文献   

14.
园林艺术只有扎根于民族与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表现出其独特的思想和个性.阐述了在当今花园城市建设中,强化追求园林意境以彰显文化底蕴突出城市个性的必要性;剖析了当代花园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一些程式化、形式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路遥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从内容上看 ,关于路遥的创作研究 ,主要集中在文本研究和本体研究上 ,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今后的路遥研究还需要在加强文本和本体研究的同时 ,正确地评估与定位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油画民族性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1世纪是中国油画开拓创新的世纪 ,当代油画家应胸怀“追求真理”、“歌颂美善”的创作思想 ,扎根于民族现实生活的土壤 ,融汇西方油画中的优秀元素 ,创造出有民族特性的中国油画 ,使中国油画在国际艺坛上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它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谐思想、生命价值观、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发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形成,不是自上而下的单纯论证和教化;如果离开了民众的生活实践,道德将会枯竭和衰亡.但是,在当代的伦理学教育中却存在三个严重的误区:一是道德规范外在化,二是道德目标空泛化,三是道德传播抽象化.当代伦理学教育之所以陷入上述误区分别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天道论、性善论、教化论有关.为此,当代伦理学教育必须立足于情感,扎根于现实,面向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样才能达到解决人生的困惑,切实指导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北极村"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生命原点,以其为中心的叙事与方法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也使迟子建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当代文坛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奠定了其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正是迟子建坚持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给全球化时代焦躁疲惫的心灵创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北极村.执着甚至执拗地坚守.她把许许多多文学的根系深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厚土,使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一时一地之人,也使她创造的文学走出一个民族,走入"人类"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20.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曾经激荡起数代人的理想,至今依然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他始终关注普通百姓,具有强烈的而独特的平民意识,并以此为自己的创作指引.路遥的这种平民意识有其自身形成过程和特点,同他的作品、人格、精神气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针对路遥的平民意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