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耕 《文史哲》2003,3(4):80-85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在现实性上有两大根源 :一是两次世界大战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是科技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是并蒂共生的统一体。后现代主义是从现代主义派生出来的。利奥塔和哈贝马斯认为 ,后现代主义就其实质而言 ,就是“重写”、“重振”现代性。某些西方哲学家认为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的关联 ,因此 ,有“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 ,也不存在所谓的“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二者的关系的确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生态主义及其政治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生态问题已成为国内文艺学、美学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我看来,所谓“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可以宽泛地界定为生态主义(ecologism)感召下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思考。因此,如何理解生态主义的基本问题、精神实质和政治倾向对于上述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定位至关重要。生态主义是1970年以后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强有力的政治话语。多布森(AndrewDobson)在《绿色政治思想》中不厌其烦地列举生态主义与环境主义的区别:生态主义从根本上置疑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主义则不然;生态主义期望一个不追求高增长、高科技、高消费,…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怀玉 《河北学刊》2005,25(3):115-119
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联袂 演出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逼着马克思主义者发展 出一种“更加现代的”(实际上是“后现代的”)马克思 主义,这就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晚期马克 思主义。它试图对传统的研究对象,一一资本主义本身 所呈现的“新的出乎意料的维度”,即“后现代状况”加 以理论化〔’l(即0)。由此,晚期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得 出一个近似的结论一一后现代主义与其基础即晚期资 本主义具有着互为表里、彼此辩护的现实同谋关系! 而达成如此共识的理论前提是,认为马克思以生产方 式为核心的历史性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进步主义"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应当予以摒弃。缘此,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解放事业来讲,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家们也总是借以"进步主义"来指责马克思的虚妄。对此回应需要追问三个前提性的问题:后现代主义者认定的"进步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进步主义"?马克思是"进步主义"者吗?如果是,那么它与后现代主义者质疑的那个"进步主义"是否一致?从后现代主义对"进步主义"批判的内在机理中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的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线性"进步主义"的历史单向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与"进步主义"命意中的历史目的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进步观是一种"进步与灾难"的辩证法与线性的"进步主义"都是相异质的,因而,以"进步主义"来指责历史唯物主义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模糊的、有争议的概念 ,所以全面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本文只打算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形态———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作一简要的评述。自从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从生态运动中分化出来以后 ,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越来越明显 ,所以这里集中论述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一  随着西方生态运动的蓬勃兴起 ,西方出现了所谓“绿色政治”。“绿色政治”无疑就是一种后现代政治。当代西方新涌现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佩珀 (DavidPepper)就…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视野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在“意义危机”与“生态危机”等现代性危机的约束条件下,在生态经济的先进基础上形成的“重叠共识”;从文化哲学思潮的学理传统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性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实际上提出了后现代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传统和政治思潮中,出现了“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实际上阐释了后现代“生态文明”中的政治哲学;新兴治理理论蕴含着一种崭新的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一种建立在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历史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基础之上的虚无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并没有和现代主义价值观相分离 ,而是寄生于现代主义价值观之中。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对现代性历史观、现代性真理观和现代性价值观进行解构 ,并使其非真实化。“非真实化”是后现代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认识论总是从人与自然的双重角度去考察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自然环境,并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点解决生态问题.它指出自然史与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以及自然、人和社会实现解放的一致性实现了对科学主义认识论和整体主义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整体主义的认识论.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哲学树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基于科学的整体主义认识论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整体主义“无文明的生态”和科学主义“无生态的文明”的超越.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践行了科学的整体主义认识论范式且树立了全新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后理论时代”是人类在后现代盛行之后所进入的一个时代。在此时代,人类面临着环境恶化、过度消费、数字化生活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后理论时代人类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重建理论,也要重建生活。理论要重振雄风,必须既要反对理论主义,也要超越后现代主义。具体道路可以有三条:坚持生活伦理,反对理论主义;坚持复杂思维,超越后现代主义;坚持思与诗合一,走向“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以及反进化主义这四个方面揭示和论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共通之处 ,并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这一辩证关系出发 ,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不仅意味着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自我深化、自我反思 ,而且也预示着中西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其隔阂对立走向理解和沟通 ,预示着文化上的“万里长城”的坍塌瓦解、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业将成为地球上绝迹的文化恐龙。文章最后认为 ,人类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不仅带给人类的是资金、技术、资源、信息的共享 ,而且也必将使人类各种文化传统共存共荣 ,必将使人类文化跨越民族而走向真正的世界大同  相似文献   

11.
张国清 《东南学术》2002,(2):122-132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变不仅是话题本身的转变,而且是语境的变迁。本文试图从现代性话语转向和语境变迁的角度探讨和评价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本文首先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的一般语境,接着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意识形态等领域的不同表现,认为反形而上学传统、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结构主义等诸多不同“主义”和“观念”的嫁接、挪用、篡改和拼凑导致了后现代主义。最后本文对后现代性作了基本规定:后现代是知识化时代、文化化时代、泛游戏时代、全球化时代,也是政治斗争得到缓和和传统意识形态得到终结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西方“后现代主义”常常被标榜为哲学上的一个“新时代”。其最突出的新颖之处就是用多元主义来拒斥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 ,即否定传统哲学对基础性、同一性和普适性的追求。这一立场当然有其合理之处 ,因为传统的本质主义哲学在义理上易导致绝对思维 ,在现实中更易造成话语霸权。但是 ,后现代主义却走过了头。它对多元性、差异性的一味追求 ,消解了终极关怀这一人类精神的自然秉赋 ,它对普适性的反对也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特别是 ,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立场将导致价值的相对主义 ,使不同文化之间不可交流、不可通约 ,从而无助于一种健康的、主流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文化的建构和传播  相似文献   

13.
杨建刚 《学术研究》2012,(8):127-134,160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范式。它深受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影响,提倡一种生态世界观,从而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理论回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为中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参照,对拓展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促进中国生态审美智慧的发扬光大、反思和超越实践美学以及推动中国美学的国际对话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统一的思想范式或流派 ,而是一种文化潮流以及知识态度和生活态度 ,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现代性的解构展现其基本脉络的。其实质就在于“重写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 ,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主义”的端倪 ,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 ,因此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漠视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不可超越的视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人和自然关系、东方和西方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 ,二者在当代的相遇源于这样一个事实 ,即二者关注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但二者关注的重心又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西方经济与政治霸权的消除 ,并力图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西方文化霸权的“解码” ,并“沉溺与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15.
伴随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绿色运动。作为这场运动的早期理论思潮,生态主义未能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方案。西方左翼学者在秉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了生态主义现代生态学的合理思想,深刻揭示了全球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建构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模式。这种谋求生态学与社会主义“合流”的努力是真诚的、合理的,其基本思想也是符合经典作家本意的。  相似文献   

16.
一在最近的20年中,美国文坛上“写实小说”或“新写实小说”渐成风气。这标志着在西方文坛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业已走向衰败。众所周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现代主义”(Modernism)文艺观念逐渐形成,并迅猛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0多年中,更进了一步,演变发展成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文艺运动。这两个主义一脉相承,以其浩大之势,占据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文学艺术领域的主流地位。与两个主义相呼应的文学创作观念,对这…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精神向度与社会向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生态女性主义从精神—宗教维度、社会心理分析、世界观基础与统治逻辑角度对当代环境问题所做的诊断,继而探讨了社会生态女性主义从经济基础与殖民主义、社会等级制度、反军国主义角度对环境问题所作的反思,最后总结了生态女性主义给我们提供的几点启示:环境分析的精神向度与社会向度的统一,生态后现代主义倾向,关注环境正义,和平主义取向,行动主义。  相似文献   

18.
新旧千年交替之际,又有两股西方新史学风潮呼啸而来,令中国史家再次兴奋和躁动:一曰“后现代主义史学”;二曰“环境史学”,又称“生态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高标异帜,意图挑战史学传统,大有颠覆历史科学之势,理论方法新奇而诡谲,魅影诱人而幽然飘忽,虽令一些学人心摇神荡,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伦理观与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在动力 ,环境伦理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分析评价了动物权利主义、生物平等主义、生态整体主义三种极具代表性的环境伦理观 ,作者认为 ,以“大地伦理学”为基础的生态整体主义环境伦理观超越了动物权利主义和生物平等主义的局限性 ,能够更好的解决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环境伦理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取向一致 ,为走向深层次的生物的法律多样性保护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文明的转折点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种以激进面貌出现的、具有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特征的、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在西方社会脱颖而出,并产生广泛影响。近年,它已被引介入中国思想文化界。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已形成挑战,那么其后果将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回应?这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为此,以“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为题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讨会于1994年5月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就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学人应以何种态度面对其挑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根据这次会议,我们选发了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及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