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情景语言     
本文讨论的是情景思维的内在结构问题。“情景语言”系狭义地指称“即景言情”———以自然对象的直观呈现作为抒情语言的言说方式。它在古代术语中被意味深长地称名为“景语”。从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说,情景语言的真正释疑,便可算作古代诗艺术本体论的最终解答,经典的...  相似文献   

2.
五百年前,哥伦布“发现”美洲。在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际,探讨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18世纪中叶起,国内外史学界对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进行了多次热烈讨论。自本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一问题又成为人类学、考古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至今悬而未决。现代学术界探讨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并不是为了猎奇,它实际上涉及到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美洲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还是外界影响的结果?在人类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3.
对理性生活的感性突围被视作维系审美基因清澈性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我们默认审美艺术需要与生活、与观者保持距离以避免其溺毙于现实的泥沼,但数字技术与消费主义的高歌猛进却在悄无声息间改变了现代人的生存图景。艺术与日常生活间的密切交往引发了学界对泛审美化的担忧。传统思想认为文化工业以机械生产方式来创造“诗意”表现的消费话语体系,通过制造感知“麻木”来杜绝主体反思的可能。而韩炳哲指出:从“麻木”向“平滑”的转变,预示着文化工业迎来新的发展,视觉谄媚的背后潜藏着同质化的恐怖。面对平面化、单调化的审美经验,韩炳哲期冀于重建否定性的审美经验来对抗审美泛化背后的资本逻辑与加速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美是中国特殊历史文化的产物,上古宗教中自然神灵与祖先神灵的特殊联系及其向至上神的发展,折射着中国古代人特殊的心灵状态和理性化的轨迹,同时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成方式。“四象三圈”就是对这个以原始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美的概括;通过对“四象三圈”的解析,或许可以为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毛正天 《江淮论坛》2006,(2):138-142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的艺术构思论表述中,“神思”是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它继“虚静”而展开,通过“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的创造机制,实现情与象的深层融构,完成艺术构思。其意与西方“艺术想象”相通,但中国古代心理诗学却从“神”的极度微妙内涵命名,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有智能。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宣扬交往、包容和平等的同时,又流露出偏爱本土文化、鄙视和排斥异域文化的狭隘的地域性思想。这种地域性思想既包括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争斗,也包括西方文化对第二世界文化和第三世界文化的歧视。除了“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作祟之外,还存在着欧洲精英艺术和美国大众文化之间的对抗。在思想传播和流动中,辩证地处理地域性与世界性两者关系,积极地与他者交往和对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学术界将古代中国的民族分为华夏、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五大民族集团”,以活动在黄河中游的华夏民族集团人口居多,经济、文化较为进步。在漫长的交往、战争、迁徙、融合中,泛称为“四夷”的民族集团与华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断演变,有的衰亡,有的兴起,好像滚雪球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化是东方文化代表,中国艺术家在认识宇宙世界的特殊思维中,常常以自己的审美态度去观照宇宙,觉得“万物皆备于我”,所以总是以“高洁豪放”的性格去面对人生,而在艺术追求上,则常常以“空灵”作为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竞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是“自由商品生产者的基本交往形式,”在中国古代,曾存在着相当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出现了许多“金玉其车,文错其服”,“结驷连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的富商大贾。他们有着许多杰出的、值得借鉴的市场竞争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 (文艺评点 )中提及“一”说 ,如“一乃文之真宰”、“用夫不一”、“一画”、“一形”、“一笔画”、“一笔书”、“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等 ,这种“一”的创造理论 ,具有深邃的哲学———美学的渊源。西方古希腊哲学中有“一”说。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特别是道“一”的美学观点 ,十分丰富深刻 ,对几千年艺术创造构成强大的辐射和渗透。发掘和整合“一”的艺术理论 ,需要在形上的古典哲学智慧的背景和氛围中展开。  相似文献   

11.
刘泰然 《天府新论》2015,(4):127-133
中国人一开始对空间的理解就是以在空间中“无定形”流动着并潜在的转化万物的云气与流水为基础的,云气流水意象构成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主题,并与中国山水画中所形成的空间意识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云气流水在绘画中并非偶然地承担着“虚”的功能,而是说,“虚”本身就是云气流水的自然转化,离开这样一些事物,便无法理解中国艺术中的空间(“虚”)概念。  相似文献   

12.
郑晓慧 《兰州学刊》2009,(2):124-126
墓葬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犹如一面反映人性与社会组织的“镜子”,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记忆”。保护墓葬文化遗产是今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信息化时代,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保护和保存古老的墓葬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永恒的“文化记忆”,同时以数字化手段展示古代墓葬,让人们对墓葬文化有正确、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美术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艺术学”的分支“美术学”关系比较密切,主要以考古发现的和传世的古代美术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它应称为“美术考古学”,而不应称“艺术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根据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可分为雕塑、佛教造像、画像石与画像砖、绘画、建筑、陶瓷、玉器、铜器、石碑和墓志形制以及其他古代工艺美术等10大类。它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利用考古学整理研究资料的层位学和类型学方法,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学的分析研究和艺术的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阐明古代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14.
艺术门类的划分方法及其发展史,一直是令人感兴趣而又伤脑筋的问题。艺术社会心理学或许能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贡献。依据艺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艺术起源于交往,并长期作为交往手段而发挥作用。一部艺术门类发展史,就是交往媒介不断转化为艺术媒介、传播手段不断转化为艺术作品、交际技能不断转化为艺术技巧的历史。依据艺术媒介、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的性质,可对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科学的区分;依据它们的演变过程,可以比较准  相似文献   

15.
前些年“文化热”的时候,我曾注意到: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一种以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代替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倾向。这种倾向的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的方法论谬误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来说,这种方法尤其是大谬不然的。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开创者泰勒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关于文化的经典性定义。可见,文化的涵义是十分丰富的,思想不过是其中之一项内容而已。思想研究固然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是由世界艺术文化振兴协会独立设立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专项基金,其宗旨之一在于资助、支持以孔子文化大学为中心的儒学研究。经酝酿讨论,现面向全国征集有关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项目或成果,谨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参考选题 世界“文明冲突”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与祖国统一 儒家“德治”学说与中国古代政治 儒家的“德治”学说与“以德治国”理论 儒学普及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 儒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近代以来的尊孔与“批孔”思潮 出土文献与儒学典籍研究 …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民按照自己历史发展的特点,创造和发展了具有奉民族特色的古代文化。中国的文化发展是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分不开的。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因此那些外来的文化便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的框架之中,并逐渐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吸收,最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这样,在中国人民特别是在封建土大夫中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用夏变夷”。  相似文献   

18.
翻译学"语用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终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与语言学、翻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学转向”、“语用学转向”与译学的“文化转向”有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考察了翻译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不足,文章试图以整合的视野,平衡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张力,探讨翻译学的本质,提出翻译学“语用学转向”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合理的人际交往活动,以意义为归宿,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重点放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主体间性上,研究动态交际中语言使用的本质,是归结两大翻译研究范式走向极端的现象,使翻译研究走向建构、理性。  相似文献   

19.
张萍萍 《文史哲》2002,1(3):22-26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文化综合”的面貌。宗教与文学这两种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代融合交织,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文化宗教精神”。以张爱玲、徐讦、鹿桥和无名氏四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便以宗教为精神立足点,以文学为手段,将文学与宗教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生存的慰藉,探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永恒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旅游"观念及其民族文化心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来生 《社会科学》2003,(12):114-120
中国古代的“旅游”一词 ,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这在字义上是由于与“旅”的搭配使“旅游”有了漂泊乡愁。而从民族文化的深度探析 ,在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下 ,中国人特别重视乡土观念和血亲关系 ,一旦“失其本居” (旅 )而游于外 ,便难免有思乡之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旅游文化观念才逐渐改变。商业经济萌动与旅游观念更新带来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 ,对该旅游热的出现及其文化背景加以分析 ,可以更好地印证古代特定经济背景和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化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