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马恩股份制理论的精髓,是从财产实际占有的经济事实出发,认定股份制的"两权分离"导致其财产占有逐步社会化,如果说马恩的关于股份制的理论有些不足,在于有时也陷于股份制财产法律私有权,对股份制财产性质巨变的意义估计不足,套用分析私人企业的<资本论>剩余价值论模式来分析股份企业,甚至把股份制等同于私人企业.希法亭<金融资本>实际是全盘否定马恩股份制理论精髓,片面发挥其有待完善的论点,从而一概否定股份制.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对这种否定的再否定,回归并发挥了马恩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其对股份制的分析及预见.它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企业逐渐向股份制演进,形成"两权分离",即企业财产所有权和占有(即法律上的经营权)的分离是客观趋势;"两权分离"必然导致企业财产占有使用社会化.由此出发,马克思曾设想通过股份制实现社会主义,但"反修"使马克思科学的股份制理论被长期淡化,形成社会主义经济的近百年曲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直接继承并发挥了马克思科学的股份制理论,实现了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理念的一大突破,即使股份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可以把这种"新公有制"称为"股份制社会主义",它实际上也是在"重建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语),为包括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在内的共产主义创造经济和主体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从“两权分离”出发导出股份制财产是社会财产的论断,是马恩股份制理论的精髓部分。希法亭《金融资本》作为最早以马克思主义名义分析帝国主义的专著,完全否定了马恩股份制理论的精髓,全盘否定了股份制。列宁《帝国主义论》沿着《金融资本》的思路,也完全否定股份制,在政治上给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但在理论上却存在不足之处,使股份制成为帝国主义专利品,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远离股份制实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贯彻落实《决定》的伟大实践,使股份制在理论和实践上步入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4.
使股份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制,并由其"两权分离"的特征出发,指出它是一种区别于私有制资本主义的"新的生产方式",提示了利用股份制实现社会主义的思路;以当代中国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不仅是对马恩股份制理论的继承发挥,而且也是对中国改革经验的总结和发展;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论断是对《资本论》第3卷有关思路的继承发挥,也是对传统公有制理论的突破,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找到了具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国外,公职人员财产收入申报法之所以成为防止腐败的一道不可逾越的法律屏障,是因为该制度有一道铁关"阳光曝晒".即除机构审查外,必须公开审查,并将结果长期保存,随时接受全体选民的监督和历史的审查.而我国现行<县(处)级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却因存在申报对象不清,申报标的错误,申报内容不公开和处罚措施落空等诸多缺陷,而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建议参考国外经验,尽快制订我国的<公职人员财产收入申报法>.  相似文献   

6.
职工个人占有的股份是私有财产,不是个人财产。个人财产主要是指个人消费资料,而股份财产则主要是指企业生产资料。个人财产是按劳分配的结果,而股份财产却是按资分配的根据。不能把二者混淆起来。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不是公有制。在股份企业中,不是公有财产渗透、改造私有财产,而是私有财产渗透、改造公有财产,使之带上部分私有性质,成为公私共有的财产形式。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因素,是实现四化的可靠保证,是促使商品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力量,不能因为实行股份制而取消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7.
"六义"是汉代经学家的说法,它是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处理"层累地造成的".赋比兴根本不是<诗经>特有的艺术手法,更不是<诗经>艺术价值所在.从"六诗"到"六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重寻阐释平台,予以摧陷廓清.  相似文献   

8.
"礼治"与传统农村社会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概括为"礼治社会",体现了其深刻的学术洞察力.但是,从礼与法、基层社会与国家,以及地方习惯法与国家法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来看,所谓"礼治"并不意味着"无法".而且,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完全自立于王朝法律统治之外,单纯依靠无法之"礼"来维持公共秩序的乡土社会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把传统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由"礼治"改为"以礼治为主,礼法兼治",也许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其对股份制的分析及预见。它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企业逐渐向股份制演进,形成“两权分离”,即企业财产所有权和占有权(即法律上的经营权)的分离是客观趋势;“两权分离”必然导致企业财产占有使用社会化。由此出发,马克思曾设想通过股份制实现社会主义,但“反修”使马克思科学的股份制理论被长期淡化,形成社会主义经济的近百年曲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直接继承并发挥了马克思科学的股份制理论,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一大突破,即使股份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可以把这种“新公有制”称为“股份制社会主义”,它实际上也是在“重建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语),为包括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在内的共产主义创造经济和主体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我党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股份制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在什么所有制基础上组建的,股份制只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中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并不是惟一的实现形式;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非公有制经济的勃兴不是对马恩“消灭私有制”思想的否定 ,而是马恩“消灭私有制”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展现和发展 ,它的发展也遵循着马恩论述“消灭私有制”同样的逻辑。考察非公有制经济的这一历史进程 ,对我们今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产权理论到现代产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科思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逐步建立起现代产权理论。产权学派分析了当今世界存在的3种主要的产权形式:共有产权、国有产权、私有产权。这一分析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考察基础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私有制更加纯粹。但是,产权经济学强调制度因素对于经济运行的极端重要性,无疑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迪。我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1、加快界定企业产权,切实做到归属清晰;2、坚持"两权分离"、"权责明确";3、采取法律和其他手段严格保护各种产权;4、加快建设产权市场,使产权"流转顺畅"。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私权论(无形财产论)一直占据主流,产业政策(industrialpolicy)被认为是一个负面词汇,原因是新经济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涉市场,而法律制度追求"人人平等",不会根据产业领域有所歧视。但是在各国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以及实践上,却无不体现出强烈的产业政策立场,纵观各国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司法判例上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同一技术领域中探戈舞般的左右摇摆,以及市场主体自相矛盾的知识产权保护观点,尽管都以捍卫智慧、保护创新为借口,但却决然掩盖不住背后针锋相对的产业利益之争。  相似文献   

14.
澳门基本法第七条规定,澳门境内的土地和自然资源,除在澳门特区成立前已依法确认的私有土地外,属于国家所有。土地制度的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改变,除了涉及澳门土地所属问题,还涉及澳门特区的成立和基本法的实施对澳门原有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的影响。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去年澳门特区终审法院就观音堂地段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民事诉讼案所作出的裁决:在特区成立前未获依法确认为私有的土地,特区成立后就成为国家所有,也不能通过司法裁判确认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或利用权为私有,无论有关诉讼是在特区成立之前还是之后提起的。也就是说,澳门从此再也不会有新的私人业权土地了,连"和平占有"也不能了。土地制度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可从上述观音堂地段的官司反映出来,未来可能还涉及棘手的离岛土地"纱纸契"的法律地位问题。本文以终审法院的有关裁决为例,进而讨论土地制度的改变对于土地"纱纸契"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总是在人的"需要——生产——新的需要——新的生产……"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需要"与"生产"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需要"与"生产"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种"生产"不仅已经背离了人的"需要",而且还是对"人"的摧残、折磨和否定,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因而他们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已经消灭,"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发展"生产"是当前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科尔纽所认为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本质上是用集体所有铡代替私有制这一观点存在偏颇之处。借助于对私有财产的本质追问,马克思明确地区分了私有制和私有财产,并充分地肯定了后者的积极方面。这既是区别于国民经济学和其他各种共产主义形式的关键和要害,也是贯穿整部手稿的主题线索。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所提出的新的共产主义思想为我们理解其成熟时期的共产主义思想和现时代的基本状况提供了巨大的理论价值,也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党的十七大相关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理论和历史实践表明股份制是“个人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个人所有制”特征在股份制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个人所有制”理论既解释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诸多社会主义因素的现象,也为我国现阶段的股份制改造指明了方向。随着股份制在西方和东方的普遍建立,马克思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科学预言正在冲破传统观念束缚而变为现实,并逐渐显示出其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得“无产者”和“资产者”处于政治、经济的对立之中,生产发展的成果为“资产者”一个阶级所享有,“无产者”处于畸形、片面发展的境地。马克思认为“无产者”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然后在新社会中变为“有产者”,实现路径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无产者”变“有产者”思想的正确理解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9.
经历了一系列土地制度变革后,当前的农村社会中依然有着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关于土地是“祖业”的认知和表达,并影响着国家的法律实践.祖业观念下的土地产权——祖业权,具有人格化、象征性和社区化的特征,使得其性质上是具有较为完整的使用权,却不具备独立产权的完整性,而明显区别于建立在西方市民社会基础上的私有产权.中国土地产权的观念型塑与村落的社会结构之间有着自洽的逻辑,它与家族的绵延性、伦理本位和差序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共通关系,“祖业权”是嵌入在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乡土社会之中.由此,在国家建构的地权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地方社会也在建构着关于土地产权的“地方性共识”,进而避免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