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今年恰逢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回顾60年来西藏文学发展的成绩。探讨西藏当代藏、汉等各族作家的文学创作现状,以促进西藏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西藏民族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的部分老师,如于乃昌、胡秉之、廖光耀等教授,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民间文学是黎族惟一的文学.从 20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开始,黎族当代文学在没有书面文学传统基础可言的情境下,实现了自己历史的发轫及跨越性的发展.本文试就黎族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创作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青海文学这个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入手,介绍了这一时期青海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影视文学上或繁荣或滞后的发展现状。从而正视了青海文学人在尴尬中不断求进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我们已走进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对中国当代文学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本文从较多方面分析探索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路向,提出了构建新世纪新文学价值观的设想;并在梳理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础上,指出了新世纪中国文学应采取的方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藏族文学嬗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为标识,藏族文学步入到她的当代发展阶段。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藏族文学不仅向外部世界展现了高原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并在超越个体民族文化的高度上,承担了对本民族成员文化启蒙的重任。20世纪80-90年代,是藏族当代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藏族作家在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语境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和民族文化发展求解。这不仅是当代藏族文学区别于内地同时代文学的个性所在,也是藏民族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延安文艺与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在描述本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时,惯于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称此前的文学为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称此后的为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的文学。尽管近年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论开始被接受,但在对具体文学运动,尤其是对世纪中叶文学思潮的讨论中,许多学者仍习惯用传统提法。如将发生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延安文艺”、“解放区文学”认作现代文学(新民主主义文学),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认作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当然,“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从大的方面来说,不失为一种认识…  相似文献   

7.
以20世纪中国家作家的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纵观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发展变化,论述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追求、小说创作实践、文学表现形式在新世纪的发展可能性,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点与得失,以及作家在艺术探索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和走过的漫漫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从20世纪文学整体观的角度讲,当代文学的开端是延安文艺。而在文艺体制一体化、审美形态同质化和文艺方向大众化等方面,延安文艺与苏区文艺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因而苏区文艺理应是当代文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福克纳作品鲜明的现代性从多方面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莫言即是成功借鉴和吸纳福克纳文学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创建自己文学风格的作家之一。从影响研究和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莫言与福克纳在艺术手法、故乡情怀以及家族历史小说创作和历史观等方面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莫言对福克纳艺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借鉴与吸纳,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纳和吸收的一个缩影。中国新时期文学从此以更开放、包容和自信的心态面对西方文学和世界文学,迎来其快速多面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始到现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术语,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特拉西发明的语言符号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前苏联意识形态文论到中国意识形态文论,又从意识形态文论到审美意识形态文论,就是关于意识形态与文学的一种知识谱系发展过程.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作一个谱系学的考察,有助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对当前文学状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戚良德 《文史哲》2007,1(5):91-99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文论"元典",《文心雕龙》自然受到当代文艺学的广泛关注,但这种关注又主要限于观点的征引和阐发,而很少对《文心雕龙》作一种文艺学范式的完整把握,这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艺学的现状。从总体上来说,《文心雕龙》至少形成独具特色的六大文艺观念:一是以心学和美学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二是以体裁分类和规范为基本内容的文体观念,三是从具体作品考察出发的作品观念,四是从创作实践出发的写作观念,五是着眼历史发展的文学史观念,六是着眼人文背景的文化观念。因此,《文心雕龙》不仅仅是为当代文艺学提供资料,而且还从文艺学的整体观念架构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中国文学实践的文艺学范式,从而可为当代文艺学提供整体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剑桦 《学术探索》2009,(2):125-129
澳门当代文学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浸润和中华民族文学传统的影响。澳门当代文学在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一些文学精神,比如对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学传统的承传与弘扬;求新求变,开拓进取,不断增进当代意识;创作主体具有独特的、自由的审美创造精神;甘得寂寞,潜心创作,满足实现自我的精神需要,等等。本文拟结合澳门当代文学发展态势,联系澳门文学创作具体实践,试图概括、归纳出澳门当代文学的部分特质,抽绎出澳门当代文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冀望对研究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向,特别是研究中国地域或区域文学,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13.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顺庆  蒋荣昌 《河北学刊》2003,23(5):96-102
近三十年来,西方大学文学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已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但此一转变的意义迄今未能得到阐明.此一转变实际上已成为如下历史事件的鲜明表征--随着消费社会的日渐成形,与符号化消费互为表里的多语言文学文本已经取代或正在取代以书写语言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文本的主流地位.文学语言、文学文本形态、文学的审美特性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根本变革,文学研究也已从其内部转向更深处,亦即已从传统的古典样式的"文学研究"转向以"文化研究"命名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了当代城市文学面临的一些挑战,譬如科层化城市生活、社会科学、网络传媒等因素对文学的挤压。其次,在对城市文学史学术脉络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当代城市文学的缺失及其可能发展路向提出了若干见解:科层化城市生活状态下文学的认识功能、文学世界的田野化、文学批评的社会科学转向等。  相似文献   

16.
手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学的生存方式。不管是在创作、发行还是在阅读接受上,今天的文学都与以往人们熟悉的形式有了很大不同。作者与读者间的身份界限日渐消解,审美趣味日益通俗化,体裁也变得越来越随意。文学大有解构自身、走向文学日常生活化的趋势,有关文学终结的话题由此而来。总的说来,信息技术对文学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文学话语的平民化、民主化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形成的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渗透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代文学/文化发展的规范性力量。而当前那些试图颠覆五四与新文学的挑战,也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传统的价值。必须重视对这个新传统的研究。新传统的形成过程可看作一个阐释变体链,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史家、批评家对新传统不断地遴选、过滤与塑造,这些阐释总是离不开时代的制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胡适等人和《大系》的工作,是在对旧传统的反对中建构新传统;40年代的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在新传统的清理方面,更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借对新文学的评价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史观,而这些理论和观念又被逐步筛选和流传下来,影响着人们对新文学的想象与评价。这几个重要段落清晰地呈现出现代文学的认识历程及其对新传统积淀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传承与延续:叩问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