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深入探讨交往的哲学蕴涵,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助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从而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交住范畴的含义。作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概念,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与世界之间必然形成现实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在现实世界中充当主体,现实世界在人面前作为客体,二者构成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这注定了: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必然具有一系列现实的具体内容。然而,学术理论界在探讨主客体关系时,往往脱离人与世界之间现实地存在的主客体关系活动的实际,抽象地谈论人的主体性和世界的客体性,进而忽视了这种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本文拟就人与世界之间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作一简析,以对其现实性作一展示。一、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任何统一…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人的交往实践目标和方式的根本性调整.从把握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交往实践观的结合点入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体现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在当代,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创造出了三重评价机制,即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即生态环境的评价、主体际互相评价.三重评价机制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应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个长足的进展.但是,这种研究仍然有必要继续深入,需要从多种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探讨.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主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分别地对这三种关系进行细致地具体地研究,是引深主客体关系研究的一条途径.本文只围绕认识关系这一方面作一粗浅的试探,以期引出更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认识关系及其运动,就必须首先把握“认识关系”这个概念.由于认识关系只是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具体关系,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包含  相似文献   

5.
交往·实践·交往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门科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交往”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没有一家学说把“交往”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钥匙。主体间的交往性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中的应有主义,它是与实践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不可分离的一种基本特性,实  相似文献   

6.
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的研究中,价值问题成为哲学思考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看法。一、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根本原则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实践,一种是认识。前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后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体现。不管是在实践活动中,还是在认识活动中,一般来说主体总是有自觉的和能动的倾向,即主体自觉地作用于客体和自觉地认识客体。那么,主体为什么自觉地发生这种活动?康德解释说,主体作用于客体,从认识的意义上讲是在寻求两个东西,一个叫“实然”,一个叫“应然”。前者是  相似文献   

7.
<正>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人同他的活动对象的关系。人们的活动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征。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依次表现出对象性、对象化、对象世界三种规定性。这三种规定性既是客体在人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三个环节,也是人的主体性确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就主客体关系运动变化的三个环节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视野中的“交往”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春阳 《天府新论》2005,1(3):16-18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交往"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概念.哲学上的"交往"概念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具有整合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也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实践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彼此间的联系,还表现在人们彼此间的交往。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并互换其活动,这才形成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类的实践不仅表现在能够能动地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表现在人们所进行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交往本身也成为人类新的需要和能力的源泉。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各民族或国家间文明的借鉴、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文明成果在实践范围上的扩展。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及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体现了当代国际间的交往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则是在人类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二者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在概念中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日益依赖他人,但在现代分工体系中与他人日益疏离,这种"现代性"困境,引发思想家对交往意义的重视.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交往的世界性的普遍发展中,才能超越动物的生存条件,从而超越这一困境.不同于当代交往哲学,马克思以"关系"为本体,从人的本体活动层面,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现实主体,以及通达他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突出了人与人在劳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交往,从人的需要的"相互性"视角,对社会交往"相互性"作了哲学概括.本文认为,对社会交往"相互性"合理性辩护的根据不应是唯经济的,同时还应得到政治、法律、道德上的正当性辩护.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它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在教育公平的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生的受教育者之间实施双向平等交往模式,有利于实现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二者之间的和谐交往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个人交往主体性的三维呈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交往主体性,是主体性研究走向具体与深入的表现。作为一种关系质态,对其进行呈现,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在主体依托下,个人交往主体性表现为个人交往主体性意识、需要和能力;在活动视阈中,个人交往主体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和媒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关系格局上,个人交往主体性主要通过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两个方面予以表达。要言之,可借助个人主体本身、动态交往活动和静态交往关系等载体,对个人交往主体性进行三维呈现。  相似文献   

14.
赵志鸿 《东岳论丛》2012,33(7):135-13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释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章“费尔巴哈”里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交往思想,即论及了社会交往与生产力、生产关系、货币、意识、阶级、政治法律、共产主义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孤立的,实质上都是一个整体.马克思运用现实的人的社会交往方式来分析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这种方法论和认识论范式,立足“交往”这一存在之基,实行生活化、隐性化和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变革,树立主体间性思维,对我们今天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统一的哲学范畴.实践是主体向客体发生作用的客观活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作为有目的的活动的本原的主体与活动的客体之间能动的相互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论证实践的主体与客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考察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的历史形成、科学规定及二者运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范畴,民主也是一个多义而复杂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恩主义理论中主客体学说与民主思想的内在关系,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体和民主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有意识、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改造和认识活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中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体能动地反映着客体,改造着客体。人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既改造着客观世  相似文献   

17.
吴敏 《学术探索》2003,(10):7-10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包含着两个向度:人征服自然的生产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生产关系所研究的对象,是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而不是生产本身所包含的技术性关系。这是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同构而互动关系的关键,也是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和群众路线,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生、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实践活动的东西,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作为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马克思曾说过:“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主体的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和作用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人,但是,在实践活动之前和之外,人与外部世界并不存在主客体关系,主客体关系存在于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是主客体关系形成的现实的基础。因为从历史角度来看,作为自然界发展到  相似文献   

19.
汪怀君 《中州学刊》2007,(4):128-131
交往、对话是现代人的根本生存方式与存在方式。交往伦理,是指至少两个交互主体之间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语言为媒介,在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情理沟通与理性商谈,达成理解与共识,形成普遍性伦理原则,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并造就道德人格自我的伦理理论。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一方面为解决人类交往困境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交往行为本身、交往环境以及交往主体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