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楚辞》中有不少关于建筑装饰的记载,其中有些属于想象,有些则属于写实,但总体上都体现了楚地建筑装饰浪漫美的风格,也折射出楚人追求室内外交融、和谐之美、柔婉之美的审美特征。这种追求建筑装饰美的深层原因与楚人所处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医巫同源"是祖国中医发展程途中的重大文化现象。其涉及我国古代哲学、宗教、民俗、医学、心理、政治以及天文历法等诸多层面,惜乎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巫、医不分是战国以前确乎存在的客观现象。战国时中原虽说巫、医有分立现象,但巫、医通兼现象仍然实存;楚地南国巫、医从来未曾分离;战国以还,扁鹊、张仲景及《内经》作者,虽然倡言不可纯信巫术疗疾,但亦从未全然否认其实效。整个古代,巫觋或巫术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作用始终未失。  相似文献   

3.
文章尝试从地缘性因素解读汉赋的兴起。西汉政权是楚人建立的,楚地的人文地理和风俗习惯在西汉得到很大程度的沿袭和发展。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直接的,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文化大量继承了楚地文化传统。楚籍统治集团的偏爱与倡导进一步促进了汉赋的兴起与繁荣。汉赋以深深的楚地烙印为特色,在文学史上彪炳千古。  相似文献   

4.
上古楚语的研究呈现出由记录性、零散性、单一性逐步转向考证性、系统性、多角度性的趋势,其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都有所拓展,但有许多方面仍需加强,突出表现为:史籍所载楚语资料穷尽性的梳理工作,楚地楚人作品中楚语成分的考证,出土的楚地文献的充分利用与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5.
“楚辞”一词出现在汉武帝之时,其初义与发生在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学创作无关。其初义所指有二:一是指朱买臣和庄助写作的辞赋;二是指他们用楚国方言诵读所写的辞赋,以此来干谒君主。楚辞的能指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流传在楚地的民歌;二是指楚地流传的道家作品,其中包括流行于战国时期的黄老学说等;三是战国后期屈宋等人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6.
汉赋是一代文学的代表,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的兴起是有很多因素促成的,而汉赋具有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却少有人谈及,本文尝试从地缘性因素解读汉赋的兴起。西汉政权是楚人建立的,楚地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在西汉得到很大程度的沿袭和发展。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直接的,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文化大量继承了楚地文化传统。楚籍统治集团的偏爱与倡导进一步促进了汉赋的兴起与繁荣。汉赋以深深的楚地烙印为特色,在文学史上彪炳千古。  相似文献   

7.
自春秋中期始,楚人牲、人殉习俗迅速发展,春秋晚期达到鼎盛,战国之世开始衰落。楚人牲包括三种形式,即献俘祭社、祭河神和奠基牲。根据殉人身份不同,楚人殉分为三类,妻妾从死、嬖宠从死和奴隶从死。与秦文化区相比,楚人牲、人殉习俗较为少见,这与楚国进步人士反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以及俑葬的兴起等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切宗教行为都是某种特定的宗教意识的外在显现。对楚人宗教观的研究有助于从更高层次的理论形态上观照楚国社会产生和形成的宗教现象。楚人宗教观中,涉及人神关系的内容占很大比重,具体而言,就是天(神)与人的相互影响、神本与人本、天命与反天命等问题,本文打算先从这三个方面入  相似文献   

9.
南朝志怪小说集《异苑》中有多则故事涉及楚地区的民俗信仰、巫风、早期佛教的传播等问题。考察以上问题,有利于了解六朝时期楚地的宗教生态。  相似文献   

10.
除了作为主体的楚族群之外,吴、越、巴、蜀等地缘共生族群在楚地辉煌的文明成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族群各有其不同的来源,与楚人的关系也各不相同.在楚文化的整合下,地缘共生族群与楚族群一起创造出南楚地区的文明,其过程是从地缘族群的多元共生、文化交流到渐进融合.  相似文献   

11.
楚辞,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成熟的第一标志。那么,楚辞浪漫主义艺术源流究竟在哪里呢?,一般来说,楚俗、楚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民间文学,代表作家的倾向等等,都各自会对楚辞的风格发生巨大影响。但我以为,楚人、楚地的浪漫色彩当是其形成、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冠子 ,战国末期道家学者 ,隐居不仕 ,著有《冠子》一书。《汉志》及历代学者都说他是楚人。当代学者还从《冠子》与《黄帝四经》文字的比较证明他是楚人。本文进一步从《冠子》与《庄子》的比较 ,冠子与弟子庞的关系、冠子的鸟、鸠图腾意识论证冠子是西楚淮南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通过《周颂》、《大雅》相关诗篇,发现周人以德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清穆的特色;并推论其原因可能与“农业生产方式”、“殷鉴不远”有关。然后本文通过《商颂》发现宋人以欲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迷狂的特色;并推测这也许是殷人宗教蒙昧风习影响宋人所致。最后本文初步认定《周南·汉广》可能是楚人招请汉水女神的祭歌,接着通过该诗并结合《九歌》去剖析楚人在宗教活动中、以情为人神感应介质而呈现出的奇诡特色,并推究其原因可能是土著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战国古文字典》和《战国文字编》共收录阜部字单字68个、字例461个,《殷周金文集成》收录阜部字单字55个、金文字例372个。从这些单字及字例来看,战国时期阜部叠加义符"土"的现象比较普遍,并呈明显的地域性规律——战国的齐、燕、楚地阜部字均增义符"土";阜部增土现象始于春秋时的齐地,而有的文字可能易土为石或易土为山。  相似文献   

15.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蒋方副教授在《文学遗产》1999年第 3期发表《“女”之角色及其意义探析》一文认为 ,在《离骚》中 ,女出现于长诗由现实的叙述向虚幻作寻求的转捩之处 ,是诗人以喷薄的感情结构诗篇的重要角色 ,故考察其身分不应脱离诗篇的结构。文章考察了战国至秦汉典籍中数量可观的以“女”为首字的人名 ,认为“女某”是楚地特有的一种称号 ,代表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始祖 ,也包括女神和女巫。《离骚》中的女 ,由于资料匮乏 ,已经不能确知其来历 ,但从名称看 ,她是楚人所尊奉的众多以“女”为首字的女性之一。与重华一样 ,这位具有神性…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通过对战国时期《楚辞》以及楚地出土战国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发现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论文分析了它们在使用频率、称数、句法功能以及谦敬功能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要清晰了解《孔子诗论》在楚地的传播和发展状况,必须清楚《诗经》和儒家学说在楚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唯有两者同时在楚地得到传播和发展后,带有儒家思想倾向的《孔子诗论》才有在楚地得到接受并被传播的可能。文章认为,若《孔子诗论》成书于春秋时代,当为七十子后学所作,并经由任不齐或澹台灭明传入楚地,则其成书当为孔子卒后即前479年以后,传入楚地应为前465年之后;若成书于前376年以后,传入楚地应为荀子任兰陵令的前257年—前238年之间或之后。但《上博简》为战国晚期贵族墓陪葬,战国于前221年结束,故《孔子诗论》入楚当限定在前257年—前221年的范围内。综合《上博简》的整体情况来说,后一种推断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8.
De冠子,战国末期道家学者,隐居不仕,著有《He冠子》一书。《汉志》及历代学者都说他是楚人。当代学者还从《He冠子》与《黄帝四经》文字的比较证明他是楚人。本文进一步从《He冠子》与《庄子》的比较,He冠子与北子庞Nuan的关系、He冠子的鸟、鸠图腾意识论证He冠子是西楚淮南人。  相似文献   

19.
一 楚人的冠履在我国上古时代,冠服在礼仪上的重要性还要大于衣裳,冠服别称“元服”,也就是“首服”.男子加冠,女子及笄,均是重要的人生仪礼——成年礼的主要内容.楚冠与楚衣相比,带有更多的楚族和楚地的特色.先秦时期识别楚人,首先便是看冠服.《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这种南冠是什么形制,史载欠详.楚冠在春秋早期、中期之际仍制作得比较简朴.将文献记载的楚冠与出土实物、绘画结合起来看,楚国大致有这样几种冠服:  相似文献   

20.
楚辞是理想型文学的典型代表。楚国浓郁的巫风是楚辞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始宗教背景。其作用有二:一、培养了楚人热情如火的民族性格;二、成就了楚文化富于幻想的浪漫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