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现代文学是在二十世纪这一崭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上中国文学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它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封闭和凝止的结束、交流和新生的开始,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最鲜明的区别即是其现代性: ——它使用现代中国人的语言; ——它努力借鉴和运用现代的艺术形式和手法; ——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要求现代化的思想情绪,反映了古老的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文学革命行动之一是引进和译介国外的文学思潮、文学样式.鲁迅先生是散文诗最早的探索与实践者之一.他将现代派文学手法与我国传统文学手法有机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散文诗创作成果.本文试就鲁迅先生散文诗创作的概况及其散文诗所表现的思想特点和手法特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鲁迅文学的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儿童、童年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维度,但是,它却弥足珍贵。在艺术上,儿童(童年)不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而且更是鲁迅文学的一种方法。在鲁迅的作品中,童年成为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儿童成为小说重要的叙述视角;儿童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元素。如果没有儿童、童年这一维度的存在,鲁迅文学的思想和艺术都会贬值,鲁迅文学的现代性也将不能达到现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标志,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条客观存在的线索,比长期以来我们运用的"反帝反封建"这一主观的政治视角要恰当得多;文学的现代性,绝不可与现代主义文学划等号;而"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反思、纠偏和补充,它是"现代"的伴生物;"现代性"在器物层面与思想文化层面完全可能互相悖离.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得益于写实文学观的提倡,文学进化观、"为人生"派等都是文学姿态调整的反映。文学向日常生活迁移。思想革命开辟了日常生活艺术化的新领域,而日常生活文学的生成又极大地解放了文学生产力,在引领文学回归自身的同时也走进了现代生活的中心。鲁迅、巴金和汪曾祺对于复仇题材的兴趣和书写体现了思想与文学的关系。复仇表达了强烈的生命诉求,成为消解焦虑的文化革命想像。鲁迅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痛快和洒脱,巴金却呈现了复仇的现代困境,汪曾祺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或是人类和世界的思想投影。围绕"看不懂的新文艺"的争论是思想和文学协商的又一范例。参与讨论的各方思想不一,态度也不一,因而其文学主张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鲁迅关于文学自觉的时代始于魏晋的看法是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学观念西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中西比较视域、形式美感视域和情感视域三重视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其论断的局限主要在于:一、鲁迅对"文学自觉"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并不清楚;二、文学史研究中的自相矛盾;三、不能有效解释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内在关系;四、对文学自觉的标志的看法也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7.
赵歌东 《东方论坛》2008,(5):31-35,82
从创办《新生》到走向《新青年》是鲁迅创作实践的探索期,也是鲁迅创作现代性追求的转型期,从这个时期内鲁迅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及其相应的现代性寻求的历史脉动。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5,(3):49-53
中国文学的现代变革得益于"写实"的兴起,文学进化观、"忠于地"(尼采语)等都是文学姿态调整的反映。作为现代思想的结果,人的文学的生成极大地解放了文学生产力,引领文学在回归自身的同时也走进了现代生活的深处。日常生活向度扩大了文学空间,提升了现代启蒙品格。同是表现复仇题材,不同作家的处理显然参与了因思想歧异而形成的文学方案和启蒙方式的并立。复仇凝聚了强烈的生命诉求,复仇成了消解焦虑的文化革命想象。鲁迅不失痛快和洒脱,巴金呈现了复仇的现代困境,汪曾祺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或是人类和世界的思想投影。围绕着"晦涩"的"看不懂的新文艺"的争论是思想和文学协商的又一范例。  相似文献   

9.
以现代性为衡量的主要尺度--也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是,它具有了不同于以往一切文学的现代性.现代、现代化、现代性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与西方启蒙现代性在追求自由民主、社会进步、科学和真理、个性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等方面基本一致;西方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有内在矛盾,中国现代性亦然,青年鲁迅对此有清醒反思;由现代性角度切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可以定在19、20世纪之交或20世纪之初.  相似文献   

10.
鲁迅美学观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美学观的独特性表现为对立冲突之美、不和谐之美、力之美和恶之美,这些特征都和现代对立崇高型美学在内在精神上相契合,鲁迅美学观的现代性正体现在这里。在鲁迅现代性的美学观中,蕴含着一种叛逆精神和战斗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正是文学的灵魂,它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