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文字有字,它就是燕。《说文》:“燕燕,玄鸟也。齐鲁谓之。” 其实就是“乙”字。明人梅膺祚撰《字夤》说:“《说文》燕之、甲乙之乙,字异音异。隶文既通作乙,而燕乙字亦与甲乙字同音,故甲乙之乙亦云燕鸟。”陆机《文赋》“思乙乙其若抽”,李善注《文选》本作“乙乙”。 就是燕子。山东人至今仍把燕子叫做“重乙”;梁山泊好汉燕青(山东人),大家叫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11月版《成语故事选》一书中,将成语“郢书燕说”写作“郢书燕悦”。将此故事中“燕相国受书而说之”写作“燕相国受书而悦之”,并且把“燕相国受书而说之”中的“说”解释为“高兴”。我认为,象这样写和作注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是盛唐诗人高适代表作《燕歌行》的结句.句中的“李将军”到底指谁?千百年来,以“李将军”为李广之说占统治地位;虽也曾有人以为“李将军”是指李牧,但因无具体论证,故未引起重视.而建国以来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则均取“李将军”为李广之说. 高适的这个“李将军”究竟指谁而言?细玩《燕歌行》全诗,并以高适其他诗歌考之,可以肯定,“李将军”是指李牧而非李广. 先从《燕歌行》诗本身来看.《燕歌行》全诗二十八句,每四句一层,作者把深广复杂的内容按照将士辞家、行军、激战、战后屯戍的脉络贯穿起来,而结句的语意,是承接第五、六两层的,这两  相似文献   

4.
在所有的修辞格当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比喻了。比喻的运用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很多比喻。诸子散文,已广泛运用比喻;直到今天,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比喻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其独特功能。虽然以前的修辞书往往把比喻作为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但大多都侧重于比喻的分类,而对比喻的“二柄”与“多边”涉及得很少,对这两种重要的修辞现象研究得更少。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力作《管锥编》中精辟地揭示和阐发了这两种独特的修辞现象。这不能不说是钱先生在比喻辞格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本文拟就“喻之二柄”与“喻之多边”这两种修辞现象,谈谈它们的含  相似文献   

5.
论“抽象式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修辞学著作中比喻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过去那种把比喻规定为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说法有悖语言事实。文章用大量的语言材料论证了“抽象式比喻”的存在,对此种比喻进行了分类,并从思维科学、语言模糊性和文学形象再创造性等三方面论述了它们存在的条件。文章还把“具体式比喻”和“抽象式比喻”的不同的修辞作用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抽象式比喻”重在其联想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 60年代以来英语国家兴起的“非形式逻辑”企图针对形式化逻辑难以对付的自然语言语境中的“非形式”推理而提倡一种分析、评估论证的逻辑。“非形式逻辑”已形成三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 :谬误理论、修辞学和论辩理论。刘春杰《论证逻辑研究》把对论证逻辑的辩护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对我国大学逻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科学哲学家佩拉在《科学之话语》一书中,为了论证科学修辞的思想,以系统地考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为案例,揭示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为了论证他的自然选择理论,除了使用了通常认为的归纳法和最佳说明推理之外,还运用了与修辞相关的其他论证。这些论证主要包括类比论证、双重等级论证、实用论证、荒谬与嘲笑论证、分类论证、反驳论证、诉诸无知的论证、以人为据的论证以及可能性论证。  相似文献   

8.
苏轼《前赤壁赋》云:“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氵斥)流光。’”对其中的“流光”和“空明”的注释,自宋至清的注家基本相同。最早作注的是宋末谢枋得的《文章轨范》:“秋水清见底,月在水中,谓之空明;月光与波俱动,谓之流光……逆水而上曰(氵斥)。”由于《文章轨范》是影响很大的散文选注本,所以谢说为后来的注家承袭。如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云:“月在水中,谓之空明,逆水而上曰(氵斥),月光与波俱动,谓之流光。”《古文观止》又是清初以来影响极广的散文注本,因而谢枋得注释的影响范围凭借它又大大地扩大了。七八百年来,《文  相似文献   

9.
宰相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籍上说“天下之宰,通于四海”,又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说明宰相的影响遍于天下,宰相之重系国家安危。古代把宰相喻为围君的腿和臂,又比作制造陶器的转轮的中轴,即所谓“与元首而同体乃谓之股肱,秉邦国之会要乃譬之钧轴。”儒家把贤相与圣君并提,作为实现其理想的太平盛世的首要条件。宰相制度的历史久远。传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真正设官为相,从战国的秦开始。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从秦至西汉,以丞相、相围或三公掌宰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拙作《〈尚书〉“弗”字用法研究》的姊妹篇。试图运用比较法把《尚书》的“朕”字进行词义比较和语法比较。词义比较说明“朕”被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原初并非只是君主自称,非君主也可以自称,但在有文字记载的上古典籍,特别是《尚书》里,很多是君主自称。“朕”与“身”同音共义,表自谦,君主自称近似“孤王”,“寡人”,秦始皇二十六年以后便把“朕”据为君主自称。但在方言里还微弱地保留着“朕”的原始用法。语法比较说明“朕”作主语比作定语为多,作定语又以作及物动词后面的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宾语的定语为主;“朕”一般不作宾语。从表数看,“朕”只表单数不表复数。  相似文献   

11.
一、《战国策》“割挈马兔”订误 《战国策·赵策一·谓赵王曰三晋合章》:(谓赵王,劝坚三晋而勿攻燕,以移祸入楚)“(秦)以燕饵赵,而离三晋。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祸已及矣。楚王入秦,秦、楚为一,东面而攻韩。韩南无楚,北无赵,韩不待伐,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案)移于梁矣。以秦之强,有楚、韩之用,梁不待伐矣,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梁为上交,秦祸案攘于赵矣……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楚王闻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循攻楚,是秦祸不离楚也,便于三晋。”对此段中的“割挈马兔”的训释,历来是一大难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均无以服人而不得其解。例如,鲍彪注:“割地挈而走秦,疾于马兔。”这“挈而走秦”谓何意?实难解。金正炜《战国策补释》云:“‘挈马’与‘提马’义同。‘兔’当从曾(指姚宏所见曾巩本)  相似文献   

12.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  相似文献   

13.
“出生入死”这个成语出自《老子》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指人处在生死之间,生存有十分之三的可能,死亡也有十分之三的可能。《韩非子·喻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指人的生命开始于出生,而结束于死亡。“出生入死。的意义已有发展。后来又增加了新义,用它形容冒着生命危险,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二:“我与尔累年战斗,出生入死。”用的就是这个成语的常用义。鲁迅先生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囿于旧义,创造性地把“出生入死”中的“生”与“死”互换一下位置,便成了“出死入生”。《花边文学·看书琐记》:“巴比塞有篇很有意思的短篇小说,叫做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儒家现存最早的论著性著作,说理透辟深刻是其显著特点,该书在说理论证时长于譬喻。爬梳《孟子》全书,认为其比喻论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气势雄肆。比喻论证取材广泛,体现为对民间故事、历史传说、自然事物等的全方位涉猎;比喻形式多样,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气势雄肆体现于逻辑清晰,风格犀利。  相似文献   

15.
卫宏云:“秦以前以金、玉、银以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后汉书·徐璆传》注引。)按是说一出,几成定论。学者相沿用而未改。下面且以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为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玺,“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辞海》:“印。木为统称,秦以来专指皇帝的印。”  相似文献   

16.
读《诗经》,看到《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原以为“谓之何哉”,即“还说什么呢”。后查阅王引之《经传释词》和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才知“谓”和“为”二字相通,常常互相借用。看来,“谓”作“说”讲:不妥了,应作“为”解。“为”有向、对意,“为之何哉”,即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呢。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译作“教我还说什么话”,但注释时又取王引之“谓即奈”一说,似不太明确。“谓”有“奈”意,“奈之何哉”,即对此有何办法,直接作“为”讲,不更贴切些吗!再,《王风  相似文献   

17.
“台”辨     
说到台,自汉代以来,一般都认为它是一种积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例如:《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毛传:“四方而高日台。”《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王逸注:“无木谓之台。”《尔雅·释宫》:“谓之台。”郭璞注:“积土四方。”《辞源》:“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198年第1版第118页)也说:“台均为土石堆积而成。”诸家说法侧重点不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积土成台,高平无木。(唯姜亮夫先生作《楚辞通故》引《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选登视台以望”及杜…  相似文献   

18.
侧重于分析陈布雷《天铎报》时期新闻评论的特点思想进步,站在时代前列;富有预见性;气势如虹,感情充沛,煽动力强;善用比喻、类比论证。  相似文献   

19.
“比喻”和“比拟”作为两种独立的修辞手法,在古今汉语实践中,可谓历史最久,使用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修辞效果最明显了。然而,至今对于“比喻”和“比拟”的关系,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问题,尚无理想的答案。本文提出种种理由,力图说明“比喻”和“比拟”本应同属一个辞格。一、“比喻”和“比拟”的混称与区分在古今文谈和诗论中,常常将比喻和比拟混称。关于这一点,郑远汉先生在《辞格辨  相似文献   

20.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解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然而,对于“理念”的具体性质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在《巴门尼德》中,“理念”被批评会导致“第三人论证”.其后,亚里士多德推进此批判,再次强调“第三人论证”的问题.20世纪西方学者围绕“第三人”论证进行过大量论述,观点纷呈.文章拟结合“理念”所具有的性质,对“第三人论证”本身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解,以求加深对“理念”本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