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独立学科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教育体制有重要关联,1950年代"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1950-1980年代新文学的历史建构;教学大纲的颁布,使新国家意识形态对新文学的规范具体化、体制化,并落实到新文学教学和文学史教材编写中;新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最终纳入服务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这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正面促进作用,但也是对新文学史真实本体的解构,它把不符合新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学排斥于文学史之外.  相似文献   

2.
当代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研究的3部专著都涵盖了台港澳地区的现代文学史论著,表现了中华文学大一统的气概,但3部专著都撇开了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症结。作为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夏氏专著奠定了新的、更完备、更科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小说史的基础。正因如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绝不能闭口不谈夏氏《小说史》。只有将夏著纳入自己的版图,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才真正称得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重写文学史”:个人主体的焦虑张颐武一“重写文学史”一直是处于“新时期”文化中心的命题。它在当时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不断的讨论与争议。与“重写文学史”直接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也一直处于“新时期”文化与思想嬗变的中心。“重写文学史”似乎是“新时...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从萌芽阶段开始,就有许多根本问题困扰学术界。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译本2008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进一步思考、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参照系。他的这部文学史还不能真正全面科学地展示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貌,对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家的论述也缺乏应有的深度。但他对中国文学的深厚感情,他独特的文风和学术个性,对未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史最初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基础上的。1980年代初,启蒙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取得了主导地位。两者的矛盾导致述史过程中的许多分歧,但这种分歧是在认同革命的合法性基础上的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歧,还没有重大到要瓦解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依存的基础,两者在坚持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的本质区别方面,依然具有共识。但是在后革命的时代,革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受到了质疑,从而使建立在文学革命基础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发生了动摇。许多原来被排斥的旧派小说、通俗文学、古典诗词正在纷纷要求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使中国现代文学史陷于意义混乱和学科膨胀的解体危险中。这种危机背后,其实是消费主义的文学史观正在取得话语的权力。但是这种文学史观承担不了一个民族的文学的崇高使命。能承担这个使命的还应该是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中的模式化、内在焦虑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是片面的写作。文学修史要借鉴历史的研究思路加以观照。“全球史观”的思维特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写文学史”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系统最为强势的话语行为。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和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是最具代表性的史著。它们从诸多方面体现了当下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它们为 2 1世纪新型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出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9,(1):64-71
随着"现代文学"研究遭遇"瓶颈","重估一切价值"、转变学术研究视角、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就成了现代文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民国文学"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被提出来,在与"现代文学"就文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学史分期以及现代文学起点问题展开的论辩中,为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学科范式和视角。它目前虽存在概念模糊、解释多样、理论不系统等问题,然而其自身的学术主体性、包容性也为"民国文学"这一研究谱系带来了巨大的学术张力。同时,这一研究谱系也为学科体系建设带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术主体性、问题本土化意识、发现被遮蔽的人类性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德明 《人文杂志》2004,(2):114-119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应该给它以一定的文学史地位.但1949年以来,翻译文学却一直成为文学史遗忘的对象,这是不正常的.如何书写翻译文学史呢?翻译文学并不能独立构成历史,翻译文学史应该理解为翻译文学与现代文学互动关系史,只有在追索翻译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联互动中,翻译文学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依据和历史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由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主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首先,这套文学史的视角是宏观的。它试图站在古今中外的交叉点上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以此实现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一种全新的言说。从纵的方面说,它的上限是1917年,但它又不局限于1917年,而是以1898年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用一定的篇幅论述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过程,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相互接续起来。或者换句话说,它把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断重写,在世纪之交几乎成为文学研究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学史的写 作与文学史的研究,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学术水准。文学史的个人化书写,文学史的多样 化,也普遍得到了共识和认同,且不说诸多版本的文学史著作,就是各种类型的文体史和文 学思潮史也不胜枚举。当反省文学史的写作,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在新世纪究竟应该如 何突围之时,我读到许志英、邹恬主编的厚厚两大卷100余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以下简称《主潮》)。它的大部头和当下读者有一种潜在 逆反现有文学史的心…  相似文献   

12.
曹聚仁于1995年来香港后不久,分别出版了《文坛五十年》正、续编.这可能是香港文学评论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行历史考查的最初尝试.不过在五十年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寥寥无几,把它作为一门学科看待的人更是没有.在香港各所大学,均没有人专门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即使有研究成果,也大多散见于作家作品评论,或附属于回忆录中.这就是说在大陆开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时候,香港限于历史条件和研究力量,未能作出相对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一部文学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向读者提供了多少知识要素和文学史资料,还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多少值得思考的问题和可资借鉴的体式。朱德发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实用教程》(以下简称《实用教程》)就是这样一部在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文学史信息的基础上,不仅在文学史体式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漂移性,不宜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范畴进入文学史叙述.相对而言,"民国文学史"概念不但内涵稳定,而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学史叙事成规,因而显得更其有效.运用"民国文学史"指称1912-1949年的中国文学,不但能够避免"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运用的混乱,而且能将此前被弃置于文学史之外的文学现象纳入到文学史叙述之中,对于民国以来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文学的学科划分以及文学史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师专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性质是什么?我认为它既是文学史课又是作品选课。文学史不是搞文学史的科学研究,而是讲述现代文学史的一般知识;作品选也不是搞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而是分析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的名笛。特别是选入中学悟文课本的作品。任务是什么,是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讲授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这个理解,下页分别谈谈教材、教法和双基三个方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曾经作为1950年代初新中国文坛重要的文学观念,并成为新国家意识形态,它规范支配着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规范支配着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现代文学史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图解框架,而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中国出现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的佐证,这对后来文学史叙述成为政治斗争“工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 现代编辑群体的研究一直是个弱项, 这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繁盛景观是极不相称的。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编辑群体的人员构成、编辑策略、编辑素质与变动的主张,认为该群体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邓艮 《东南学术》2007,(5):150-157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史概念,中国"新文学"遭遇了无数次的质疑、替换、扭曲和不断重述,它所经历的每一次改写只能使其本身的文学史面目变得更加模糊而难以把握。用政治的逻辑强解"现代文学替代新文学具有政治意图",实在有些差强人意。而"现代文学"概念的流行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实并没有谁能证明其它相应术语、概念的优势不是"新文学"题中的应有之义。我们真正该做的,或许不是简单的术语之争,而是如何更加有效进入学科内部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知识共同体基本上实现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转型.体现在文学史及其研究中,初步建构起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是他们的文学史写作,具有自觉的文学史观念,并按照现代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在白话语体和人的文学观念方面.在白话语体的建设中,他们明确意识到语言与思想文化、语言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建设现代白话文的具体设想.他们的现代文学思想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性论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以此批判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常.五四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为现代文学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式,并在形成规约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传统的同时,留下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近代文学:总体化的概念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学是依托“近代”这一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历史概念而形成的一段文学史,就其整体的文学属性而言,近代文学并不存在一种区别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而相对独立的异质元素,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对古代文学的复归。因此,近代文学并不具备文学史分期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它只是一个传统史学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概念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