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敏 《浙江学刊》2012,(1):69-75
清代地方总集编纂、刊刻的兴盛是地域文学传统意识觉醒的一大表征。杭州为人才渊薮,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代表的郡邑诗选共同参与建构了杭州一地的地域文学传统。本文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基础文献,参考地方志、诗文集、诗话、年谱等文献资料,旨在还原《国朝杭郡诗辑》系列成书的背景环境与编纂、刊刻的具体过程,进而考察地方总集之成书与文化世家、私人藏书两大文化资本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7,(2):148-154
《魏书》编纂的成功与北魏政府长期重视本族史料的储备和魏收本人的史官生涯、修史经历、学术识见密切关联。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魏书》长期背负"秽史"的污名。实际上,魏收的著述旨趣在于编纂一部实录式的史学名著,这已为当代史家所阐明,同时亦被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所印证。魏收以恢宏的视野梳理一代历史发展大势,将北魏历史的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其间体现了他对北魏历史盛衰的思考。《魏书》设置"十志",弥补了自《汉书》撰成至唐初近六百年间正史无志或有志而缺食货、刑法等重要内容的缺陷;《魏书》的编纂又突破前史体例,新设《官氏志》《释老志》,反映了北魏重门阀、崇佛教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刘军华 《求是学刊》2022,(2):152-160
把早期家族、家庭内部口头训诫的社会行为和话语用文字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逐渐凝定为家训文。周成王七年周公即将还政成王前,对成王以“毋逸”为主题进行训导谈话,由当时的史官记录下来,后编辑成篇,再编入《尚书》,凝定为传本《无逸》。由于《无逸》文本隐去了叙事框架,于是由一篇叙事之文演变成了论说体文章。《尚书·无逸》所反映的是在家族之内周公以家族长辈的身份,对成王从立身处世、治国理政方面进行教导,用简练的散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娓娓道来,语重心长,据题抒论,主题明确,家训体的文体特征在《无逸》篇中得以充分体现。《无逸》是现存同类文体的书面文献材料中最早的完整篇章,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题论说类家训体作品。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中道家的老聃是一个史官。《史记·老子列传》说老聃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贞《索引》谓:“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 ‘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可见,老聃学说的渊源,跟他担任周代藏书室之史应有直接关系。 老聃做的是史官,也是管理藏书的官。当时的藏书不外乎以史官作的《春秋》为大宗。此外,如《诗》、《书》早已公开传布。《庄子·天下篇》所谓“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足见这些文献并不一直在官府,已有些人 “多能明之”。至于《易》原…  相似文献   

5.
周代分封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各种著作经常提及。但关于周代分封研究的专著几乎未见。因此,葛志毅博士所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一书的出版,其意义和价值自不待言。该书系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订补而成。书中主要论述了周代分封制的性质及产生、发展乃至解体的过程。书中提出,分封制是周代特有的政治制度,它产生于周代,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夏商以来统治管理经验的积累,已使国家组织形式有可能进一步严密和集中,其次,周克商后,急需建立一种对原殷商统治区有效的战略控制方式。这是周初推行分封制的主观方面原…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尚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和最珍贵的一部文化典籍。史学家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信史,文学家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散文总集,文论学家则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应用文汇编。各家所论自有深刻道理,只是立论角度不同而已。如果就文体格式的角度看,《尚书》当属应用文范畴。因此近代疑古学者钱玄同虽不相信《尚书》,但又谓《尚书》似乎是三代时的“文件类编”或“档案汇存”,却有几分道理。一作为古代中国应用文的初始实践,《尚书》自有其内在的根源和外在的依据。首先,从书名称谓看…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司马迁史学的继承性,他对前代的史学思想、历史编纂方法、史官之伟大人格以及史学文献资料等皆有所继承和弘扬,从而为其伟大的史学创造活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颇有一些“太史公曰”偏离了传记的主旨,显得言不由衷。“太史公曰”承“君子曰”而来,本应发挥裁决史实的责任,但汉代史官丧失了神权,而司马迁从个体命运出发的史著也脱离了史官传统。这些冠冕堂皇的“太史公曰”不过显示了司马迁的职业意识和对史官传统的依恋之情。《史记》“互见法”深受古史“十功不能赎一过”观念的影响。司马迁相信在其他传记中出现的过失记载,并不影响人们据本传而对人物所作出的评价。“互见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求得人物在本传中道德和精神的明确单一,以便于评判,而这又与史官的撰述传统相联系。“互见法”显示了司马迁为遵从古史体制而对自己情感的抑制,也反映了史传由记事转而为述人的某种限制。  相似文献   

9.
王振红 《社科纵横》2010,25(8):114-117
"史"字出现不久,就有史官、史事与史书之三重内涵。"史掌官书以赞治"的传统,不仅培养了史官积极参政的职责意识与审慎的记事态度,而且还有助于形成绵密的记事制度。"史"具有史事的义涵则与上古时期人类祭祀、狩猎等重大事件紧密相关,这对中国史学形成重人事的优良传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记事的成熟和文献史料的积累,先秦时期的史书既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记事体例、编纂方法以及自觉的文献批判思想。"史"的三重内涵,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四明山志》是黄宗羲所著唯一的一部方志体著述,也是现存有关四明山这一浙东名山的唯一的一部专志。通过该志不仅有助于了解黄宗羲治学为世的思想作风,追踪他的生活足迹,而且更有助于探究他对地方志编纂的独特见解和方法,以及对后世方志特別是浙东地区方志编纂的影响。《四明山志》的成书年代,据洪焕椿《浙江方志考》说是“纂于康熙间”。此语欠当。黃宗羲自序说:“壬午岁余作《四明山志》,亡友陆文虎欲刻之而末果,藏于牛箧鼠啮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看周代的服装王幼敏《诗经》产生的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笔者在读《诗》中,发现其中有不少对当时贵族及平民服装的记述和描写,对此进行了归纳分析,证以其他文献,得以窥知周代贵族平民服装概貌...  相似文献   

12.
评《唐代正史的编纂》[英]V.熊谢谢萌珍译马学印校渊源流长的中国编史传统以其二十四史著称。上自公元前1世纪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下迄公元18世纪的《明史》,都是纪传体正史,时间跨度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代最后一年。唐代不仅编纂了8部正史(占二十四史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日本第一部正史的《日本书记》和作为日本第一部(批)地方志的《风土记》,成书的年代大体上属于同一时期,后者成书期为公元713年至733年,相当于唐开元元年至开元甘一年。《日本书纪》曾参考了《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梁书》、《隋书》、《艺文类聚》等中国古籍。而《风土记》参考了哪些中国古籍呢?如果说没有参考任何中国古籍,这是不合逻辑的。首先《风土记》的四六骈俪体和“和文脉的汉文表现”,如果不参考汉籍是不可能形成的。从中国方志学史的角度来观  相似文献   

14.
古文《尚书》流传过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界怀疑古文《尚书》为"伪书"的一条重要论据,就是古文晚出。但经过稽查考核,证明古文《尚书》自西汉以后长期流传于世,至魏晋之际完备成集而形成传授关系,其来源可能有七个方面,非一人一时之伪造。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之大禹观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之大禹观试说黄朴民黄朴民,男,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研究员。在大禹形象的复原和再现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典籍记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主要追述了大禹的生平事迹以及历史贡献,而儒、墨...  相似文献   

16.
侯德仁 《求是学刊》2004,31(5):114-120
《新疆图志》是清代新疆最后一部官修通志 ,它全面总结和吸收了前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研究成果 ,是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总结性成果和终结的标志 ,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编纂体例谨严 ,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全面反映了清代新疆地区政治、经济和自然地理情况 ,同时在国家意识、边疆意识、民族观等方面亦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新疆图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怎样成书的,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各有各稿,穿插神妙”、“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两方面论述了最先由周绍良次后由杜春耕等人提出的《风月宝鉴》与《石头记》两书合成《红楼梦》的看法,并在“结束语”一节提出实事求是地深入研究《红楼梦》成书过程,必将最终达到统一或接近统一的认识,对读者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8,(6):148-155
对于唐修正史问题的考察,应回到历史"现场",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予以整体性观照,进而从史学发展的连续性中探寻唐初史学演进的脉络。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以政治性需求与学术性考量二重性原则为指导,历时30年先后撰成八部正史。从八部正史成书的时间与撰修的过程来看,唐初正史编纂的演进有着内在的逻辑。在运用纪传体撰写断代史已成为修史范式的背景下,唐初当权者对李延寿《南史》与《北史》的成就与地位,采取包容与肯定的态度,从而使唐初正史的编纂兼具断代与会通两种不同风格。在史书性质上,唐初所修八部正史可以分为官修正史和私修正史两大类型。从二十四史成书的历程来看,唐初正史的编纂处于私修向官修的范式转型期。  相似文献   

19.
李传印  陈得媛 《求是学刊》2002,29(1):116-120
《明史》历称精善 ,这与其编撰过程中一直受到康熙帝的关心、指导有很大关系。康熙帝认识到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 ,有裨治道 ,十分重视《明史》编修工作。他根据要把《明史》修成一部资料详赡 ,评论公允的信史要求 ,提出了史官不重文章而重良心说 ,强化史官的史德要求 ,明确《明史》编修学术规范。同时康熙帝重视史籍的收集 ,运用行政手段 ,帮助收集《明史》所需史料。对《明史》编修的指导 ,也体现了康熙帝对史学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0.
罗淑宇 《社科纵横》2010,25(1):65-67
《权利法案》是保护美国人权的一部重要宪法性文件。对比中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可以看出中美在法律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法官任职资格和在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作用、法典编纂理念、法典编纂的侧重点、法律的确定性与灵活性等方面,而这种法律文化的差异是由中美两国不同的历史、国情以及法律传统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