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汉乐府游仙诗不同于"坎螵咏怀"的<楚辞>,其所表现的是纯粹的"列仙之趣".汉乐府游仙诗反映了汉人神仙信仰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是追求"列仙之趣"游仙诗的源头,对游仙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姜生 《文史哲》2015,(2):17-33,165
汉墓画像中保存着现知最早最可靠的汉代列仙图谱形态。汉画所见不同时代历史(传说)人物共事一堂的"不合理"情景,以及大量超出世俗经验的奇观异景,都暗示了图像所指示的空间对世俗时空秩序的超越特征。以武氏祠东壁、西壁及后壁为中心,综合考察各类画像石图像可以发现,汉代墓葬画像背后实际隐含着一套宗教的价值评判标准:帝王、贤相、能将及刺客类图像,反映了"自三代以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的成仙标准;忠臣、孝子及列女类图像则表明,在汉代,生前为忠、孝、节、义之典范者亦得死后成仙。汉画中内在有序的人物图像内容应作为汉代仙传谱系来看待。神学化的儒家道德伦理,重武尚侠的社会风尚与历史上长期积淀的神仙思想相结合,乃是汉代"仙谱"所据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汉画所存仙鬼谱系乃汉代宗教信仰结构之反映,亦伴随汉晋价值观之遽变而发生转变。将汉墓画像系统与道书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汉代"仙谱"的基本面貌,更可揭示当时的成仙标准,这对于研究汉代宗教形态和初期道教的起源问题将具有钩沉起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辽金元时期出现的道教新道派——全真道以不灭的心性为修仙之本,以“全真而仙”相号召。这种对修道不必外求,只须反身内求的强调,不仅使神仙的内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对道教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孔子的诗论“兴观群怨”说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加以比较 ,试探讨其异同。相同 :两者都重文艺的社会功用 ,前者追求一种“中和之美” ,后者使人们心理达到一种“中庸、适度的情感” ,从而受到审美陶冶。不同 :前者主要以重意境的诗歌类作品为对象 ,教育作用重在启发、诱导 ,后者主要以悲剧等重情节的叙事类作品为对象 ,教育作用更直接、更强烈 ;“兴观群怨”说倾向于道德说教 ,成为“文艺是工具”的理论源头 ,而以伦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更多地肯定文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刁生虎 《兰州学刊》2006,(12):153-157
《易》之“象”和《诗》之“兴”是两个既紧密相关又互有区别的范畴:其共同之处是两者在本质上都是隐喻,都需要借助“象”来表情达意,而且存在一定的源流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哲学范畴,后者是一艺术范畴,这就决定了前者主要用于言理,后者主要用于抒情;前者是灵活多变的,后者则是固定不变的;前者所取之“象”既有实象又有虚像,后者所取之“象”则仅限于实象。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写孙悟空与妖精斗口,多自称是妖精的"外公"。对此,苏兴著文认为,这是作者吴承恩青年时期对"外公"一词有"深刻的感念"而在创作中"转赠给孙悟空"。这在立论与论证上都有根本性失误,具体分析,也不合情理,与作品描写实际不符。貌似"知人论世",实乃深求而失诸伪。考其真正原因,除比较书中常用其他骂詈语为花样翻新之外,还由于"爷爷"代表居于人生前台的"父党"一系的长辈,"外公"则是代表居于其人生后台的"母党"一系的长辈。前者显而易见,后者却关乎其人生的"备细",需要"寻根问蒂"才知。因此,"外公"对于外甥(女)的威权就带有了一定的神秘性。一旦用为高人压人的手段,便有出其不意的震慑效果和谐谑之趣。  相似文献   

7.
列维纳斯和马里翁都企图重构西方哲学,但是二者采取了不同的道路.马里翁思想在许多地方都体现着列维纳斯的影响,后者对"脸"的确定是马里翁现象学最重要的理论前提之一.所不同的是,在与他者的关系问题上,马里翁认为这张"脸"还是成问题的,它还必须被彻底化为一个"圣像",二者的差异主要不是各自发出什么样的呼唤,而是所引起的效果:接受到脸之呼唤的"我"是受格的,而领会圣像之呼唤的"我"是与格的.  相似文献   

8.
神仙境界是道教美学的核心。神仙境界的创造经历过三个重要环节:(1)本体的衍变:道的神化、人的神化和人的仙化,道本体演变为仙本体,道成为成仙的手段。(2)主体的演绎:神仙作为道教的主体,其本质可以从超越性和世俗性两个维度来演绎,前者体现出神仙自由的一面,后者体现出神仙享乐的一面;前者体现出神仙的非人性,后者体现出神仙的人性。(3)环境的建构:道教神仙学有关仙境的描绘集中体现出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思想,注重环境对人的肯定,生态与人的统一。道教神仙学全方位地开拓了生命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生命美学的集中代表。正是因为有了神仙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才在厚重深刻之外别添了美丽和浪漫。儒家的实践理性与道教的审美感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尚贵羡仙"。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提出士知识分子与儒知识分子的区分,前者是边缘的,后者属主流的.文中提出"君侧情结"来诠解以李白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并分析了由此带来的个人悲剧.  相似文献   

10.
以人鬼纠葛为视角,考察和分析鲁迅和周作人如何面对自己、面对民众的文学思考,"鬼气"和"鬼趣"作为研究他们内在思想及其复杂状况的关键词,可以发现他们"虚妄人生"与"生活之艺术"、启蒙与审美、直面与回避、坚韧与犹疑的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12.
刘立东 《东南学术》2013,(3):124-130
本文试图结合海德格尔后期著作《哲学献文》与黑格尔《精神哲学》论述"有与无"在形而上学上的地位和思考进路,并由此领会"哲学"研究中的肯定和否定、形式和内容、必然和自由间的思辨关系。这种关系立足于对人学和神学、现实和理想的固有关联,并由此体现出哲学的语言变换和思路跃迁。本文从《哲学献文》中的"本有"(Ereignis)和《精神哲学》中的"精神"(Geist)所共有的自在自为这一不断回复自身的特征入手,以便论说"有"与"无"在哲学纯思之初及其之末所达到的思想自由之路。并指出前者偏重以"无"去论"有无"而后者是偏重以"有"去论"有无",并由此揭示出近现代哲学对形而上学根本困惑的思路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国英 《东岳论丛》2002,23(3):126-128,131
“趣”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重要美学范畴 ,严羽是诗趣之集大成者 ,而袁宏道的“夫诗以趣为主”与严羽的“兴趣”“别趣”则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在宋末与晚明不同的社会环境、学术背景影响下 ,二人有着迥异的气质、个性与思维 ,因此其“趣”也有着迥异的内涵。严羽的“趣” ,是指诗歌本身所流露出的情趣和韵味 ,他提倡“雅” ,反对“俗”。而袁宏道探寻的却是“宁今宁俗”的诙谐之趣。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作为希腊文化重要内容与特点的酒神精神和悲剧精神,其共同的逻辑内涵都是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不屈为主旨,都是源于悲观又超越悲观的"硬汉子精神",只不过前者暗含着后者,后者是前者在新的起点上新的发展和扩充.  相似文献   

15.
蔚志建 《东岳论丛》2005,26(5):193-194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他认为,悲剧艺术暗示着人生的本来性质。悲剧冲突双方具有同一性,是同一个生命意志的显现。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相似文献   

16.
徐英春 《齐鲁学刊》2004,(5):157-158
《樱桃园》叙说美丽、善良、正直的农村妇女金小仙为权势所迫而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金小仙的悲剧显示出当代农村种种不良社会势力对传统的女性美的掠夺和扼杀,使我们看到在当代农村经济增长的背后种种不为人知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7.
列维纳斯试图在整体性中发现"溢出"、"断裂"的"他者",试图通过"他者"开启出伦理的责任意义。"他者"既不是另一个存在,也不是非存在,而是别样于存在。为回应德里达的批评,列维纳斯提出"亲近"与"踪迹"来进一步解说"他者"。既维持距离又不断缩小距离的"亲近",以及既不在场也不缺席的"踪迹"是"他者"特征的最恰当阐释。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正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汉代及以前是其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其过渡期,唐宋是其成型期,明清是其兴盛期。在传承发展中,“趣”由最初的非审美系统扩大到审美系统,意义不断延伸,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最终呈现出“自然之趣”、“艺术之趣”、“人心之趣”三种表现形态。同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趣”表现出主客观统一性、依附性和“反常合道”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依循孔子的运思理路,关涉人生大端的"义利之辨"是在如下次第井然、内在相贯的生发机制下得以进行的:"志"于"仁"以确立"义利之辨"的价值准矱,断于"勇"以激发"义利之辨"的生命强度,"权"于"道"以圆成一种以"义之与比"为鹄的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