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创造社何以能够迅速异军突起于“五四”文学革新的时代呢?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以《创造》和《创造周报》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期刊是以往研究创造社的空自点,而这两份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更是为人们所忽略。主要从对现代期刊文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五四”文坛权威的挑战、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和文化市场卖点的制造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前期创造社期刊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备受读者喜爱的文学刊物。前期创造社期刊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关注,首先在于现代意义的“读者”的形成以及前期创造社编辑者准确的读者定位。其次,前期创造社期刊所刊发的作品大多为"青春型"文化品格,而这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3.
《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同为前期创造社的期刊,但是对于两者的关系,人们一直简单地认为《创造周报》是作为弥补《创造》季刊的不足而存在的。通过对这两份刊物的初版时间、栏目设置以及作者群体的考察和辨析,我们会发现其实两者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4.
针对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指斥创造社“才子+流氓”的批评,郭沫若在其自传《创造十年》中通过重构创造社历史进行了自我辩护。他既有意建构创造社“挽救新文学危机”的发生之因,塑造其“建设新文学”的历史地位,又以“行帮意识”为中心梳理了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史,将双方冲突转换为党同伐异下的不理智行为以弥合观念立场上的对立。这既是出于维系左翼阵营内部统一战线的考量,也为解释创造社之转向革命做出了合理铺垫。而有意塑造创造社打破文化垄断与话语霸权的反抗者形象,则为证明其历史先进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传写史”的自传创作折射出五四一代在文坛格局发生重组的1930年代试图掌握阐释历史主动权与自我经典化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文学传媒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探究后期创造社文坛地位确立的过程与途径,以及一种文学思潮成长为文学主潮的生产机制。后期创造社通过对《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等刊物的精心运作实现了“方向转换”,进而确立了后期创造社在中国现代文坛中的地位。但后期创造社的文坛地位在青年读者群中得到确立,并没有在文坛内部得到认同,其单维突进、惟我独尊的战斗的文化姿态与文学观念,使其“革命文学”破坏多于建设,口号大于实践,其价值也必然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6.
从当代爱尔兰剧作家弗里尔的两部历史剧《翻译》和《创造历史》来看,弗里尔历史剧具有历史叙述的想象性特征,剧作家的历史观与20世纪80年代“户外日戏剧公司”的文化政治诗学之间存在深层通约,弗里尔历史剧中“共融”的叙述伦理,对于反思历史剧中历史叙述之伦理尺度构建具有很大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创造社式的“拿来主义”魏建一、多元的“歧化选择”前期创造社与外来文化艺术的关系,这是多年以来创造杜研究者们最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在80年代以前,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前期创造社与欧洲浪漫主义文艺的关系,其二是前期创造社与日本...  相似文献   

8.
《洪水》杂志是中期创造社由“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的一个重要见证。本文立足于杂志所提供的原始文本考察《洪水》是如何展现了创造社执掌文坛新型话语权力的努力。“五四”落潮后的中国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1923年的“科玄论战”在社会上建立起的马克思主义舆论基础以及创造社成员自身寻求理性信仰支撑的渴望等因素促使中期创造社进行“话语权”重建。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创作《紫钗记》,对前人剧作《荆钗记》作了多方面的借鉴,尤在构成全剧矛盾冲突的焦点人物的设置上,《荆》剧拍出了万俟宰相,《紫》剧则推出了权力相当的卢太尉,二者在逼赘的手法及遵奉“富易交,贵易妻”的信条方面,有着广泛的相类之处.但汤显祖并未以借鉴代替创造,而是在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编辑实践对创造社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促进了创造社的诞生;藉刊物的舆论导向,向既存的“为人生的艺术”发起攻击,通过论战,在文坛上竖起了自己的旗帜;在编辑活动中,有意拓展作者群,为创造社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把握创造社编辑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前期创造社期刊,分别从昭示"五四"文学走向、引导"纯文学"时代到来、加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和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等方面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另外,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者和出版书局的责权不明晰、编辑者之间的分工不清楚、期刊和社团关系认识的偏差以及期刊栏目设置的不足等方面也留给后人很多意味深长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大正时期文化界与创造社新浪漫主义思想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社同人留学日本时正是日本文化界努力效仿西方,追赶西方新的文艺潮流的时期。而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作家在日本大正时期文坛掀起的阵阵热潮所形成的外界机遇,也在无意中为创造社对西方文艺的选择和兴趣点作了暗示和引导。尤其在创造社建构他们的新浪漫主义思想过程中,日本文化界为他们做了新浪漫主义这个新概念的界定,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为创造社认识和理解新浪漫主义提供了引导和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面对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进攻 ,头脑清醒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 ;他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深刻剖析、对种种“左”倾错误论调的批判、坚持同敌人进行“韧”的战斗及评价历史人物等都可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早年即醉心于形而上本源价值的寻究,使他对中国的原型神话有一种特异的敏悟,以至“角色进入”。叙说宇宙和世界起源的创世神话,更接近于本源意义上的哲学秘密和诗人梦幻般的灵魂。而这些原型神话中的创世神话和本源意志已化为毛泽东的政治哲学生命和艺术生命,成为他控引万物、壶视天地、雄肆浪漫、宽大通脱的政治运作和艺术创写的革命意志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封神演义》的整体文化特征是"混合三教,以儒为本"。三教的思想与内容在《封神演义》中呈现为混合杂陈的状态,但其思想的根本却是正统儒家思想。其主要表现便是对儒家的革命思想、忠孝思想和仁政思想的认同,且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理学文化特征。"混合三教"是该书民间叙事特征的反映,"以儒为本"是该书正统叙事特征的反映。编者"奇正并存,执正驭奇"的叙事策略是这一整体文化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当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造教育的主旨并不是培养各种创造技法,而是培养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的动力和源泉。培养创造性人格应当营造创造性气氛,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并给学生以最大的心理自由。  相似文献   

17.
创造社知识群体在向国人宣扬新的爱情婚姻观念、鼓吹妇女解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他们对男女性爱的大胆正视和热情肯定,表现出了对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极端蔑视。他们个性鲜明的爱情婚姻观念的形成,究其根底,与他们留学时期的日本近代社会息息相关。以民主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开放自由的日本大正时期都市人文环境对他们社会观、文艺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