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有学者把《星期评论》当作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把其主编者戴季陶当作这一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人物。考察《星期评论》创刊的语境与宗旨,研析戴季陶在该刊所发文章及其思想主张,证明戴季陶及其主编的《星期评论》不仅不能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水准,甚至根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衡量一个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否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他知识上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熟悉,而是要看他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愿将之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简述同盟会历史及戴季陶与之相关经历的基础上,以戴季陶的有关文章为材料,明确了戴季陶加入同盟会的时间及关系,并重点分析了他对同盟会的认识,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戴季陶在1912年4月以前基本上没有论及或提到过同盟会,尽管他在回忆中提到曾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见过孙中山,但实际上在他的其他文献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说明这一点。(2)戴季陶大约是1911年下半年在南洋槟榔屿加入同盟会的,但所留文字资料较少。(3)1912年与孙中山见面以后,尤其是1912年4月以后,他在文章中谈论同盟会的频率较高,所谈问题亦深入透彻。(4)虽然戴季陶是同盟会的会员,但对于同盟会也持有不少批评意见,也给予了希望。  相似文献   

3.
戴季陶主义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代表资产阶级提出的争夺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理论形态和政治主张。它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提供了思想武器。一、戴季陶主义的反动实质戴季陶主义的基本点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①反对共产主义思想。戴季陶认为共产主义是“空想世界主义”,三民主义高于共产主义,三民主义“完全渊源于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庸之道”,“具有更深刻而博大的思想基础”;叫嚷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污蔑中国共产党“争得一个唯物史观,打破了一个国民革命。”②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戴季陶认…  相似文献   

4.
戴季陶早期政治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生于四川省广汉县。戴季陶一生,由慷慨少年到报界骄子,从投身革命到著述反共,以致最后成为蒋介石政权的反共理论家。他的政治思想,早年曾倾向君主立宪,不久服膺民主共和,五四前后一度接近社会主义,到20年代后期形成戴季陶主义。以往人们注意较多的是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而对他政治思想的早期发展演变却少有人论及。本文拟就戴季陶早期的政治思想作一初步探析,以就教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5.
戴季陶早期文化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民党的思想家戴季陶曾有过一段“热心于革命、正义与改革”的历史,即青年戴季陶时期,这主要是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的文化问题的论战中(主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他曾提出一些比较进步的主张。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对戴季陶的早期文化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戴季陶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戴季陶在青少年时期、"天仇时代"、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其民族主义所具有的两重性,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为民族做过的有益的事,肯定戴季陶是一位民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戴季陶的早期国家思想与笕克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季陶的早期国家思想中包含着较多的时代因素。在理论上他的国家思想直接来源于他的日本老师笕克彦。他信奉笕克彦的自由意志说,否定国家契约说。他认为后者缺乏现实的依据。戴季陶在吸收笕克彦的国家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完全照抄,在国体和国家目的等方面,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民初的思想界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周佛海与三个湖南老乡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是毛泽东,二是李达,三是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杨淑慧。他与中共发生关系后又脱离中共,他攀蒋继而附汪,其中的关键人物,又是戴季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起源于1920年夏天,周佛海滞留上海的那段离奇岁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五四运动时期戴季陶和沈定一在上海联合主办的<星期评论>为中心,分析研究当时国民党人在上海的革命工作.在众多的关于戴季陶的研究中基本上都会将<星期评论>作为一个亮点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基本观点是由孙中山指派戴季陶、或戴季陶受命创办<星期评论>.那么,<星期评论>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而以<星期评论>为阵地的国民党人及进步知识分子全体又是怎样投入到五四运动中去的呢?本文以孙中山、戴季陶及((星期评论>时期为主线,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和戴季陶早年都曾投身于民主革命大潮,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有所贡献。他们后来却先后背叛革命,在政治上相互提携,在理论上同流合污。这与二人亲密无间的私人关系密不可分。不同的是,戴季陶尚有一些民主主义的政治追求,蒋介石却强调极端专制独裁。这与其个人基本属性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理论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共一大的召开以及毛泽东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是中共二大。因为中共二大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党的第一个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同时中共二大还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做了初步而正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关系党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结合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三大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实际上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进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一代又一代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史学界对于维经斯基首次来华的研究资料比较匮乏,而作为共产国际和俄共(布)远东局派往中国的第一位代 表,维经斯基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增强共产国际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方面的作用不 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在中国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1920年创刊的《共产党》月刊是我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其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紧密的联系。《共产党》立足于世界情势,与非马克思主义展开论战,有力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共产党》还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理论筹备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伟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当今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出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网络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行,网络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提出新要求,网络传媒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载体创新。认识这些新特点,有利于新时期党在网络境遇中更好地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中苏关于修正主义问题的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论战模糊了中国共产党的视线,使得中国共产党对世情、国情作出了错误判断;对马列主义作出了错误解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势作出了错误分析,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了科学前提、内在动力和主体自觉性,一度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中断。重新解读中苏论战,意义在于汲取"吃了苦头"换来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党员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之间拥有着内在的关联:党员的修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认知基础、前提与保障,并引领其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员修养提供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任务规定着党员修养的时代主题,其理论成果则为党员修养提供思想内容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员修养内在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二者都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朝向共产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旧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蒙受奇耻大辱、挨打受气的时期,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洗雪民族耻辱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国耻国难宣传教育对于争取民族平等自由的伟大意义。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实际,筹建各类宣传教育团体,开展各类国耻国难宣传教育纪念活动,在党主办的各类报刊中发表国耻国难宣传教育言论和主张,出版系列丛书,唤醒全国民众,指导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