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谣谚〉主要辑录了自先秦至明代的谣谚.该书为人们考察一些古代语言现象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语料.书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侬".其中,"我"使用的数量最高,"吾"排第二,其余依次为"子"、"余"、"侬".从句法功能看,〈古谣谚〉中"我"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兼语;而"吾"只用于主语、定语;"予"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宾语和定语;"余"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兼语;"侬"只是作定语和介词"为"的宾语.从称数来看,"我"、"吾"单、复数都有使用,"余"、"予"、"侬"则多用于单数.本书中,"我"字的句法功能不管是使用数量上还是功能的完备上明显较其他的第一人称代词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救世方案的核心思想。"兼相爱"是爱人与爱己的统一体,"交相利"是利人与利己的统一体。爱与利是相互通约的,"兼相爱"是"交相利"的前提,"交相利"是"兼相爱"的保证。"兼相爱、交相利"对建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兼相爱"——和谐世界的道德基础,"交相利"——和谐世界的现实目的,"天下之利"——和谐世界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3.
考察连动结构"动(宾).去"和"去.动(宾)"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其出现的时间,是我国中古末的唐代。从结构上看"去"是动词而非助词;从语义关系上看,"去"前或"去"后的动词或动宾结构是"去"的目的,也就是"去"要做的事情;从使用程度上看,"去.动(宾)"比"动(宾).去"使用频率要高。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否定"多抽前绪"的同时,又完全赞同"师心独见"的创新。其实,"多抽前绪"与"师心独见"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借鉴前贤,立足现实,"运用脑髓",才能产生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5.
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成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孔子强调礼乐的约束作用对于"成人"的重要性。自西周开始,"成人礼"已经成为"成年"的认可,是正式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志。而《礼记.学记》中所记述的传统成人教育,对现代学校人文教育则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本文结合问卷及访谈,调查发现当前组织生活的现状及薄弱环节,主要包括"有组织无活动"组织生活内容单调,"有活动无主题"组织生活主题模糊,"有主题无讨论"组织生活缺乏互动性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从"三个贴近"充实组织生活内容,"三个结合"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三个健全"优化组织生活制度三方面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词汇史上,"掘"、"凿"、"穿"、"抇"、"搰"、"挑"、"撅"、"挖"均表达过"挖掘"义,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其消长变化特点。先秦"掘"字鼎盛,"凿"、"穿"、"抇"初兴;两汉至唐宋"掘"、"凿"、"穿"并驾齐驱,元末明初"穿"、"凿"淡出此义,"掘"字独占鳌头。明清之际,"挖"字兴起,并迅速一统天下,成为表"挖掘"义的专用动词。  相似文献   

8.
高校文史类专业要构建"四维三合"人才培养模式。"四维"是指人才综合素质中的四种核心素质,即人文素质、思维素质、专业素质与能力素质。"三合"是指围绕培养"四维"素质人才构建起来的"通、专、分"三结合的课程体系,"通"指通识教育课程,"专"指专业知识教育课程,"分"指细分方向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人"为基点,"实践"为关键,"审美活动"为中心,"为什么把一个人或事物看成是美的"为问题线索,"哲学化研究和科学化证明的辩证综合"为方法论原则,"实施美育,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为研究鹄的总体研究理路。要在新的自然科学条件、社会历史语境、人文社会科学成就基础上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性发展进程,就要对其中的一系列"不自觉"的理论前提和思想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辨析,进而深化学理理解,实现当代美学研究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王维的佛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应将佛教生态思想与佛教自身的根本价值追求、基本理念结合起来进行。对虚云和尚思想的生态诠释可以从佛教生态哲学的解脱论、缘起论、觉悟论和实践观四个方面进行。虚云和尚思想中包含的生态环保意蕴既体现了佛教生态思想的一般内涵和特征,同时也吸收融合了传统儒道思想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为当代佛教生态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虚云和尚所承继的禅学思想本身是印度佛教思想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与传统儒道思想交流融合的产物,与此相应,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同样应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吸收融合西方生态文化思潮中的合理内容,拓展自身的理论视域,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佛教生态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龙树一生著述丰硕,其中《宝行王正论》是他为一位国王写的教诫。本文将尝试以此佛学著述为依据,阐释龙树治国、亲民、爱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龙树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为核心,并带有佛学色彩,这无疑对现今治国理论和实践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汉字与中国化佛教两要素涵化而成的“汉译佛教词语”,久为东亚各国所通用。在中国和日本,汉译佛教词语构成宗教、伦理、哲学等领域的中坚概念。汉译佛教词语藏于汉译佛典之中,其形成期相当于佛典汉译期,主要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汉译佛教词语在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则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相似文献   

15.
僧肇所弘扬的大乘中观般若学曾经盛极一时,且使具有较强理性思辨的魏晋玄学从此终结,将般若学从玄学中析分出来,同时从认识论、本体论、解脱论等哲学理论高度,为中国佛教建构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圆融体系,并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及思维方式,以及隋唐时代的天台宗、三论宗、禅宗,直至宋明时期的中国哲学思想,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纵深发展.然而,僧肇佛教哲学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不仅运用了玄学的词句,思想上也与玄学划不清界限.  相似文献   

16.
发生在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典籍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也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首次大规模的碰撞与融合.佛教文化随之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中国的语言、文学、思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佛典中富有想象力的譬喻给中国文人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佛教中超现实的空间观大大启发了中国人的思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更是离不开佛教思想的发展史.佛经翻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佛教文化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对陆九渊心学,不能简单地评断为"全是禅学",也不能认为它与禅学毫无联系.陆学与佛教的禅观之学在理论旨趣、修养风格、理想境界等方面既相异,又相通.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的核心范畴 ,对于它形成的理论渊源问题 ,研究者多倾向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 ,基本认为它是在老庄哲学和禅宗心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而对于佛教的影响 ,仅作了词源学的考述 ,未能从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联系中作深入探讨。本文从分析意境的基本思维模式出发 ,认为意境在形成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客合一的一元论思维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印度佛教的中观哲学影响而形成的 ,以龙树的中观论为代表的中观哲学是意境形成的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石 ,大乘中观思想直接影响到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并最终促成了意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词汇和佛教词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客观的必然性。在时间上,佛教词汇的影响比英语词汇早出一千多年;在范围上,佛教词汇影响主要在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哲学、词汇、民间习俗等,英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在当今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在深度上,佛教词汇已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体",同时又成为人的个体的价值取向,而英语词汇影响主要表现在大众媒体和人们的日常用语方面,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语词汇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0.
玄学培育起来的精神需求,为引入佛教超越本体论,提供了一个最主要的思想诱因。佛教传入中国改变了大众文化缺位的状况,受到劳苦大众的欢迎。佛教适应了统治集团强化理论约束力的政治需求。在中国哲学史上,从政治哲学到人生哲学,佛教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