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言游戏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里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有一个形成过程:从早期真值函项论转到中期语言运算说,然后再转为语言游戏说。在维特根斯坦哲学里,最为核心的语言游戏是学习母语的语言游戏。通过这一语言游戏,可以形成和解释所有其他语言游戏。随着语言从运算转向游戏,语境也相应从早期形式主义的理解转为后期生活化的理解。由于语言游戏的获得、发展和旨归都是生活,所以,语言游戏即是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2.
吴昊 《理论界》2010,(12):163-164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语言哲学研究中引入语用思想,并由此将"语境"由一个语言学术语发展为一种语境思维方式。"语境思维"在其后期主要思想——"语言游戏"、"意义即用法"、"家族相似"、"全貌概观"和"生活形式"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表现出动态、关联、整体、本体等特征。维特根斯坦从而开启了"语境"由语言学向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泛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意义在于使用之中"的命题和"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理论。这个理论对日常语言的考察意义极为深刻,因为它指出语言首先是一种行为,是与其他行为、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行为。塞尔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词和世界的关系,然而,对人和世界的关系强调不足。言语行为的生成和理解,个人意向性与社会现象的有机结合,需要在人和世界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言学强调文化语境的重要性和根据一定的认知推理原则去解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意义建构.话语分析的语境内涵十分丰富.文化语境下的语言交际是文化对即刻语境的投射,它可以促进互动双方缩短心里距离,跨越语言鸿沟,增强彼此的认同感,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目的.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是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超越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崔丹 《北方论丛》2011,(5):122-125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构成维氏语言哲学的本质。"语言游戏"的意义远不是仅仅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和探索。更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正是通过"语言游戏"完成了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语言哲学由此也超出了它自身的限域,走向更广阔的领域。虽然维特根斯坦对"生活形式"的概念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但从他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形式"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内涵。"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作用使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认识到,语言归根结蒂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类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及其语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游戏论"(Sparachspiel)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一理论注重"自然描述",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因而成为他后期哲学思想的灵魂."语言游戏论"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生活形式"、"遵守规则"、"家族相似性"等密切相关.研究语言游戏论,不仅对于深刻把握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真实内涵与实践价值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应用语言学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语境分析与语言教学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仁峰 《北方论丛》2001,(5):104-106
语言的意义不仅来自于词汇和语法,而且还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语境。语境不同,使用的语言和所获得的语境意义也不同,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与是不可分割的,独立于语境之处的语言是不能表达任何意义的。为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理解能力必须适当地分析语境含义,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游戏”等同于一种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或者是那些“不严肃”、“无内容”、“无意义”的活动。这恰恰是对游戏的误解,游戏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现象。本文不仅考察了中西日常语言中的“游”、“戏”以及“游戏”概念及用法,进而上升到思想层面对中西语言中的游戏精神内核进行了比较:如果说我们中国的“游”是自然性的话,那么,西方的“游戏”则试图与自然相区分,可以说是精神性的。文章最后指出,现代社会往往与真正的游戏精神背道而驰而忙于算计,时代呼唤着游戏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观念艺术质疑语言就是世界的图像,语言与世界呈现出一种精确的对应关系的传统语言观;它吸收了现代艺术语言"能指"与"所指"疏离与断裂的思想,但反对现代主义将艺术的语言看成是与现实世界没有关系的自我演示的封闭系统;观念艺术吸收了解构主义强调能指的充分自由,在能指的差异中生成意义的观点,但又反对解构主义将艺术看成是一种在漂浮的能指群中不断播散和延异的语言游戏,进而反对在语言的游戏中消解意义。观念艺术通过对能指的语境的设立,从而强调了意义的现实性与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普遍呈现出拒斥形而上学的语言之思及语言观变革。超越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思想可以回溯到维科的诗性思维和诗性语言、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理想、狄尔泰的生命体验哲学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20世纪海德格尔的诗意生存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进一步探寻超越形而上学的语言道路。深入阐释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语境下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语言观,对于深入把握语言学转向的思想逻辑与当代语言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奥斯汀的语言分析方法是通过对语言各种用法之间的细微区别来说明这些用法的不同使用的哲学意义。对奥斯汀语言分析方法的理解,关键要看他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具体的语词用法问题的。他对语言各种用法的细致考察,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说明字面上的意义,而是要表明,这些用法之间的区别反映了外在事实和世界中的细微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一、话语和意图1.话语意义语言结构(语素、词、句子等)的意义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结构表达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语言意义,它来自语言本身的属性,是语义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种是通过使用的语言结构(句子、语段等)表达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话语意义,是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可以说,话语意义是语言使用上的意义,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在这里,意义不仅仅被看作语言的一个特征,而且被视为交际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用法。或者可称为语用意义。利奇(Leech)曾提出了四条标准,以判断对意义的讨…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前期语言哲学研究以逻辑图像论为代表,在研究方式上体现了在符号语言学影响下逻辑分析对语义生成问题的思考;在哲学研究后期,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理论分别通过对生活形式和家族相似性的实证考察,关注实际中的语用变化问题,修正了前期研究中的逻辑推理臆想性错误,突破了研究路径单一化和封闭化的局限,重新建构了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特征的研究路径,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式上产生了实质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认知和理解,是意向性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任何交际中的现实语言都存在着原语言意向性与接受主体的新的语言意向性,它表现为言说者和接受者意识性建构的双重维度。在语言意义的解读过程中,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原意向性与接受主体的意向性存在着等值与错位的关系。等值带来沟通的准确有效性,错位虽然影响了日常交流,但在非日常交际中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后期语言哲学旨在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重要发现,它标志着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看法发生了重大转向。治维特根斯坦者视它为“革命性的概念”,这一点都不过份。坦率地说,语言游戏说对语言哲学的意义决不亚于哥白尼日心说对天文学的意义。语言游戏说实在是20世纪语言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16.
语境与语言——谈交际活动中汉英语言的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归纳了国内外语言界关于语境问题的论述,并以此阐明了语境的意义。然后文章依据汉英语言在交际活动中的使用,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语境与语言之间的关联:(1)时间与空间决定语言;(2)人物的身份及说话目的影响语言;(3)民族文化习俗制约语言。  相似文献   

17.
语言起源的传说揭示了语言并非一种客观的存在物,它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人和人的身体分不开的。语言是人的语言,人是使用语言的人。人彼此彼此甚至亦此亦彼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语言表达的意义是一种不过度的动态的稳定。这种稳定来自人挺身于世的存在:不过度是人的社会性要求的,动态是入的个体性要求的,而稳定就是最普遍最宽广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8.
词的比喻义是指借用一个词的本义或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比喻义产生的规律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词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比喻用法产生的。从构词的角度看,一些具有比喻义的词是用比喻方式构成的,它们的意义是本义和转义的统一体。词的比喻义更多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通过词义的发展而产生的。运用词的比喻义时要注意与词的比喻用法相区别。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哲学对第一人称"我"的使用存在误解。他通过分析词语"我"的两种使用,区分了作为客体使用和作为主体使用的"我"。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体使用时并非以指称心灵实体方式起作用,因此维特根斯坦反对指称主义和心灵实体;并且"我"也不是以描述行为方式起作用,因此他也反对行为主义。第一人称"我"的用法与名词和指示词并不相同,它的意义依赖于语法、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修辞学中一个古老的命题,隐喻对诗学的影响也很深刻。本人仅从诗歌语言张力构成的角度进行探讨。指出,从认知角度看,诗的隐喻使诗从理解走向感觉与想象;在语言的建构上,隐喻使诗歌形成语境压缩方式;并分析了构成隐喻的最基本单位是诗的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