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公共关系有“姓”的区分振华近年来,我国舆论界关于“姓资”或“姓社”的议论少了,这对于以前老被这个问题束缚着人们思想的状况来说,无疑是个进步。事物并非样样不是“姓资”就是“姓社”,但也不是一切都无“姓”的区分。公共关系有没有“姓”的区分?在现有的论著中...  相似文献   

2.
我在一个刊物的《百家论坛》栏目里,读到一篇标题是“改革的正确选择是姓‘社’又姓‘资’”,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向问题。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姓社不姓资。现在,论者对改革下了新的定义:改革姓社又姓资。虽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总算是把姓资的真面目露出了一半,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奇谈怪论吧!  相似文献   

3.
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之我见王金鑫自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之后,理论界讨论颇为热烈。有的认为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有的觉得应当是“姓资姓杜的判断标准”;有的认为“既是检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又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有的则...  相似文献   

4.
“姓社姓资”问题曾经困扰中国大陆许多年,它像一块巨石挡住许多人的改革步子。邓公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伟力推开了这块巨石。但是,当前另一个由它派生的问题,即“公有私有”或“姓公姓私”的问题,却像一片驱不散的阴影,老是占据着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在改革中缩手缩脚。在他们看来,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如冰碳不能同炉,总怕私的成份多了,挤掉了公有制的主体、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苏南人开始了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的艰难步伐,从而有了“苏南模式”的诞生。小平同志曾用“异军突起”对苏南模式大加肯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苏南模式的批评一直没有停止过。“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争论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6.
(一) 区别姓“资”还是姓“社”,实际上至少有两个层次,或两种角度、两种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就某些事物本身的性质而言的,比如“三资”企业是什么性质的,私营雇工经济是什么性质的,等等。我们常说,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三资”企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也就是说,后者在本质上不是  相似文献   

7.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也是判断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最好体现。“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是邓小平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大致可分为5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广泛开展了生产力标准的讨论,这对于解放思想,改革体制,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有的论文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得不够,甚至出现了把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倾向。那么,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发展生产力是否可以不问“姓资”“姓社”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一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  相似文献   

9.
众所共知,邓小平同志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针对凡事问姓“资”还是姓“社”的错误倾向提出来的。它标志着我国思想解放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指导各方面工作的一个根本性依据和方针。可以说,目前关于“资”“社”问题的争论已没有多少市场了。但在我们教育界,这确是一个很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方面,“资”“社”之争还甚为严重。这不能不说是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滞后于现实,偏离思想解放轨道,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一种错误倾向,对此很有必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章立凡 《市民》2006,(4):48-50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有人预言去年到达“拐点”,于是中国人的习惯思维就来了:左拐?右拐?姓社?姓资?一大堆问号四下乱转。  相似文献   

11.
姓“资”姓“社”问题,多年来一直左右我们的经济活动。一种改革方案措施的出台,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国情,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是以姓“资”姓“社”作为取舍标准,导致改革开放几乎每迈进一步,都带来种种疑虑和责难。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这个长期束缚思想和手脚的桎梏正在被打破,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正发生着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然而,在姓“资”姓“社”问题上,“左”的积习仍在起作用。当前,必须接触思想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一些根本性的观点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开始了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的眼光观察中国并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解决民主革命的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的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两次飞跃,其重要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五个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和具体化,是着眼于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新探索,全面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突破了苏联模式并结束了“姓资与姓社”、“计划与市场”的思想纷扰。在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是把党和政府自身的工作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的。“三个有利于”是作为判断我们搞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即姓“资”姓“社”的标准提出来的。党的十四大以来概括的“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的提法是对“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的合理扩展 ,而不是否定。  相似文献   

14.
判断词“是”的形成和发展——兼与洪心衡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判断词(系词)“是”的形成,语言学界已经讨论多年了.这一讨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迄今没得到一致的结论.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判断词“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一是判断词“是”是怎样产主和发展的.本文打算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并就与此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小费问题在我国争论了30年,历经全盘否定、深入探索、付诸实践三个阶段,但至今尚未真正解决。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其争论焦点“姓社”与“姓资”,问题没有解决好。小费之争悬而未决,充分暴露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窘迫:意识狭隘固执、法律严重滞后、管理进退失当,这是严重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3块短板。事实上,松绑小费,激发其正能量,就能够破解这些问题,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个有利于”标准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徐仲伟一九九二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相似文献   

17.
孔见 《中华魂》2012,(22):24
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邓小平是注重实际的实用主义者,不问姓"社"姓"资",只要能把经济搞上去,怎么搞都行。"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说邓小平重视实践,这是正确的,他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反对空谈。他提出"三个有利于",把它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具体方针、政策、措施成败得失的标准。但是,说邓小平不重视理论,不讲发展的政治方向,把他描写成一位不问姓"社"姓  相似文献   

18.
<正> 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不能排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即不能排斥市场),但传统的理论毕竟根深蒂固。拘泥于“计划姓社,市场姓资”的传统观念,人们认为,在社会经济中,不允许市场取代计划(指令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的南巡谈话,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新思想、新概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有力推动了90年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但是,也应看到,人们在学习、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如对姓“社”姓“资”问题与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之关系的理解,就存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左”的理论和实践的拨乱反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但必须将其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存在为既定前提的。邓小平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相联系,它不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