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色,戒》重在对人性的讽刺,她的落脚点就是人性中的黑暗面,就像她一贯的风格,抽离于故事之外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用淡淡的讥诮的口吻,描述人性的自私和悲凉。而李安的电影《色.戒》则把张爱玲的原著温情化了。本文从张爱玲的原作和李安的电影入手,探讨二者的不同并解释其中的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4.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冷峻的文笔和出色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乱世中复杂的人性和情与欲的冲突。在风云动荡的大时代里,张爱玲依旧给自己的人物留下了人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李安的电影《色,戒》内地热映在即。作家出版社趁热打铁,推出新书《张爱玲〈色·戒〉》,揭秘小说内幕。短短万余字的小说,何以耗去作者二十多年的光阴,又为何令她反常地与人打起了笔仗?《色,戒》的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是谁?该书作者蔡登山亲赴上海寻找当年"刺丁案"的历史现场,并查阅了法庭审讯笔录。不但为读者还原了历史真相,也探究了张爱玲的隐秘心曲。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一位对女性心理有着深刻洞察的作家,她在小说《色·戒》中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也体现了她的独到眼光,但也引起了研究者对《色·戒》主题的诸多理解。论文从虐恋的角度,分析《色·戒》的主题是女性因"爱"而受"戒"。  相似文献   

7.
2007年11月,李安导演的张爱玲作品《色·戒》在大陆地区大规模上映。而之前,此影片的出世,已惊动整个华人世界,因为是《色·戒》,因为是李安,也因为是张爱玲。  相似文献   

8.
小说《色,戒》到电影《色·戒》男主人公老易形象由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汉奸变成儒雅多情、孤独脆弱、身份模糊的男人。李安之所以没有完全按照张爱玲的原意来塑造老易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为男人的他与身为女人的张爱玲之间的社会性别差异。在传播者张爱玲笔下,老易是基于自身女性交往体验和社会观察而进行的异性形象描摹,而接受者李安是按照他的男性体验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老易形象的变化反映出文化传播中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关于"恶"与"非恶"的性别判断、强与弱的性别认知、情与欲的性别成见等社会性别因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2007年,《色︱戒》上映,旋即成为华语电影的一个文化事件,引发了跨界的批评互动。张爱玲与李安的名字叠加,先验地结构了这部影片所萦绕的复杂张力——文本、性别、欲望、国族等。其中,无论是以张爱玲的小说评论李安的电影,还是从李安的电影反观小说,《色︱戒》都遭逢了改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质疑。李安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对故事性的捕捉、间谍片的类型把握以及对老上海风貌的精致勾勒和铺陈。在人物心理方面,他将张爱玲的克制和冷眼变为一种温情和懂得,从而打开了小说中隐而不显的空间和张力。在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之间,李安用蒙太奇的方式制造二者叠合与互文的关系,用影像"大开色戒"。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色·戒》中,张爱玲运用现代叙事方式显示出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这里运用叙述学理论,从形式角度详尽剖析张爱玲小说现代叙事艺术,指出个人叙事对宏大叙事的消解、限知视角对全知视角的侵入、叙事时间对故事时间的超越是小说《色·戒》叙事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3.
娱乐事纪     
李安凭借影片《色·戒》再次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北京时间9号凌晨,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在利多岛闭幕。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影片《色·戒》再次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这是李安继2005年的《断背山》之后,时隔两年再次捧起"金狮"。影片《色·戒》根据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背景是40年代初抗日战争期间的上海,讲述了一名女大学生试图刺杀敌特人员,不料却陷入情网的故事。点评:获奖这件事,好像有惯性。  相似文献   

14.
消扬 《今日南国》2007,(5):58-59
有的重出江湖,有的再接再厉,2007年影坛期待不少。2007年的华语电影市场,众多导演将出手不凡,扫黑片、战争片、喜剧片轮番登场,当然也不排除2007年会有一部“石头式”的作品横空出世,带来出其不意的疯狂。记者注意到,多年未有作品的吴宇森将凭借《赤壁》、《天堂口》两部影片回归众人视线;姜文相隔七年之后,在银幕上升起“太阳”;李安导演用张爱玲的《色·戒》描画感性和理性两种情绪的冲突;擅长喜剧的星爷借助科幻的翅膀飞向“长江七号”;冯小刚导演则要用《集结号》来打一场硬仗……今年的华语电影不再是古装大片之间的比拼较劲,却自有一种热闹。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一年热闹非凡。“周老虎”、股票、《色·戒》……此起彼伏的悬念使2007年的大众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喧嚣与狂欢。相比社会潮流的汹涌澎湃,2007年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界可谓波澜不惊,尽显其作为边缘学科的一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导演李安在电影《色·戒》中,通过一段乱世情缘的铺陈,讲述了一个游弋在正义和情欲之间的人性博弈故事,在刺杀即将成功的时刻,人性中至善的爱的柔情使女主角将个人的情感置于民族大义之上。性欲蒙住了双眼,最终以她和她同伙的生命为代价演绎了一场旷世不了情。  相似文献   

17.
荀春荣 《中华魂》2008,(4):55-56
电影《色·戒》在大陆公映后,一下子就捞走了一个多亿的票房。于是影片的制作者们额手称庆,奏凯而归了。影片的吹捧者们也无不兴高彩烈,因为这似乎可以证明他们那"形容词比赛"般的赞歌并非溢美之词。然而这一亿元到底说明了什么恐怕还得分析分析。平心而论,《色·戒》确有所谓"卖点"。首先,建国以来,几乎所有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无不是歌颂爱国主义,鞭笞卖国主义的。而《色·戒》写的却是卖国者征服爱  相似文献   

18.
对于张爱玲小说《色·戒》的主题,至今尚存争议。有人认为小说表现的是不顾一切的爱情,也有人认为表现的是一种难以控制的情欲。但通过对小说中各种隐喻的分析,我们认为小说表现的是人生空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金马奖热闹的背后,是一片萧条景象;名单之下,是华语电影市场各股力量的波涛暗涌刚刚结束的第44届台湾金马奖.更像是专门为电影《色·戒》举行的小型春晚,特点就是喜庆。李安、汤唯和《色·戒》,成为当晚每个到场明星必须提及的关键词,似平不提的人,会显得失礼。于是连方文山这样与电影没什么紧要关系的人,都说自己的职业最大的好处,  相似文献   

20.
 李安的作品《色·戒》,给华语电影乃至剧院艺术本身都留下了一道浓重印迹:这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斩获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台湾金马奖等七项大奖;并且因其在“色”上的铺张尺度,至今仍成为一个话题作品。从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在十年后重访李安的《色·戒》,旨在指出李安用力至深并为之付出极大代价的那三段性场景,恰恰是该作品的“破坏性冗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