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前,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较紧迫和艰巨,对此,应完善政策机制,推广民俗庆典活动,实施高校本土化音乐文化传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和传播方式也日益多元.其中,文化创意产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呈现形式,使"非遗"在传承、传播上更加生动和直观.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新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在传统的文化精髓中再注入创意理念,让各自价值充分展现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是元文化(metaculture)的再生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文化再生产过程其实质是传承场域的再生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为例,通过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视角,对当下文化遗产语境中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人、地方民众等各文化主体围绕传承与保护所建构的传承场域予以剖析和讨论,以期为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清晰地认识到地域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积极保护具有特征的地域自然环境,加大力度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主动保留、恢复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6.
孙贵川 《中文信息》2022,(1):296-298
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而群众文化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需要从事文化建设者调动社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齐心协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非物质遗产文化(以下简称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本文首先阐述了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7.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乡土社会,乡村文化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发展,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即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和保护制度正面临着困窘的当下尴尬和隐忧。因此,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培养文化精英,恢复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真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与保护,原因在于传承链条的脱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探索其传承规律,摸索其有效传承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充当"演员"和"观众",从而使传承链条得以维系.同时非物质文化可以同高校校园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及存在问题,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非遗传承人包括"传授者"和"承袭者"两类行为体,传承是传与承的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的"活态化"。本文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传与承的主体,又要为两者互动循环提供足够的空间,最终目标是形成本土非物质文化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反思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行之有效的传承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曾在农耕社会文化环境下有效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发展,但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衰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其中,自然传承模式的衰败与不适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内部因素。在借鉴和吸收传统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化传承模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响亮的名字近些年走进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语境中,成为中国文化界的“焦点”,并成为举国上下乃自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文化界的工作范畴,更是全社会所有成员都应该关心的大事,因为它承载着地域的历史文明,是地域文化的见证。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学术界、高校、商界、新闻媒体等都应该积极参与,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传承与保护氛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地方高校更应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态观、家庭伦理观、宇宙观和民间信仰,而且在土家人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历史进程中,要从观念、制度、传承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来实现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切实地延续其文化生命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与功能。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是一条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在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娱乐性、文化参与性、文化寓教性和文化认同性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无文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从传统到现代,历经口头语言、实践记忆、实物图符、文字借用、传媒介质、网络空间等方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或社会技术下它们存在着内在的调适机制.从文化遗产所有者的主体立场来考察,文化传承自我调适的能力和机制,是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调适、保存和延续的基础,因此以外力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和方案,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传承和遗产自身的调适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李洪玲 《河北学刊》2012,32(3):232-235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市、县(市、区)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遴选,掀起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的热潮。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似繁荣发展的同时,其实际的传承、保护工作也暴露出尤为令人担忧的一面。本文立足于乐亭大鼓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理性分析、认真总结、科学认识其中的得与失,研究、思考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旨在以乐亭大鼓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为鉴,审慎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脉搏,避免其走向虚假繁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对于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遇到了巨大挑战,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威胁,所以产业化传承模式被逐步运用到文化传承过程。本文从文化演变和传承出发,在分析现有传承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冉  郑扬 《河北学刊》2013,33(1):206-208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主要分布于广大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自身特性对农民的文化取向形成了一种凝聚力量。"传统"与"现代"共存于一个空间,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就邯郸市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对其的传承与保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想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按固有规律对其实施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保护好传承人是问题的关键.在处理"保护"与"经营"这对矛盾上,只要坚持历史上走市场的继续走市场、历史上不曾走市场的不要走市场、介乎两者之间的谨慎走市场的原则;在处理"保护"与"开发"这对矛盾上,只要秉承"保护"与"开发"可以"同时并举"、但务必"分别实施"的原则,通常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必须重申的是,我们可以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但万不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专门伺候GDP的婢女.此外,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会既能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发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小军  徐琨 《河北学刊》2014,(2):216-2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随之增加。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深入探究河北省音乐类"非遗"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以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