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国学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与时代张岱年前年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印大型杂志《国学研究》,《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国学在燕园兴起的文章,颇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此之前,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学丛书”,已出十几种;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编印了“国学大师丛书”;同时有关单位分...  相似文献   

2.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袁行霈我在《国学研究》年刊的《发刊辞》中说过:“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是一潭止水”,“国学也是这样,汉有汉学,宋有宋学,今后则必有以今之时代命名的学派。历史悠久的国学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这段话得...  相似文献   

3.
由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国大型学术年卷《国学研究》第四卷已出版发行,该学术大刊刊登了纳西族学者戈阿干的长篇论文———《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将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推向国学研究高峰,拓展、加深了东巴文化的学...  相似文献   

4.
《国学季刊》与中国史学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季刊》标志着20世纪上半叶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水平,展示了北大的学术特色和学术风格。《季刊》产生于北大特有的学术氛围中,在对“国学”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整理国故”的主张。伴随着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进程,《季刊》以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历史考证学的新成就、重视新发现的史料、介绍和引入西方的学术成果及资料等史学近代化的主要特征。《季刊》在许多方面还显示了其特有的编辑特色,并在当时产生了影响,对后人有所启发。回顾《季刊》的成就,对于研究北大学术和20世纪中国史学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国学"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出的不同观念,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救亡意识主导下的、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的、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近代国学概念的定义也可分为三种用法:第一种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第二种为扩大的用法,即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第三种是指近代以来以传统文化为对象的学术研究的体系,即国学研究。国学研究在近代的演进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学问方法上延续清代的考据学、训诂学,而在观念上导入近代文化意识;第二阶段的特色是呼应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第三阶段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突出代表的、汉学化的国学,即与世界汉学、世界学术接轨、合流的新的国学研究。近代国学名家的第一代以章太炎为代表,第二代是太炎门人所代表的北大学者,第三阶段的代表是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清华国学院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绩,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研究。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重新认识1920年代的新国学运动和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典范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学研究中,“国学”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的基本指向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探寻。由于研究者不同的学术背景、价值取向和致思路径,国学研究中又存在着分歧与争论。本文从对“国学”成立前提的聚讼、“国学”研究层面的交叉、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混淆三个层面对近二十年来关于“国学”内涵的研究进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剖析“国学热”这个文化现象提供一个基础性反思。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儒家经典,亦即国学经典。要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读《论语》,恐怕只能隔靴抓瘁。历来的国学大师,都非常看重这本书。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叶朗2005年7月21日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说,《论语》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叶舒宪等“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的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国际性特征就是跨学科研究的迅猛发展.90年代以来终于形成了以“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为名的科际整合新潮流和新视野.在国内,自“五四”以来的文化争论也因与国际学术交流汇通而走向“文化研究”的接轨方向,中国传统学术正面临着重大变革.适应学术转型期的探索需要,湖北人民出版社自90年代开始,以高超的胆识和学术远见,在学术出版日益困窘的大环境中,连续投入巨资和人力物力,出版了由海南大学文学院叶舒宪教授、淮阴师专萧兵教授共同主持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著作:《楚辞的文化破译》(90万字),萧兵著;《诗经的文化阐释》(51万字),叶舒宪著;《老子的文化解读》(90万字),萧兵、叶舒宪合著;《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45万字),藏克和著.这套书的出版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这期学报特编发一组笔谈短文,或评说得失,或从他们的研究中引发出值得注意的问题,或总结其方法论的经验,以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阐释探求有效的途径,并从不同角度展望国学与世界学术的会通和对接之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情境下的“国学”,从根本上应是中国学术精神的振兴。具体地说,“国学”的内涵,应是站在中国学术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来整理和发扬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当代的国际意义和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国学”的内涵,主要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一直是以西方的学术理论为基座来梳理中国的学术史,建立中国学术的面貌是按西方人的理论框架、范畴系统和逻辑程序撰就的。所以,当今重谈“国学”,应把视点转过来,即以中国学术所蕴含的积极的精神为本体,来透视当代中国的和国际的文化难题;通过学理的方式,论证中国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民主治校,学术革新北京大学,创办、编辑和出版《北京大学月刊》,在近世中国学术由旧到新的转变中,影响并塑造了一代学术,北京大学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新学术的主要策源地。本文根据原始档案材料,历史地考察了《月刊》的编辑历程、工作成就和编辑特点,论述了蔡元培的学术观和以学术为本位、强学术—强现实的学术编辑思想。作者认为,《月刊》的创办是蔡元培的学术思想、职业经历与近世中国学术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蔡元培和当时的北大学人富有创造性的自觉的学术实践活动;《月刊》是中国现代期刊史上最具典型意义和最富大学学报形态及特征的学术刊物;蔡元培以其创造性的工作,成为中国大学校长中第一个创办和建设大学学报的开拓者;其后,《月刊》被《自然科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和《国学季刊》分而继之,这本身又是北京大学学术刊物和中国大学学报由综合到专门化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中外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度,在近代化或现代化过程中,都有过传统丢失、国学重振的过程。中国近代的国学运动也是如此。本文回顾了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国学”运动的历史,检讨种种有关“国学”的定义和范畴,认为迄今为止,虽然说法多样,见解殊别,但都缺乏完整的概括和精确的表述。笔者认为,今天谈“国学”应当包括知识学术体系、道德伦理体系、信仰价值体系等三大领域,只有从传统文化的固有词汇中去寻找固定的概念组合,才能有效而又亲切地概括和把握“国学”的基本内涵,也才能构建起传统“国学”的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华为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学术辉煌,文献丰富,世所罕见。学术本无国界,为何出现“国学”一词呢?中华学术,自成体系,西洋学术东渐以后,为了有别于西学,中国人对本国的传统学术,采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名称。清末,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般人称西洋学术为“新学”,中华传统学术为“旧学”。又有《国粹学报》(邓实主编)、《国故论衡》(章炳麟著)之出版。所谓“中学”、“旧学”、“国粹”、“国故”等词,逐渐为“国学”一词所代替。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章炳麟在日本主持“国学讲习会”。民国后,北京、清华、东南大学曾…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的第一次研究思潮,以《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汉书·艺文志》为代表文献,是战国至汉代哲学家、思想家一种自觉的学术反思。他们的共同之处或者说突出特点在于:将先秦诸子的问题意识植根于春秋时代的文化传统与思想世界之中,在中国哲学自身的思想轨道中进行探讨,更具有学理上的“纯粹性”与“地方性”。这种“地方性知识”视域,其要义是对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进行动态的、历史的、传统的考察,展现于历史维度与时代维度之中,历史维度是指《诗》《书》《礼》《乐》传统在春秋时代经历的“重构”或“阐释”;时代维度是指这种传统成为春秋时代精神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色。在“地方性知识”视域中探讨先秦诸子哲学的起源,应注意三个问题:其一,春秋时代礼乐传统的“地方性”,是先秦诸子哲学发源的根基;其二,抉发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原创性,防止陷入“格义式论证”的陷阱;其三,彰显先秦诸子哲学对人类贡献的普遍性智慧与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学研究肩负的使命毕全忠我作为《国学研究》的一名读者,在《国学研究》第2卷出版之际,发表一些看法。我认真读了《国学研究》第一卷中的全部文章,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当然,也包括《国学研究》的编者与出版者)正承担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15.
高有鹏教授是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巨匠,一切都可以用事实说明、证明。他曾经出版“我国现代学术体系建立以来第一部中国民间文学史著”——《中国民间文学史》,出版影响广泛的《中国庙会文化》等论著,当年振臂高呼“保卫春节,守护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在巴黎国际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清理“中国哲学(史)”学科内涵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历史,指出当所谓“中国哲学 (史)”对传统思想进行学科替代时,却并不能同时起到对文化、学术的传承和创新作用。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所导致的文化后果,并认为要避免国学失传带来的严重后果,必然要回到中国文化和学 术本身,摆脱殖民心态,重新以国学来理解和传承国学,方为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坚持正确的人文导向,贯彻"双百"方针,依托北大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反映北大的声音,在学术探索和创新上体现北大的水平,在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坚持北大严谨的学风。学术质量是学报的生命,学术理论水平面前人人平等。本刊继承《北京大学月刊》和《国学季刊》的传统,编辑部全体同仁遵循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精神,改进作风,努力提高所刊载文章的学术质量和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中国传统"射艺"的研究理清相关概念和内在联系。研究认为目前对中国传统"射艺"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必然涉及到近代出现的"国学"概念,把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作为"国学"的概念是适当的,它能包含"射""御"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射艺本身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习射能更好地理解国学,同时国学理论又能丰富射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自去年改革以来,刊物的特色和学术品位不断提高,赢得学术界的好评。该刊改革的思路是:以提高学术质量为中心,增强刊物的现实感、信息量和可读性;充分利用北大人文资源的优势,既继承北大校史上《北大月刊》、《国学季刊》探求学术的求实和谨严,又发扬《新青年》感应时代风云的敏锐和创新,走理论和实际、学术和时代相结合之路。他们的目标是: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在重大理论问题上,要反映北大的声音;在学术探索和创新上,要体现北大的水平;在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要精益求精,坚持  相似文献   

20.
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伴随列强入侵中国,东西方文化也发生了激烈冲突,到五四时期更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以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