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淮北市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监测其成果,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活水平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四个方面构建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2006年至2010年指标实际观察值进行量化评价,得出城乡一体化总体评价值和各单项指标评价值,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构建评价模型测度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并对陕西延安地区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为延安地区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决策依据。为了解决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主观性强的问题,研究将评价指标看作空间维度,被评价样本映射为高维空间中的点集,在构造学习样本的基础上,应用网格搜索法和K-交叉验证训练样本确定最优核函数与参数,并应用该模型测度了延安地区12个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结果表明,基于SVM的评价模型相对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具有更高的科学性。K-Means聚类分析表明,12个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应该划分为四个阶段:黄陵和吴起处于高度一体化阶段,志丹处于中度一体化阶段,洛川和安塞处于初步一体化阶段,其余的七个县均处于城乡互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文章对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解读,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构建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采样数据通过单项指标评价模型和评价总模型对江苏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江苏省进入城乡初步一体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运用城乡协调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对城乡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有利于表达城乡发展水平区域的空间差异、把握城乡协调的过程与阶段性、制定城乡规划乃至实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具有现实意义。文中结合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应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建立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  相似文献   

5.
区域发展差异大、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一致、生态脆弱、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经济社会的差异化特征,决定了陕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施过程不能采用固定的、单一的模式。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相关指标体系,测算陕西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结合陕西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根据区域类型的特点将其发展划分为四大类:城郊区、资源富集区、农业区和生态脆弱区,总结不同的类型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为陕西及我国其他同类地区统筹城乡一体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地处高原,由于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导致城乡一体化水平低,城乡融合度较差,需要利用该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来发展城乡一体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测算出2012年青海省各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总结出青海省城乡一体化的西宁海东模式和三江源模式,这两种模式都能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从加强中心城市地位,优化区域城镇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发挥各自竞争优势;加强制度设计,促进城乡社会统筹发展四个方面来推动和实施。  相似文献   

7.
该文主要对新疆石河子垦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发展特点作出实证对比分析,通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新疆石河子垦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各指标对比,对新疆石河子垦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石狮市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石狮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现状及"十二五"规划基础上,参照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目标,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设置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探讨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石狮市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推进石狮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模式。在城乡一体化模式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领域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从中选取相关具体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出2006—2012年七年来甘肃省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水平,探究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并提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特殊教育面临区域、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态势.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特殊 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是衡量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评估工具.本研究 借鉴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深入探讨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并 基于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结合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性,设计了特殊教育机会均等、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以及特殊教育质量均衡等指标,使这些指标涵盖区域均衡、城乡均衡、校际均衡以及群体均衡4个维度,从而 构建合理而全面的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以期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城乡统筹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990~2009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揭示了影响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要求和特征,建立了具有层次结构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分别给出了单指标评价、子目标综合评价、总体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2000-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出福建省城乡总体发展水平、城乡关联程度、城乡协调程度3个子目标的综合评价值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值,进而提出了加快福建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为依据,论述了城乡一体化推进我国城市化的现实意义,并探讨了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的实践举措,它是提高我国城市化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活四个子系统方面构建合作市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合作市城乡融合度指数逐年扩大,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发展水平,城乡差距明显;其中经济融合度的指数持续扩大,是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推动力;人口融合度指数缓慢增长,非农化进程缓慢;生活融合度趋于收敛,是城乡差距缩小的主要贡献因素;社会融合度相对较好,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普遍不高。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最终形式,制约中国城乡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二元社会体制对农民的束缚。实践证明,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使农民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是城乡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章认为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每次跨越式发展其本质都是在解放农民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的提出为农民的彻底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的农民问题不能在农业内部解决,也不能局限在农村解决,在城乡一体化层面上赋予农民自主权和平等的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村基础产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持续向好的政策激励和产业支撑,增强农民增收的本地化动力。通过理论推导并基于2004-2013年全国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指标权重并综合计算全国城乡一体化水平,实证分析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和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和农村金融显著影响农民收入,城乡一体化并通过农村物流和农村金融的中介效应发挥作用。三者协同共进,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均方差决策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陕西83个县、10个地级市以及三大区域(关中、陕北和陕南)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做出评价。研究表明,陕西83个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呈现“关中中等偏上,陕北两极分化,陕南中等偏下”的特征;陕西10个地级市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排名依次为榆林、西安、宝鸡、延安、咸阳、渭南、汉中、铜川、商洛、安康;陕西三大区域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陕北、关中、陕南。  相似文献   

18.
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指标,实证检验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呈现下游县域>上游县域>中游县域的空间分异格局;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能显著促进县域城乡融合,但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流入方向异质性,在下游县域、城市群县域中,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效应更为明显,农村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的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能加速形成厚劳动力市场,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县域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9.
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苏州以此为契机率先在全国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的文明建设之路。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改革的前沿窗口,也在积极探索着城乡一体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2010年度苏州工业园区委托苏州大学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苏州市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对其所属区镇进行了七次公共文明指数的现场测评,测评结果的呈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城乡一体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