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文化小说,它通过审视从民国初年到本世纪初中叶这段“民族的秘史”,以独特的审美方式构建并阐释了儒家为中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成功地表现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达到了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完整。“《白鹿原》的思想底蕴要用最简洁的话来说,就是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和这种文化培养的人格,进而探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中有人说《白鹿原》写的是人格。《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对于浸透文化精神人格为什么极为关注,极为钟情呢?其目的有三方面。首先通过人格惑力的诗意追寻,紧紧抓住富于文化意蕴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白鹿原》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白鹿原》是中国新文学以来对中国历史、文化最完整、最坚实的“重构”。文章从“家族文化”、“伦理本位”、象征描写等多方面论证这种“重构”,指出《白鹿原》既再现了儒学原本学说精神,又有“新儒家”式的“返本开新”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3.
东、西文化冲突中的《白鹿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原》以小说形式重新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小说在开头部分不断地向上追溯,为中国历史社会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画卷。这是儒学治下的“农耕文明”。它以伦理为表位。阶级本位文化涌入白鹿原,与固有的伦理本位文化形成剧烈的冲突。这种中、西文化冲突是《白鹿原》的根本冲突。小说表现了个人在这巨大冲突中的无条处境,个体选择经常被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所驱动,集团斗争必然陷于兄弟相煎,从而审视了中国从民初到本世纪中叶这段“民族的秘史”。《白鹿原》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它继《四世同堂》给民族主义以最高褒扬。《白鹿原》的问世使民族文学在更高意义上崛起。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的性文化意蕴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吕美生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着中华文化的批判和文化价值系统的重构之双重任务。面对着中西文化交汇和古今文化位变的“合力”所造成的心理震荡和精神困扰这些严·27·峻的历史符咒,我们从性文化意义解构...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家陈忠实在面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精髓和糟粕共存亡的两难困境时 ,乐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神化的中心地位 ,因而在一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带有多方面的主观化缺憾 ,如正面人物的“样板化”、人物命运发展的“意图化”以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混淆 ,其结果是违背了真实这一艺术创作的原则 ,削弱了作品的现代人文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6.
黄昏意象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死亡主题的典型模式之一。通过对黄昏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生死意识及文化心态的一个侧面。从总的态势看,它表现为一种克服死亡畏惧并努力超越死亡的精神倾向。这与中国“以理节情”的精神传统及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不无关联。具体到文化思想的缘起上,则与儒道等家的人生哲学息息相通。它同时也确证了人类精神发展由蒙昧到自由、从简质到成熟的渐进过程。尤其在一切皆为“商品”的今天,更启示着人类精神提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文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文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致 ,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 2 0世纪中国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 ,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蒋广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论题实际上是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精神文化形式所起的作用和应有的地位问题。梁启超认为传统文化必定能融注到现代生活中来,而融注到现代比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也必...  相似文献   

9.
景颇族从物语到文字的发展赵学先犹如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样,景颇族在历史上,顽强拼搏,勇敢开拓,用勤劳的双手开创了文明史。在创造发展物质财富的过程中,积极努力创造精神文化。在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造;创制出了世界上独特的“实物表意文字”和“...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1)“天人合一”的精神;(2)“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精神。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审视历史本体的危机,反省历史的真伪,探索历史的诗意的存在,这就是《白鹿原》的历史感。作者陈忠实以历史的规律性存在与否作为考察的立足点,在作品中复制了两种区域文化范型,一种以白鹿原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一种以滋水县为核心的现代城市文化。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性都折射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两种文化的嬗变与碰撞,都是作者捕捉的灵光。超越现象的骨架,还世人以清晰、明亮的“历史”概念,成为小说创作的宗旨。象征秩序的确立选择白鹿原作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如陈忠实在《桥民间文学集成·序》中所说,是因为“这块土地既接受文…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文学对待世界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平等自尊的片面接受,到孤绝迷狂的终止接受,再到全面开放但自惭形秽的急切接受过程,在“东方服从西方”的总体性世界文化格局中,尚未能够清醒地确立起无愧于伟大民族的制高点。这个过程所给予的启示是:世界范围的精神文化接受不能简单地被理解和处理为政治认同或排拒,当代中国文学必须重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文化视野,在强键、丰富和更新民族传统的同时,坚持独立自在的民族本体精神,以自己的独特话语向世界发言  相似文献   

13.
“松竹梅”在成为中国审美文化传统时,经历了一个从“美善相乐”的“比德”到形质自美的“畅神”的发展过程。前者从实用价值出发,后得倚重自然的姿态与品性。这个过渡与南朝的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紧密相联,深受庄学精神的启发与涵养。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自李唐后,“松竹梅”逐渐成为一种极具乐方神韵的中国审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大学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提炼,凝华形成了包含价值中立、学术自由和知识权威等文化定位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具有励志明神、导向规范、凝聚感召、熏陶感染等功效,具有自主自治、学术自由、人文精神等精神传统以及维系“权威”地位的传统使命。大学精神及文化变迁主要经历了从宗教神性到价值理性、从价值理性到工具性、从工具性再到后现代性三个阶段,伴随着大学精神传统的每一次变迁,都会形成大学的新模式和新职能与使命的创新,同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效果。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独立机构延续到今,得益于大学精神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协同耦合与适应性变迁,使大学精神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并举、传统与现代结合、求实与创新互应的文化淀积,使大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最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井与文字是同时出现的。井的建造标志人从洪荒中开辟出比较稳定的生存空间,即乡井,并把井的文化观念伸延到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许多方面,“井田”、“井德”、“井蛙”、“井泥”都具有特殊含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与井有关的事情,更增加了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6.
《宿州学院学报》2011,(12):52-52
12月9日,宿州学院举行了“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院党委书记桂和荣教授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大好形势下,我校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弘扬胡锦涛总书记表彰的孟二冬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决定成立‘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并隆重举行揭牌仪式,这是我校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我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美育理念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重要论述构筑了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华美育精神”重要理论来源,启迪了新时代美育建设中的美学理念、美育要求、美育方法和美育理想。总体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美育的过程中,基于中华美学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实践本体论之精华,突出了“美”及美育问题的现实性本质。通过凝练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成人”精神和“德性”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美育建设的核心要义;通过汲取传统“礼乐”教化的积极因素,为美育工作搭建了以艺术教育为重点,以系统视野为高度的实践路径;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美”情怀,最终将美育通向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追求,构建了实现“真正的自然主义”和“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上海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实践促使“上海城市精神”到“上海精神”的嬗变。从时间维度来讲,“上海精神”基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历史,蕴含于城市精神之中,体现出文化上多元和谐、经济上合作创新和外交上开放包容等内涵;从空间维度来讲,“上海精神”基于上海这个城市场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参与区域治理中焕发出中华文明特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上海精神”所包含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等内涵,对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合作实践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实践指导和精神引领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