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初海伦 《兰州学刊》2010,(10):126-128
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自由人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人文底蕴、公民美德以及行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在综合型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目的与内容与通识教育的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有着诸多方面的一致性,通过对其教育内涵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它与通识教育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对大学生尚法理念培育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身份的塑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大学生尚法理念培育的关键,在整个公民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积极公民身份的确定、认同以及公民意识的共识和核心价值的定位是培育大学生尚法理念的最佳途径.尚法理念不同于法律信仰.结合大学生群体特质,通过重视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同时重视和提高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鼓励社会参与,构建起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从而在大学生中树立尚法理念.  相似文献   

3.
刘泾 《天府新论》2010,(5):113-117
公民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现代文化,它标志着人由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自由自觉的主体存在状态。公民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公民文化宣扬人格独立的民本思想,崇高多样性、宽容性的时代精神,强调平等的政治参与。公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公民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导向和理论基础,公民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核心价值体系达成共识的文化基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文化发展的方向,不断提升公民文化的人文精神,并通过发展公民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整合力、凝聚力。只有二者相互融合互动,整合协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从而形成各阶层和各利益群体的广泛认同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4.
公民身份认同能够为政策协商对话提供社会粘合基础。从应然层面来讲,公民身份认同催生了权利意识的觉醒,改变公民的政治冷漠状态;提高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的认知,消解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公共性疏离;养成社会共同价值观,形成了公民间的引力磁场。但是,就中国社会现实而言,诸多因素造成了公民身份认同的困境,使社会成员难以粘合。就此,需要一系列的路径设计来提升公民身份认同,其中包括完善公民教育系统设计,强化自我概念的建构;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权利与责任的认知;拓展参与型公民文化环境,增强社会成员相互包容性;建构多样化协商场域,激励公民在场与发声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的价值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是个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所涵盖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蕴涵了对科学而崇高的人生信仰、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华民族心理归依与意义支撑以及公民德性修养标准的价值认同.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崇高要求内化为公民个体的认知,再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就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增强公民认同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公民国家认同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公民国家认同需要一定文化条件的支持, 政府的公共信任奠定公民认同国家的道德基础,政务诚信作为政府信任的核心价值是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伦理条件,而政务失信则是公民国家认同危机形成的文化原因之一。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政府诚信形象重塑的第一步,也是公民国家认同信念增强的重要一步。促进公民国家认同,政府还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坚持诚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现有路径是将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同时以文化传播与思想教育为实践机制,由于这样的路径忽视了价值观多元化背后的利益动因,因而存在局限性.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基础,借鉴中外价值认同的成功经验,建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制度性、体制性与政策性利益机制,才能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公共价值观是公民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理性的是非善恶观念,其以对社会公共价值的认可和承认为前提.公共价值观的要义在于公民能够从公民价值立场出发,理性而公正地参与公共道德生活实践.公共价值观的公共维度是公民道德教育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公民对公共价值的认同、在公共生活中正确地行动.在现代型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承担着塑造公民公共价值观、培养公民美德、推动社会道德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军工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传承与弘扬军工文化,将军工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发挥军工文化的育人作用,有助于校园文化创新;在现实路径上,大学应将军工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姚尚建  晏晓娟 《东岳论丛》2019,40(5):176-182
移民社会融入在理论上是一个行为适应、文化接纳、价值信仰与身份认同的问题,而在政治上则上升到移民个体与群体权利的实现与保障层面。西方学者关于社会融入的基础研究彼此交织,并构建出三种经典模型,分别从结构性维度与文化、"政治-合法性"、主流社会对移民的态度等三个维度加以剖析。在社会融合的进程中,同化主义饱受多元文化主义的批评,理论界同时意识到文化的分离状态导致畸形的多元文化主义——即多元单一文化主义的可能性。虽然西方的理论争论起点迥异,但是从逻辑上看,基本上都承认公民是社会治理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魏红 《学术探索》2001,(Z1):118-120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泛起,损害着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明辨新的有神论的种种伪装,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