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司马迁与孔子、墨子一样,有一颗伟大的爱人之心,他怀着普世之爱,怀着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对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人生的种种悲剧,同情着、惋惜着、痛苦着,他不仅为受苦者、被害者、被压抑者、怀才不遇者、饮恨含冤者一掬同情之泪,也为那些残暴、昏庸、阴险、狡诈、贪婪、无耻、懦弱,欲害人而最终也躲不过悲惨命运的人深深地悲哀。他的爱是博大的,他的悲悯是深沉的,他的心中有着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孟子在阐述同情理论时说“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但在归纳“仁之端”时只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并未将“怵惕”算上,这是有深意的。怵惕恐惧、怀生畏死,是主体以自身的主观构境设身处地想象他者痛苦并产生同情恻隐之情的前提,是刺激良知并使其呈露的必要条件。“圣人”虽然“不动心”,不为痛苦困扰,但对他者的同情依然要建立在对死亡的恐惧与担忧之上,只是这种恐惧怵惕是对全体生命之有限性的觉察与悲悯,是为他者害怕与担忧。  相似文献   

3.
《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虽然不能不受一定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但其进步性是无可置疑的。他对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示深切的同情。他同情农民战争,肯定陈胜、吴广起义。他赞扬游侠,表彰能为人民办好事的公正清廉的官吏,而严厉地谴责为害于民的酷吏,甚至对于当代朝廷政策措施中的缺点和错误,他也敢秉笔直书。他博览群书,加上在当时国内广大地区进行亲身的游历、考察,他的知识渊博而踏实。更为可贵的是在他的著作中贯串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乡土抒情诗式的带有悲悯感的长篇小说。一方面,作家以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为原型建构了他的理想中的田园乌托邦,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亲子之爱、人类之爱等集中营造了一座令人向往的人性神庙;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命运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使这种美的存在同时被解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沉忧隐痛,从而使整部小说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5.
阅读《白先勇文集》,会为他飘泊者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所震撼。白先生是一个痴迷古典戏曲和古典小说的现代派小说家,一个穿越大陆、台湾、美国三地深受东西方文化浸染的贵族子弟,一个为旧王朝的背影吟唱哀歌又对弱者寄予悲悯情怀的文人。他善于通过精心构造人物复杂、细节纷纭的小说世界,表达人性中最为朴素又极为动人的爱、悲悯和诗意的美。他和他的小说将给予我们无限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具有女性意识的女作家之一,铁凝一直以其无限的同情、爱、悲悯和理解关注着女性世界,用汉字重现女性生活的本真状态,以其强烈的女性意识探索两性之间的关系,所以铁凝早期文本对女性命运进行艰苦探索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展现了一幅别开生面“男性真相图”。  相似文献   

7.
中西对同情认识的差异表明同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情是解读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特征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文化符号.本文把西北少数民族的这个交往特征的文化符号概括为同情的心态,认为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同情心态指欢乐和痛苦之情凝合而成的心理反应机制,表现为与他人共享欢乐、与他人共担痛苦的同情的反应、同情的态度.欢乐和痛苦之情的同情心态在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关系中具体表现为四种心态,即:好客的心态,注意对方反应和评价的心态,群己互利的心态,"不忍之心"的心态.这种同情心态的本源来自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中善的积淀和流变.  相似文献   

8.
俞胜是一位有着悲悯情怀的青年作家.其小说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生、人性,体现出明显的社会责任感和哲理性思考.他心系苍生、同情弱者,笔端始终充溢着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格平等思想.淡淡的忧伤与浓浓的诗情相结合,构成了俞胜小说独特的风格.赋予沉重的日常生活以诗的韵味,是其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并不是一个规避现实的隐逸者,从他对男性群体"义"与"利"的取舍,女性群体"情"与"欲"的同情,以及对民族文化心理的赞美与批判中,可以折射出他民粹主义式的人道主义关怀与托尔斯泰式的宽容与同情,在他的人生境界中,写着一个"爱"字,这是汪曾祺最好的生命注脚和艺术精神的本源动力.  相似文献   

10.
人类历史上对爱有各种不同理解,根源是人们未将爱与欲、爱与恩、爱与喜、爱与美等概念作细致的区分,而且讨论的爱之对象及爱之方法各不相同。从符号现象学角度看,爱是表示“肯定他者在”的情感模态,与欲、恩、喜等基础情感乃至美的概念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爱还可以与其他单纯情感组合成各种复合情感,包括恩爱、喜爱、同情、爱欲、敬畏等。爱建立了自我与他者的连接,被赋予了天然的正义性,与爱组合的各种情感也因此被赋予正义性。通过教会人们“爱什么”和“如何爱”,可以引导人类行为、培养公民人格和价值观、完成人类合作。只有明确了爱的原理,才能找到一个人类情感的基点,人工智能才可能以此为起点完成对人类情感的模拟。  相似文献   

11.
爱的缺失与扭曲是导致人类痛苦深渊的一种毁灭性力量,也是托尼·莫里森悲剧视野的主线.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从剖析爱的缺失与扭曲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同时,呼唤着一种博爱的精神,企图将人类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同时也是一位富有平民情怀的军人。他厌恶"吾国之军阀、官僚,日以大烟、麻雀为生活"的恶习,提倡平民生活,同情内战下普通百姓的痛苦遭遇,希望青年不慕官场,求学上进,做有益于国家的有用之才。认为国之兴衰匹夫有责。这些都体现了他精神世界里的平民意识。围绕着"自身本愿为平民"、"对战争下受难平民的同情"和"希望青年人做一个好平民、好国民"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平民观的内涵及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田平 《南都学坛》2003,23(3):117-118
一、崇高的理想 ,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司马迁生活在汉家盛世 ,亲自禀受了这个英雄时代的文化营养 ,他的胸中激荡着及时立功的浪漫主义豪情和英雄主义气概。他在《报任安书》中说 :“立名者 ,行之极也。”“君子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的话说 :“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以孝之大者。”他有感于时代的要求与父亲的教导 ,立志继孔子后写第二部《春秋》 ,这在当时是一般常人不敢想象的崇高目标。因为在司马谈任太史令时 ,就曾想利用“百年之间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简单说就是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及其命运的关怀,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及其走向的关注。以边塞诗著称的中唐诗人李益在其边塞诗中融注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这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对士兵血洒沙场、尸抛边地的同情中表达出对生的留恋;在一片片望乡深情中表达出对生命个体的理解与尊重;在对少数民族的同情中更反映出诗人的悲悯之心。  相似文献   

15.
《招魂》实乃屈原为招怀王魂魄之所作。虽然屈原对怀王有相当的怨恨,但他同时又对怀王存有明显的爱恋与怀念之情,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既恨又爱,恨爱交集,爱大于恨。特别是当屈原看到子兰的险恶用心与顷襄王为维护一己之利的行径以后,他的歌吟就显得格外沉重而哀伤。这种情感与痛苦的歌吟在《招魂》中表达得淋漓尽致,非至伤、至痛者所不能发;而具有如此之至伤、至痛者,舍屈原实无他人。  相似文献   

16.
在曹禺精心营造的以《雷雨》为代表的戏剧世界里,弥漫着强烈的悲剧色彩,灌注着浓郁的悲悯情怀。人生历程中的苦痛所产生的悲苦感受与自我悲悯,让曹禺产生了"生存之畏",这种"生存之畏"又使得曹禺在潜意识里把个体导向了人类群体,转向了对人生、甚至对整个宇宙天地的同情与怜悯,从而显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人性光辉下蕴含的心灵状态是高尚人格的基本标志,其深刻的内涵,是博大的胸怀、仁爱的情感。这些构成了曹禺作品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蕴和超越世俗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司马迁留给世人的巨著中,《报任安书》称得上是一篇精采之作。当任安被处极刑之前,司马迁怀着怨悱愤激之情,给他回了一封长信;意在说明自己“身残处秽”,对推贤进士、出面救援表示无能为力,实则阐述了自已对修身、奋志、荣辱、名节的根本态度。其情感之真切,语言之凝练,譬喻之精当,哲理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8.
爱的缺失与扭曲是导致人类痛苦深渊的一种毁灭性力量。也是托尼·莫里森悲剧视野的主线。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从剖析爱的缺失与扭曲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同时,呼唤着一种博爱的精神,企图将人类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9.
关注女性生活是林语堂小说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作品大多是通过爱情婚姻的描写来聚焦女性的生存环境和情感经历,并一直不断探求着女性自由完美的生存方式。《贞节坊》的改编,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林语堂珍视女性自在、自然状态的情感,对女性充满了爱和同情,指出女性之健康情感不当以某种道德为借口而强行压抑之。  相似文献   

20.
自杀是戏剧中制造和解决冲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不同的自杀有着不同的成因。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海达.高布乐与威利.洛曼自杀之异处,旨在激起读者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同情及悲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