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湖北江陵人,出身于一般中小地主家庭,后由进士踏上政治舞台。他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进入内阁;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继高拱而为内阁首辅,直到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在执政的十年间,为挽救明王朝统治的危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张居正的改革活动是一场激烈的尊法反儒的斗争。考察一下这场斗争,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法斗争的特点和深入批林批孔都是有帮助的。张居正的著作《张太岳文集》,为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明朝张居正改革,是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一次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发生在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间(公元1573—1582年)。此时正是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期。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本文拟仅就张居正对驿传制图改革的成败得失,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我国的驿传制度由来已久。甲骨文中的“驲”,即驿站中的专用车。随着国家制度的日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湖北江陵人,是明代后期一位有作为的政治改革家,被进步思想家李贽称为“宰相之杰”。他为了挽救明朝的危机,于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以裕王(即穆宗)讲官的身分进入内阁后,次年,便上《陈六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政见。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神宗即位,他出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前后当政十年。在此期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究其奥妙,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4.
海瑞生于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原籍广东番禺县,后因“著姓于琼,遂为琼山人”(《海瑞集》《海忠介公行状》,以下用语引自本集者只注篇名),回族。四岁丧父,其母谢氏在“先后苦针裁、营衣食、节费支”,以维持家庭生活的同时,又为他“口授孝经、(大)学、(中)庸诸书”(《海忠介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及长,又选择“年高深邃”的严师,为之教读。这种艰苦的家庭生活与从小开始的严格教育,对海瑞思想的早熟及其对于时势的关心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5.
张居正(公元一五二五——一五八二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张居正生活的时代,已经到了十六世纪中叶,封建制度明显走向下坡,当时的社会情况是“豪强兼并,赋役不均”,“吏不恤民,驱而为盗”,阶级矛盾很尖锐。张居正为要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在政治上进行过一些整顿和改革,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一定效果;哲学上他也有一些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在明代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尊法反儒的思想家。张居正的世界观,认为“天”是“茫曼(min音民)漠溟,澒蒙鸿洞”,即是混沌一团的物质性的原气。正因为“天”是充满着流动性的气体,所以是“动而不居,运而无积”,会不断地进行运动,但不是具体的事物,没有固定的方位和体积。从张居正看  相似文献   

6.
[说明] 《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这封信写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在张居正出任首辅一年多之后。这时张居正面对明王朝统治的危机,已开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稳定和巩固明王朝统治的目的。这封信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张居正富国强兵的法家路线。信中张居正提到“夫民之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并指出:“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针对这个根本问题,张居正提出了“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查刷宿弊,清理逋  相似文献   

7.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神宗时为内阁首辅,掌权十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他是明代后期一个具有法家思想倾向的、比较有作为的人物。《辛未会试呈策二》是张居正在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任会试主考官时所作的一分标准试卷,是反映他的思想观点的一篇重要文章。明代已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没落阶段,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极端尖锐。土地兼并激烈,皇帝、王公、勋戚、宦官所设置的庄田数量之多超过了以  相似文献   

8.
海瑞年谱(公元1514-1587)李鸿然编者按:海瑞,虽然是封建社会的忠臣卫士,但他具有为民请命的思想、廉洁勤政的作风、执法如山的意志和刚直不阿的性格。这就是传播久远而令人敬佩的海瑞精神。海瑞,被誉为“海青天”、“南包公”,这是海南的骄傲!海瑞是值得...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典戏曲名著《琵琶记》,一向被看做所谓“南戏之祖”(虽然这个说法并不确切);它的作者高明,则被推许为“中兴南戏”的功臣(虽然也有人对这个“作者”表示怀疑)。六百年来,这个剧目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从皇帝到庶民都很欣赏,为古今观众所十分熟悉,蔡伯喈、特别是赵五娘,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人物;而且还产生了国际影响——继纪君祥《赵氏孤儿》之后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有了法译本。前人  相似文献   

10.
陆蛰(公元七五四——八○五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人。是唐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十八岁进士及第,为华州郑县尉,在社会上享有盛名。公元七八○年德宗即位,被召为翰林学士。“数问以得失”,陆蛰议论纵横,析理深刻,又深谋远虑,善于筹划,“政不便于时者,多所条奏,德宗虽不能皆可而心颇重之。”①当时虽然有宰相,但事无大小,德宗都和他商量。所以有“内相”之称。贞元二年(公元七九二年)被任为宰相,他直言敢谏,无所隐讳,结果触怒了唐德宗,加上腐朽势力裴延令等的谮毁,贞元十一年春,被贬为忠州  相似文献   

11.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理论家,一生经历了明朝中、后期的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嘉靖二十六年他中进士,隆庆初年入阁当大学士,万历初年作为首辅秉政,直到去世。在当国十年间,他雷厉风行地革除弊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张居正的著述编为《张文忠公全集》,凡四十六卷。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官员为官施政的基本风格和所实际发生的对国家机器良性运转的影响的重要程度,选择宋朝和明朝若干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论证在中国封建国家机器和政治生态中以张居正、王安石、王旦、徐阶以及包拯、海瑞分别作为典型所代表的三种官员对于国家应对危机或实现长治久安都是十分重要的,且不可以互相取代;其中又重点阐述了包拯、海瑞类官员发挥作用的局限,徐阶、王旦类官员实际上对历史的正面影响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一) 海瑞(公元1514——1587年,明武宗正德9年至神宗万历15年),回族,字汝贤,自号刚峰。广东琼山人。他曾中举并历住明朝地方和中央的多种官职。海瑞一生清廉,刚直不阿,敢于向权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被历代人民诩为好官、清官,被各代史学家称为深受人民爱戴的言行一致的政治家。但是,以往人们对海瑞的评价,似乎只注意了他做为一个杰出的、人民爱戴的政治家的地位,却忽视了他在思想史上应有的位置。例如,被万恶的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著名史学家吴啥同志,在其《论海瑞》  相似文献   

14.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明代中后期隆庆内阁斗争不已的迭次“阁潮”中的审慎表现使其在内阁中地位稳步上升,壬申政变“倒高”后他终于登上内阁首辅的宝座而导致张居正当国“江陵柄政”时代的到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隆庆内阁中著名的干才、能臣和良相,尽管张居正是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在他从政隆庆内阁时先后与徐阶、高拱携手合作,在当时“丞相政治”下始终有效地推动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其安邦治国的煌煌文治武功的业绩则是值得肯定和应该大书特书的.  相似文献   

15.
海瑞于一五八六年(万历十四年)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时,曾受到南直隶提学御史房寰的诬陷,经过吏部办事进士顾允成、太仆卿沈思孝、吏科给事中张鼎思、南京户科给事中徐常吉诸人先后反复上疏,揭露房寰的贪脏枉法罪行,力辩海瑞的正直无私、大节凛然。最后朝廷才在舆论的压力之下,免了房寰的职。一个南直隶提学御史,职位并不高,为什么竟能够和三朝元老海瑞分庭抗礼?朝廷又为什么迟迟不加处理?为什么这一事件后来又给朝廷以强烈的冲击?发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皇帝年幼,万历初政只能是顾命政治。根据穆宗临终的安排,这一顾命政治是集体顾命,而不是一人顾命。但在皇位更替之际,张居正与内廷势力通过政变改变了这一模式,最终形成了张居正一人独当顾命之任的局面,其压力陡然增加,其任务更为艰巨,其手段必然特殊。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张居正的政治行为,就必须以顾命政治的视野来认知。可以说,在十年的顾命生涯中,张居正根本就没有顺利而又圆满地完成这一特殊的政治任务:他没有将皇权顺利移交到神宗手里,没有将神宗培养成“圣君”,没有组建强干精明的内阁和九卿班子。随着他的病逝,由其主导的顾命政治便轰然崩塌,以失败而告终。所谓张居正“人亡政息”,其实就是指万历初年顾命政治的结束。  相似文献   

17.
始于有隋的科举制度,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到唐代更加完善。它比较广泛地把愿意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人才吸收到政权中来,加强了吏治。所以,唐代的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不但频频下诏,有时还亲临考场。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二月,“武则天试贡举人于洛城殿,数日方毕”。开元八年(公元702年)三月,唐玄宗“亲自试应制举人于含元殿”。把科举考试做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唐代科举制度对加强吏治的作用,本文试作如下初探。  相似文献   

18.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部遵从现实主义原则创作的历史小说,<张居正>当然力求真实地、本质地再现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新政"的历史,但这样的历史是不容易(甚至不可能)、也不必要通过文学的方式"还原"和"再现"出来的.作者之所以要写这样的历史,说到底,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看法.而这种理解和看法,事实上也就是作者心目中那段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熊召政写了一个历史人物张居正,不如说他是借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表达了他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极权政治的一种阐释、理解和评价.<张居正>写尽了极权政治模式的种种精细微妙、机巧诡谲之处,也写尽了这种极权政治模式的种种风翻云卷、潮起潮落的机运.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张居正>看作是一部政治小说,是中国极权政治的一种历史寓言.作者的意图或许不仅仅是为了歌颂张居正这样一位封建时代的改革家.而是通过张居正的悲剧结局葬送那个极权政治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明·李梦阳传》:“(梦阳)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按,此误。李梦阳是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六年进士,其中进士年份明载于《明进士题名碑录·弘治六年癸丑科》。《空同集》(万历三十年邓云霄、潘之恒刻本)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逾年壬子(即弘治五年——引者),李子举陕西乡试第一,癸丑登进士第”,明言是弘治六年进士。又,《明史·选举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戍、丑、未年会试”,无特殊原因,皆照此办理。李梦阳即使未中弘治六年癸丑科,弘治七年(甲寅)无会试,故亦不可能在弘治七年中进士。《辞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