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存在主义是当前西方世界一个十分时髦的哲学流派,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的理论界和青年学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之所以能产生如此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存在主义者标榜自己的哲学是研究人的哲学,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作为自己整个哲学的基础,把人作为自己哲学的起点和归宿,并且声称只有他们才是最关心人的存在、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一系列人的问题。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最讲人道的“新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说,大力宣扬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甚至要用这种新人道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如此,存  相似文献   

2.
关于存在主义哲学家使用文学媒介,最通常遇到的解释是:他们的小说和戏剧有助于说明传统哲学解说的系统的和直率的散文中所孕育和提出的基本论题。其次,存在主义者希望把人表现为一个自由的个人,表现为至少潜在地是一个不可精减的不固定的中心。而作家本人的自由也包括在内。德·波娃指出,存在主义者所着重的是具体性;他们不大用抽象理论,而是用物质形象、感性属性、人的存在和人世存在的日常细节来表达见解。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小说、戏剧和短篇故事应该理解为他们的道德玄想的独特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哲学和政治理论的例释或庸俗化。对于存在主义哲学家来说,文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存在主义哲学如果没有它的想象文学,就不会得到最充分的表现,而且肯定也达不到它在法国所享有的广大欢迎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存在主义者标榜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使人摆脱物(自然和社会)的奴役,即消除人的异化现象的哲学。它抬高人的地位,面向现实人生,表现了对现代人的关切,是一种新的人道主义哲学。于是,关于人的本性,人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类社会的构成及其发展的原因、道路和前途等等伦理和社会历史问题往往成了他们议论的中心。本文拟对他们的这些议论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盛行于40-60年代,现在已经式微的一哲学流派.它以关切人的境况,尊重人的价值为标榜.所以,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存在主义是种人道主义".就其关切人境况,尊重人的价值这一层面来讲,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其所讲的不是现实的人不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下的人,而是孤立、抽象的人这一层面来说,他们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把《墙》看成写实作品,认为它“反映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判定小说主人公伊比埃塔是“革命战士”。本文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小说,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作了生动表现。小说在具体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象上都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英国神学刊物《希伯特杂志》1964年8月号以“存在主义——来自四大洲的五篇文章”为题,发表了一个专辑,这里选择了其中四篇文章,供研究批判。这个专辑,虽以“存在主义”为题,实际上却是讨论了存在主义和宗教的关系。这几篇文章,尽管在某些论点上有所不同,但在宣扬“人生是痛苦”和宗教哲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达斯·古普塔在“东方与西方的悲观主义”一文中大肆贩卖“受苦的人类只有在宗教中找到希望和解脱”这一反动观点;亚丁斯道尔在“存在主义是佛教吗?”一文中,竭力鼓吹佛教和存在主义在“苦的根源”和“苦的超脱”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布里斯在“禅宗、神秘主义和存在主义”一文中则叫嚷他既相信宗教又相信存在主义;西米特在“存在主义的真正基础”一文中,虽然不同意“把存在主义和宗教思想联系起来”,但他并不是反对宗教,而是在宣扬存在主义的同时也宣扬了宗教,说什么“我们的上帝存在感克服了我们的孤独”。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这个刊物是要通过这一讨论,扩大宗教的影响。事实上,存在主义和宗教之间早就有了思想基础上的联系。有神论存在主义把宗教纳入它的哲学中;无神论存在主义虽然采取“悲观主义无神论”立场,但它宣扬“人生苦恼”、极端个人主义和非理性,最终也必然替信仰主义和神秘主义扫清道路。从这里介绍的几篇文章,就足以看出,他们探讨两者关系的目的是要使存在主义和宗教进一步勾结起来,用这些精神鸦片烟来毒害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其代表作<钢琴教师>中,她通过笔下的背景、人物等,形象地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等核心思想,并以小说中的多重人物关系,艺术地阐释了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下人与人之间的"他人"与"地狱"的关系.存在主义哲学为耶利内克的社会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一哲学思想也是她作品中浓郁的阴暗色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一种对社会形成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哲学与文学思潮。20世纪 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这种剧烈而深刻的变革,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作家也在一种固守与叛 逆的选择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他们在现代文明的废墟上从精神的高度重蹈远古时代人类 “生存”的主题,力图拯救自己于文明形成的困境中。他们在对现代人生命本体的叩问里,努力追寻并建构着人类 的精神家园。对于现实世界、对于存在、对于自我的探寻,使他们越来越深陷不能认识自己与不能把握社会的困惑 之中,于是他们竭力展示人生的荒谬与悲剧,否定人性的崇高。他们以文学的方式进行着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他 们以那种独特的艺术视阈反映现实,认识现实并结构着现实。  相似文献   

10.
萨特以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为立论基础,建立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他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目的是为了超越马克思主义。对萨特存在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观我们要合理评价,因为这种理论既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资产阶级思想,但有其一定的合理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一样,对现代技术把人当作物对待的不断增长的趋势颇有异议。把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结合起来的努力,在让-保罗-萨特的著作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宣言《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他宣称: “人仅仅是存在。这不是说人只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东西,而是说,是他意欲变成的东西,而且是他已经存在以后自己所设想的东西,是他投  相似文献   

12.
阎真作品因反映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引起广泛关注,但少有人注意到其作品所蕴含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实际上,阎真创作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呈现;二是对"荒诞"的"孤独"存在的敞显;三是表达向死而在的存在之思。在对生活原生态刻写的基础上,作家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深描与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都彰显存在主义内涵,把其作品从人的生存推向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哲学会通刘慧晏存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之一,名家众多,各擅其说,但无论他们的思想观点有多少差异,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坚持自由选择,则是诸家的共通之处。因此,对于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的分析思考,是对存在主义在其基本问题上展开批判。一、存在...  相似文献   

14.
大约1930年以来,各种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哲学,对世界上人的存在的理解是相同的,即都强调人的存在的具体性和或然性特征。存在主义的实质按照存在主义的解释:第一,存在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现实性哲学,把艺术的存在仅仅理解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这一哲学对现实的革命批判精神是相悖的.艺术生产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是出于人类确证自身、发展自身的需要,科学的认知活动在其中只居手段地位而不是目的性体现.艺术只有以能在的方式存在,对现实进行超越,才能与人的存在方式相适应,具有重大的人性意义,才有存在价值.这是马克思艺术美学思想的精髓,是我们今天研究艺术问题不能忽视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他们》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通过描述温德尔一家3代人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混乱时期的艰难生活,欧茨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人类生存图景,也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图解。从存在主义理论"荒谬世界","个体与他者"和"个体的存在与自由"3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解读出欧茨倾注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及小说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观的转变,以及日益投入的改造现实社会实践的深入,毛泽东对人的道德思想觉悟的提高,也就越发重视.即待别注重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以至成为他毕生强调的一个思想主题,并构成了毛泽东哲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特征.作为一个哲学家,毛泽东有关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理论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是对关于中国人主观世界思想全面、彻底的变革,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与灵魂的思想重塑.当然,最初毛泽东讲的改造,是指对全民的改造,而不是对哪个特殊阶级的改造.他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不过,对剥削者的改造和对劳动者的改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造.对于前者,是在“必要的时期内,不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强迫他们服从人民政府的法律,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改造他们成为新人.”而对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者的改造则是“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他们的改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改造.可见,毛泽东的改造概念是一个哲学概念,它不是对人进行身心强制,而是指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  相似文献   

18.
人的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研究的兴起,就是要超过存在主义哲学、进一步促成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是深化价值哲学研究的内在需要;是深化国内实践人学研究的必然结果。同时,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研究的兴起,也是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是由商品(市场)经济时代这一社会背景决定的;是由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后果所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对社会现代化问题的哲学反思。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人的存在方式,就是指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既成性与创造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传统哲学追求世界不变的基始或本原,以一种终极存在去把握一切事物。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第一原则,为世界的统一性找到了现实的基础,也为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实践本体论、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一种揭示。实践哲学把万事万物与现象看成人的活动及其相关物,哲学变成了人生活之内的东西。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是在新的基地上相互解释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学对存在的关注形成了存在主义文学流派,但昆德拉拒绝将他的小说理论和实践归入任何既有体系。如何解释存在,为何要探询存在,如何将对存在的探询融入文学,文学上的探询存在与哲学中的探讨有怎样的不同,昆德拉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昆德拉在对存在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也离不开西方文学界既有的思想基础,离不开当时当地的社会现实基础和文艺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