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艾芜是三十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打开他的作品,迎面走来的多是社会下层人物形象:贫苦的农民、瘦弱的轿夫、被迫辍学的穷学生、忍饥挨打的店伙计等等。这些形象在作家笔下都被刻画得生动饱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比这些形象更鲜明完整、更光彩夺目、因而也更能体现艾芜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却是另一类更为独特的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流浪者形象。  相似文献   

2.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登上文坛的中国作家无论是谁,都正值他们的头脑最机敏的时期接受了“五四”的洗礼。本文所研究的艾芜,也毫不例外,他为了继承“五四”精神,孤身一人踏上了流浪的旅途,与边陲大众一起体验了苦难的劳动生涯。所以。艾芜的青春足迹,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培育(新人)的实验典型,通过它了解“五、四”所指出的道路的真谛,假如说,高尔基是一个先从苦难和鞭答而后又通过读书来体尝人生辛酸的话,那么以  相似文献   

4.
古斯塔夫·马勒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他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分为歌曲和交响曲两类,声乐套曲《青年流浪者之歌》是马勒早期的歌曲作品,整部套曲呈现出一种贯穿始终的悲悯美。这也是作曲家精神上悲剧性体验的表达。悲剧形象的戏剧性刻画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旋律线条、乐队伴奏和力度对比。  相似文献   

5.
艾芜与高尔基都反思国民性。高尔基主要批判“小市民”安于命运、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抗拒改革的奴性心理,并指出其危害性。艾芜侧重表现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边缘人”反抗强权、倔强坚韧、桀傲不驯、野性十足、不安本分、不受约束的“另类”性格,指明中国人需要注入“年轻少壮的血液”。二者的反思都导源于各自的流浪生活,旨在找出民族痼疾,引起国人警醒。不同的是,高尔基局限于一个国度的描写。而艾芜在跨区域、跨文化的比较中反思国民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反讽叙事在萧红的小说中是进行国民性批判的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对反讽的自觉运用使作者以一种更具审美性的方式含蓄而诗意地表现国民性批判的意图,同时也是萧红小说语言诗化特点形成的原因之一。反讽机制的运用使萧红的小说叙事实现了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7.
在基于史料的基础上,从变异学角度论述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半自传体虚构小说《达摩流浪者》是如何将中国唐朝诗僧寒山的神秘东方形象、《寒山诗》译者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与主人公贾菲·赖德合为一体的。通过文化迁移的作用,作者成功地将主人公赖德变异,塑造为小说中的美国垮掉派反主流文化的英雄偶像,从而使得现实中的斯奈德成为美国寒山的杰出代表,也使得这本小说不仅是作者献给中国寒山的书,也是一本献给美国寒山的书。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11,(8):30-31
在美国陆军环境医学研究所(USARIEM),研究者用各种极端手段将士兵逼到极限,最终希望突破这些人体极限,打造能够适应任何自然环境的超级战士。本文是作者在该研究所的亲身体验。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它全面地反映了漫漫封建长夜最黑暗时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人们的生活及精神面貌。尤其是作者吴敬梓把笔对准了当时的儒林阶层,写出了种种世相,严厉地指出了他们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的醒目现实。虽然小说中也写了借以代表作者正面理想的人、事,但《儒林外史》的价值并不在此,而恰恰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不合理事物的批判。这种批判很大程度上是以讽刺的形式表现的。因此,虽说“讽刺小说”这一名称还不能完全包括这部作品的内容,但,正如对丑恶事物的批判是作品思想内容上的主要成就一样,杰出的讽刺艺术也正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作品的成功,是与这一突出成就紧密联系在  相似文献   

10.
毕淑敏通过朴素、直白的语言在小说《死亡预约》中展现了不同的人对死亡的复杂感受和矛盾心理。同时,毕淑敏自己也以一个"亲身体验者"的身份阐释了作为隐含作者的她的对死亡的零度体验与大胆关注。小说对中国人落后的传统死亡观进行了批判,对西方现代死亡观有选择的拿来,呈现出作者对死亡独特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六年的南方漂泊生活是艾芜一生最重要的写作矿藏,蛮野而神奇的边地是他创作灵感的源头活水。艾芜在边地行走中尝尽了生存的灰暗和底层的艰辛,同时也享受到了边地人文的慷慨赐予。他把笔延伸到被时代和文学所遗忘和遮蔽的又一天地,聚焦“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新的审美窗口。他笔下的边地粗粝、原始,但也展现着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人们多是从题材、人物、艺术方面谈论艾芜小说的独特性,少有人谈论其间反映出的艾芜思想、情感、心理的独特性.<南行记>以"异域情调"为文坛关注,稍后艾芜却转向描写岷沱流域的故乡,显示出与<南行记>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从他乡到故乡,不只是艺术之旅,更是艾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3.
漂泊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时期,时代的剧变带来了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隔膜感,漂泊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主题.时代氛围的濡染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4.
西汉上林乐府所在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是西汉时从武帝到哀帝一百年间最为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文章认为 ,乐府不在城内上林苑中 ,其大致位置在长安城西 ,建章宫北 ,与平乐观相邻之处。文章在理清乐府、太乐、黄门、掖庭这些宫廷音乐机构的地域分布的基础上得出 :武帝立乐府于城外是出于郊祀游猎活动的需要 ,乐府被罢是由于帝王活动中心集中于宫中和礼乐活动走上正轨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全唐诗”编暴史上,明代的《盾诗纪》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葱义。然由,由丁臂多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偶见有学者对其编者吴瑭稍有考释,亦是讹误迭出。通过对吴氏的字号里贯、学历仕进及刻书活动进行考辨,可以知道:《唐诗纪》的编者吴瑁字孟白,徽州歙县人,寓居白下,曾游学南雍.于金陵辑刻书籍多种。明代著名的刻坊“西爽堂”并非吴璀所创建,将其堂主昊仲虚与昊塘视为一人,尚不足为证。吴瑁为保存古籍善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贰臣"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心态,还可以指从"遗民"转而为"贰臣"并在时间上再也无法回转的精神历程。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吴梅村既没有守住遗民的气节,又没有丧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时代的乱离造成了他不幸的身世,同时也促成了其在易代之际较有代表性的"贰臣"心态。此种心态投射到创作中,他的许多作品也因之具有了鲜明的"贰臣"意识。学界对梅村的诗歌作品论述颇多,对其词则关注不够,这其中固然与梅村自身诗词创作数量的多寡有关,然梅村词亦被清初众多学者公推为清初词坛"冠冕"。其在词作中追怀故国、忧嗟身世、向往林泉无不是其"贰臣"意识的表露。  相似文献   

18.
大诗人艾青复出后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了巨大的思想魅力;同早年的创作一样,艾青依然善于创造鲜明准确的形象,依然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深化主题;同时,艾青的语言体现着一种“大味必淡”的朴素之美。由于饱经沧桑,由于诗人一生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艾青复出后的诗歌创作,在思想和形式上,都无可争议地达到了“化境”这一艺术家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一代哲人艾思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思奇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大众哲学》一书在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把毕生精力献给党和人民的哲学事业,他出生于云南腾冲和顺乡,青少年成长于昆明,在上海走上革命道路,到过延安,解放后在北京工作,毕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贡献,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吴刘维近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绝望游戏》以及中篇小说《天堂无窑》《我岳父就这样老了》《送雪回家》《有人落水》等作品,充分反映了作家对文本形式的用心,以及他传达当代体验、铺陈时代图景的创作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