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学理性精神:朱熹理学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蓓 《船山学刊》2003,(4):154-156
潜藏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科学精神,由于近代科技的落后和儒学中伦理之学的显性而被严重忽视。事实上,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精神一样,是朱熹理学之树结出的另一丰硕果实。“物物上穷其致理”与“主宾之辨”,表明朱熹肯定科学的价值观和客观理性主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理性主义文化,即以“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的对立为重要规定的文化,现代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对这一文化及其矛盾的现代理论表征、反思和批判。现代人本主义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逻各斯”精神,要求理性回归人的生活,以丰富的人性取代“冷酷的理性”;现代科学主义则批判传统理性的“努斯”精神,要求理性回归经验世界,以谦虚的理性取代“狂妄的理性”;马克思主义思潮从总体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对传统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在批判继承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出路的种种主张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利弊得失,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认为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思考要克服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缺陷。在大力宏扬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批判继承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出路的种种主张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文化现代化过 程中的利弊得失,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认为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思考要克服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各执一 端,相互攻击的缺陷。在大力宏扬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古代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的历史考察与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的视角,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伦理权威丧失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古代主宰之天的现代伦理权威丧失,历史震荡冲击了儒家核心伦理的道德权威,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尚未完全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此三种原因造成了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伦理权威丧失,使中国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和东西文化冲突史上的转折地位,以及它在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伟大历史意义,已有比较客观、公正的估定。在救亡、变政、启蒙的近代多重奏中,新文化运动在其作始主要的不是变政,也不是救亡,而是思想变化上的启蒙。它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改造国民性),摧毁旧传统,重建崭新的现代华夏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西学批判中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标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实质上是用近代科学理性精神来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精神来反对传统的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7.
日食在古代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在星占学中,日食是最严重的灾异之一,皇家在日食时必须进行救禳。由于预报日食的需要,古人对日食的科学认识在不断加深,天文历法不断发展且日益精密。但科学认识的进步没有消解对日食的宗教性迷信,救日仪式不仅延续到清代,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学不同于西方的科学主义,它以理性服务于宗教和人事的生活目的,与神秘主义相兼容,是一种经验理性主义,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维,因此也就无法发展出近代科学。  相似文献   

8.
鞠荣祥 《齐鲁学刊》2000,3(1):13-19
殷、周之际的文化转型在宗教意义上表现为由殷文化“尊神”传统向周文化“尊礼”传统的历史转换。孔子的文化选择及其相应的诗学思想是在“吾从周”的历史原则的具体引导下完成的。在宗教意义上,孔子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尊神”文化向以“尊礼”为实践理性目标的儒家文化传统转化的过渡性的思想标志。孔子诗学思想对古代宗教、神话的彻底的实践理性态度决定了“天人合一”观念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理性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在近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以至产生了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唯物主义等多种表现形式。到了现代,科学主义又以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形式出现。它不仅深深影响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且对许多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和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权思想的起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究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否孕育着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元素?从人权作为“人”和“权利”的内涵来理解,人权思想的诞生和孕育是需要特定文化土壤的,也许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正义观、抗争精神、个人主义和宗教影响等对人权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与西方文化确实存在着本质性或前提性的差别,因此也就没能象西方那样成为近代人权思想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1.
毛圣泰 《船山学刊》2008,(2):232-234
近代西方宗教是一种带有资本主义特性的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而在鸦片战争后的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的文化主流仍然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具有封建社会特质的文化价值体系,近代西方宗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就造成中国伦理道德上的危机并危及传统文化价值现的地位,从而不可避免的要与中国的精神文化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2.
自五四以来,近代学人极力推崇科学的理性精神,肯定科学的方法和价值。笃信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唯科学主义,在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化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逼入了双重危机之中,使中国传统话语言说方式面临岌岌可危的境遇。首先,它促使中国古代文论作为"元语言"的地位丧失;其次,导致中国古代文论远离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从学理机制上来看,中国文论的危机其实就是唯科学主义所导致的危机。唯科学主义流弊甚广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恢复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深刻反省唯科学主义的流弊。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性质是古典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传统制约着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使其具有了"文以载道"的理性精神.文学现代性是对现代性(以启蒙理性为核心)的反思、批判,而新老理性主义阻碍了文学现代性的确立.在"五四"启蒙运动中,古典理性受到冲击,同时也被改造,形成了启蒙理性精神;文学为启蒙理性服务,产生了理性主义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学思潮,把古典理性改造为政治理性,文学为政治理性服务,产生了理性主义的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新时期启蒙运动批判了古典理性及其现代变体政治理性,但复活了启蒙理性精神,形成了理性主义的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由于中国文化理性主义传统的的影响,中国文学带有强固的理性主义倾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障碍,特别是造成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迟缓.  相似文献   

14.
由近代理性主义,经过现代非理性主义,进到马克思主义,构成鲁迅精神逻辑发展的历史全程。作为鲁迅精神历程的前半期,由近代型自由个体到现代型孤独个体,是其近代双重理想———基于近代理性觉醒的社会事功的社会理想和基于近代情感觉醒、近代人格觉醒的个人、家庭的人生理想———相继破灭的一个历史的精神苦果。假如说其人生理想的破灭使鲁迅痛切感受到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的话,那么,其社会理想的破灭则充分显示了近代理性主义文化思想在现代中国的客观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体系的有机土壤之一,虽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存在着科学与理性精神的缺失、法治传统的缺位、公共伦理原则的缺乏等理论缺陷,但其伦理原则中体现的自强不息精神、和谐发展思想、和平发展思想、注重人格道德修养等内容完全可以实现理性的现代转换,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的有机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王善英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106-110
马克斯·韦伯基于对世界诸宗教伦理的研究目的,在考察了西方的新教伦理和中国的儒教伦理之后,接着考察了印度的宗教伦理,主要是印度教伦理.韦伯认为具有传统主义、仪式主义、拒世主义、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以及冥思、巫术、偶像崇拜等理念的印度教伦理,没有能像西方的新教伦理那样,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并进而促成其理性主义的兴起,反而对理性主义产生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主体理性的凯旋走向理性主体的黄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哲学以“方法论的唯我论”作为主体理性确定理性主体本位的方法论前提,其结果必然是真正存在的不是理性主体,而是与客观存在相剥离、对立而囿于自我的思想与心灵。这种理性主义所内含的偏颇与荒谬一开始便为其走向危机埋下了种子。在西方现代哲学各种思潮的反思与批判、匡正与重构中,近代哲学主体理性的一统天下分崩离析;理性主体也随之失去了以往那种惟我独尊的权威。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新儒家中不少人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归结为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于它是相对西方传统的宗教神学与近代兴起的科学主义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被认为是居于二者间的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其实,这一思想,首先突出地体现在作为新儒家逻辑起点的梁漱溟的思想之中。不过,梁氏将这种人文精神称为“理性至上主义”,它所尊崇的既非超世的上帝,亦非沉沦俗世的物,而是梁氏所谓的“理性”。梁氏认为,由于中国人服膺理性,铸成了中国特殊的民族精神。因此,分析研…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重构中国近代伦理道德。在转向无政府主义后,他明确提出了“扫荡现世之道德”、破“功利之谈”、根除家庭伦理、倡导绝对平等的伦理观,与前此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倡导改良家族伦理、崇尚功利主义、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殊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上文把雅斯贝斯所谓的三大轴心文化分别与宗教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时 ,事实上已涉及三大轴心文化自身 ,特别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性质和特点问题。由于这事关本文主题 ,笔者不得不再申己意 ,以补未尽。陈来教授的《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 ,曾对中国从原始时代至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与文化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观点 ,把人类宗教的发展说成是“从非理性的巫术和迷信向理性的宗教演进的过程”。①根据弗雷泽的说法 ,巫术盛行的后期 ,个体巫术渐渐减少 ,公共巫术日渐增多 ,“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