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行政裁量基准制度不仅可以对行政主体正当合法行使自由裁量权起到规范作用,也可以有效遏制行政执法人员利用职权大肆进行权力寻租,破坏国家法制。同时,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裁量基准制度也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针对我国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一是细化行政自由裁量权与裁量基准;二是明确行政裁量基准制度适用范围;三是强化对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种灵活性很强的行政权力,由于目前我国制度上的缺失,现实中行政自由裁量权被滥用和逾越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与损害了政府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如何规范并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对于加强行政法治建设,提升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都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行政自由裁量行为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管理现代社会事务的必然要求 ,但是缺乏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有效控制将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以及权力运用的低效 ,从而最终导致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不利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巩固。所以应该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法律体系来调控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4.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是以申诉专员为主体,为解决香港公营机构行政失当而设立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行政监察制度。得益于其明晰的功能定位、不断增强的独立性以及高效的工作机制,这一制度在促进香港公共行政的效率与公平,处理香港市民因行政失当遭受的冤屈,缓和香港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与此对比,内地信访制度如今步入困境,亟需改革。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成功为信访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即信访制度的未来改革应当以增强信访机构独立性,去除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明确信访事项受理范围,完善信访机制运行程序为着重点,使信访这一宝贵的制度资源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其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更有效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当建立行政申诉制度。文章分析了在我国建立行政申诉制度的意义,指出在建立行政申诉制度的时候,可以将行政申诉制度和政府内部的行政执法一般层级监督制度结合起来,明确申诉的范围,设立科学、合理的程序。  相似文献   

6.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对内地监察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对日趋扩大的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促使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其有益的经验对内地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条例"为实证,阐明行政征收应以正义之价值目标为追求和以法治的方法进行规制的观点.前者,税负公平表现在权利与权力之间通过公共产品交易的平衡以及不同权利问成本分担的合理,其目的在于公民财产权的保障;后者,行政立法只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法制的需求,但诸多缺陷."立法主导"是法治进程的必然.非"行政主导"并不排斥授权下的行政立法,但授权须是明确的.其目的在于以宪政视角修正权力的配置体系,明正立法主体,制衡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8.
行政法制监督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是依法行政和行政法制化的重要内容。权力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其对行政的监督是行政法制监督的重要方面。我国的权力机关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制监督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运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权力机关的行政法制监督也呈现出不足和弊端。  相似文献   

9.
 WTO的规则体系对我国行政法治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是WTO对成员国政府行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行政法治改革的内在要求。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转变政府职能、削减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环节、加强监督制约等目标。随着改革的深入,行政审批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适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杜绝部门权力利益化,持续政府的自我“革命”;细化运行机制,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程序是现代民主和法制的主要支柱,是权力运用的规则。没有程序,权力就会失去控制,威胁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由于行政的积极社会作用,要求其在制约权力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持行政效率。本文从权力制约、行政效率、行政行为的自然属性、程序权利义务的独立价值及法制实践的角度,论述了行政程序法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雷新明 《南都学坛》2003,23(6):88-90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后,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宁、厦门、大连等城市围绕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展开了。在设计这一制度过程中,当初基于节约行政成本、减少多头执法、避免执法扰民,但由于未能对我国行政处罚领域里存在的诸如行政负激励膨胀、伦理道德、行政法律制度的扭曲等问题进行检视,也没有对现实法治进行理性思辨,引起法治的失语与悖论,这些问题实在有必要进行一番审视,以求得该制度勃发它应有的活力,更符合宪法规定的“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相对集中处罚制度一定要有利于实现行政民主,要考虑到它在行政管理中的可行性,要有利于实现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要考虑到行政处罚与法治的可容度等。  相似文献   

12.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依法行政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政府奉行的一项基本准则。我国的依法行政原则从提出到实践时间虽然不久,但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依法行政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依法行政原则在行政立法与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提高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程度、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促使行政权力公开运行以及加强行政监督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行政法治的变迁史。以政策追踪分析的方法,可将中国行政改革分为四个阶段,相应地,行政法学也经历了四个转型:第一阶段是“精兵简政”改革,是行政法制的初创期,效率价值主导了行政法学研究;第二阶段是“职能转变”改革,在这一阶段,控权理念占据依法行政的核心要义,形塑了以行政行为为支点的行政法学体系;第三阶段是“公共服务”改革,拓展行政活动的形式,在平衡论与控权论的论辩中探索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根基;第四阶段进入国家治理改革,补强民主正当性的实质法治路径受到青睐,新行政法学研究提上日程。历史发展的脉络表明公法研究必须深植本国背景。唯有理解当下并预判未来的政府定位,才能经由法释义学方法而发展出契合国情的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14.
高校行政权力控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行政权力控制亟需法治,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官多、衙门气重,滥施行政权力,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高校与政府关系的混乱,至今仍然对高校发展产生副作用。依法明确教师的基本权利不可侵犯,确立高校行政权力的公益性原则,设置高校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设定高校行政权力的运行程序,坚持高校自主,建构保障和促进教学的法律机制,确立国家对高校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是目前高校行政权力依法控制,实现高校与国家关系在法制架构内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一种法律和政治上的愿望,在现代法治背景下,行政法的类型可以概括为三类:秩序法治、行政法治和回应型法治。秩序法治是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目的、以管制为特征,主导国家社会生活的一种法律秩序形态;行政法治是以控制行政权力为使命,政府行政行为受到正义之法约束的法治状态;回应型法治是以对当代行政法特征和规律的重新认识为基点.它是一种合作型的、积极的、动态的、自省的、“生态型”的行政,是一种全覆盖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政府采购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公权力的行使,现代法治社会需要对公权力的行使实行司法审查,以保证对依法行政的监督和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对政府采购合同进行司法审查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但更有待我国行政法和政府采购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行政合同与行政法治互动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合同兼具"行政"与"合同"的双重属性,是政府利用合同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行政法律制度.行政合同的出现是政府职能的扩大对行政权机动性和行政手段多样性的内在要求,其在本质上并不违背行政法治,与"行政法治"是一种互补、互动的关系,推动着行政法治由形式意义向实质意义发展.同时,行政合同要受制于行政法治,而不是游离于法治之外.  相似文献   

18.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当前,行政执法的权力型、运动型、趋利型特点与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不相适应。公共行政由执行转向执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行政执法已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将会引起我国行政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重构我国行政执法的基础、运行方式、管理模式、保障机制是促进行政管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法家的法治主义既体现出变法革新的有为主义一面,同时也倡导法治下的无为而治。然而,法家之法并不包含对君主国家的限制性内容,法家之无为也仅仅是出于君主专制便利的考虑。如此一来,在实践上法家法治下的无为而治就注定会成为君主专制的刑罚工具。法家法治主义的失败警示我们,将国家权力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使其在有为与无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是当前“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20.
对苦难的自觉意识本身就意味着个体的自觉与自由,苦难的形上意义也因此与美学相关联。魏晋南北朝个体苦难意识得以生成,苦难意识从"类"的政治、伦理向度向"个体"意义向度的裂变,使美学能够真正面对生命个体,实现了中国美学史上极为璀璨与光辉的一页。然而,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美学路径,随着封建帝国的大一统而出现了断裂,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我们当下的中国美学研究有必要正视美学的各种可能向度,还美学以真正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