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重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可以看到,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对资本主义既有客观现实社会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通过现实批判建构未来的理想社会。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更加本质地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类的历史贡献。马克思关于社会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形:第一,社会存在——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总体存在;第二,社会形态——人类历史进程变化中的经济关系和由这种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国家制度等的总体称谓;第三,人类社会——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联结的人的彻底解放状态。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本身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客观实在的构成,同时也是人类可欲求的价值目标,它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个内在的道德基础和人性的动力。重温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宗教的社会性及其功能愈来愈发展,逐渐成为独立于政治和市场之外的独立的社会力量。在当下中国,多元宗教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首先,宗教组织正在成长为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主体,这使“政府放权、宗教接力”成为一种可能;其次,当代中国宗教组织在实际运行中逐渐发展出服务社会的强大功能,这为它本身成为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新阶段,进一步发挥宗教的社会作用,使“政府放权,宗教接力”成为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3.
2004年9月18日,"青年哲学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科学部举办了第二十次活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求是>杂志社、<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光明日报>理论部以及中国城市出版社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由林建成主讲,田立年、刘文旋、刘啸霆点评.与会学者围绕知识社会学和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一定的政治系统中意识形态往往经过媒介形成政治话语体系,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意识形态借助于政治话语一定意义上建构和重构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当下中国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出现一种主流媒体政治话语高度同质化与网络媒介政治话语多样性并存的复杂情势。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把多样化的政治话语表达或意识形态的争论看作是社会分裂的象征和表现;二是区分公共舆论和政治话语的同质化;三是不能片面地追求政治话语的单一性,由此造成虚假的社会和谐和统一;四是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能完全诉诸民族情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政治动员,也需要通过不同政治话语的表达或争论达成理性共识。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反映,而且是衡量国家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从国家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绩效来审视国家形象的塑造,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治理结构中的主体是国家形象的"生产者";治理机制是国家形象的载体;治理绩效是国家形象的直接表征.深入把握治理之维国家形象的塑造逻辑,既有助于国家形象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社会管理现代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现代化研究不可缺失人学的理论视野。目前的社会管理现代化理论研究缺少人学视野的关照,折射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管理中政府职能需要清晰定位。在社会管理中政府与社会自治力量关系的失衡,造成“政社”难以分开、政府职能定位模糊。社会管理现代化应具有伦理价值维度。在社会管理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片面注重机制、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忽视伦理价值的考量,导致了社会管理中的物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历史上平均主义公平观、等级主义公平观及存产阶级各种公平现的实质和局限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基本内容;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观的主要内涵是:权利平等,机会均等,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8.
制度是人类理性建构的综合体。人类理性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价值理性,并与工具理性和形式理性相统一。人的需要是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因。弘扬价值理性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把人的生存与生活作为支撑制度合理性的基础,即以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为制度建构的出发点,以合乎人性的人类生活方式与人的生命的积极实现为制度的落脚点或归宿。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历时过程与克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形成有一个历时过程,描述这一历时过程是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克服信仰危机、树立正确信仰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历时过程包括:"五四"运动以降传统信仰危机;"文化大革命"信仰的宗教化所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苏东剧变引发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面临的综合性信仰危机。克服信仰危机从理论上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三个方面的关系,并突出"个性自由"、"信仰级态"和"文化中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信仰是政治哲学生成的精神基础,是其指向的最高境界,是其学科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制约其全程的灵魂.如果政治信仰不明晰、不自觉,任何政治哲学体系恐怕难以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同样如此.政治哲学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品质并不是所谓政治的现实性与哲学的理想性的原始移植或机械相加,而是全新生成的.任何政治哲学对它所处的时代来说,都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其哲学、政治学相比的特质而言,它从来都是用它的"理想性"批判、感召、构建其现实性.所以,现在所谓构建或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要的还是首先科学地研究马克思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