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梳理、反思和总结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总体性价值观念变迁,以及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理念的生成与发展,其最为恰当的做法,当是"观念史"视角的有效介入。因为,社会的变迁是多维度发生、全景式展开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变迁。中国社会、一代中国民众在一个全新的价值实践及其由此所造成的价值化的世界中,理智地审视体制转型、结构分化过程中"国家"与"社会"间真实的关系,及其得以可能的现实的历史场景,自觉地展开了对包括人自身价值在内的社会生活各领域价值之确当性根基的艰难求索、论证,以及反思批判与超越基础上的自主建构和确证历程。依托此一历程并在这一历程中,中国社会、中国民众真切地认识并体验到了价值生成的复杂性场域逻辑,确证了价值本质之最深刻的社会(实践)性蕴涵,以及整体性意义上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变革对于美好生活的实现等所具有的最为基础、最为根本和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船山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天下为公"的伦理命题,创造性地提出"公天下"的思想,并对之作出了深刻的阐释论证,以之来洞察文明机理、揭橥历史进程、品评人物是非,建构起了颇具特色的价值哲学和历史哲学理论体系。首先,船山之"公天下"奠基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之价值判断,力主以维护天下人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指向,提出了"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价值观念,要求生活于天下的所有人都应当而且必须将自身的个人利益与天下人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与他人利益和社会  相似文献   

3.
陈伟  郑文 《学术研究》2012,(4):152-158,160
庄泽宣是中国早期三大比较教育学者之一,终身把促进"新教育中国化"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价值。为此,他积极探索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并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敏锐挖掘中国教育改造之歧途,深入探讨中国教育改造之正道。庄泽宣的"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视野下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利 《北方论丛》2010,(1):113-116
中国传统哲学对建构一般价值哲学的理论兴趣不浓厚,但对人的价值和人的本质问题却兴趣浓厚.早在中国哲学产生之初,先哲们已经就人的价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孔孟"贵仁义"、老庄"贵自然"、法家"贵法"、墨家"贵利",等等.注重人自身的价值,反思和认识人自身的价值,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道德意义关涉现代性认同难题,指向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价值认同。不论是在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的意义上,还是在面向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中国阐释和中国发展的意义上,我们都必须以中国现代性为根本,来理解中国价值观的德之功能。历史地看,中国语境中的国家之德的根本诉求,在于确立一种从"家国天下"到"文化共同体"的情感的认同,以及从"直接的现实性"到"具体的现实性"的精神的认同。国家之德,在认同之道,在推进一种认同中的伦理觉醒。这是对中国价值观进行道德解释的核心,它落脚于公民的认同,呈现为总体化认同,指向伦理的觉醒,瞄准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之求解。尊重他者,包容差异,承认多元,是通向文化的、民族的、总体化的价值认同及其历史性重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何光辉 《理论界》2010,(6):130-131
道家人文传统奠基于老子的"人文之道"。老子的"人文之道"基于"道"的"自然"、"无为"原则,把对于春秋时期"无道"社会的忧患意识,通过短短五千言凝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其意涵体现在三方面的价值诉求:彰显生命本质、守护生存价值、探索理想社会。"人文之道"表达了老子反对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对中国人文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国琴  陈群 《江海学刊》2012,(2):230-233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价值性的深刻认识,对当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科学发展观蕴含着对人的价值关怀,所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等发展理念为当下中国教育实践"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如何教才好"提供了很好的原则;对教育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动力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规定,即"个性鲜明的个人"是教育的价值主体,"自我实现"是教育追求的价值动力,"创造"是教育追求的价值核心,"全面、和谐"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36-40
"以人为本"在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观的命题,它是时代灵魂和精髓在价值观上的集中反映。人之贵就在于他是创造价值的价值,因而是最大的价值和最高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悖反现象,为了促进物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人自身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被贬低为非人,这在私有制社会表现为一种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或物化。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人本之"人"、人本之"本"以及处理好"人本"和"物本"之间的关系,使文明的不断演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谓通过异质物之相生相克,协调"不同"事物达至统一的"和"。世界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存在,需要的是"和",而不是"同",其中,儒家之"恕"道不失为"和"之准则,其"中"道不失为"和"之锁钥,鉴古益今,由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视阈内的"闲"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闲"是中国古代文化美学视角下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于文艺理论中的运用也非常丰富.从先秦"闲"作为最高人生境界之哲学奠定,到魏晋南北朝作为艺术审美意识之确立,再到唐宋作为艺术审美风格之崇尚,最后到明清作为艺术体式技法之提倡,其发展文脉确证"闲"范畴于中国古代的重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新疆园林业的发展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西域研究》2001,(3):21-28
本文分析了新疆园林业的成因,阐述了各历史时期新疆园林业的发展,总结了新疆园林业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高校档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萍 《阴山学刊》2001,14(3):103-104
搞好档案利用工作是开发高校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针对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在澄清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改进检索手段、丰富馆藏量、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公元 1 64 4年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 ,以北京为首都建立了清朝中央政府 ,乾隆二十四年( 1 75 9) ,清朝在征服准噶尔之后 ,进而清除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封建割据势力 ,统一了新疆。清朝对全国的直接管辖 ,表明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的完成。清政府为维护政治局面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对民族、宗教问题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政策 ,允许新疆各民族穆斯林保持其伊斯兰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正常的宗教生活。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本文即叙述维吾尔族中的伊斯兰教情况。一、宗教信仰与宗…  相似文献   

14.
特定语境中的义位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义位由一定的义素组成义位结构。当语言义位进入交际后,受到语境信息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产生与静态时不一致的、新的言语义位结构,形成言语义位。言语义位形成的轨迹是,语言义位义素的变化,引起语言义位结构的变化,诞生言语义位。义素变化的方式不同,义位变化的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诗发展可分为两段:1987年以前为前半段,其重要特征为现代主义和乡土诗的对立与融合.1987年7月解除戒严后至1989年为后半段,其基本走向为本土诗与后现代诗并存.新闻诗、录影诗、环境生态诗、政治诗、本土诗、后现代诗的出现,说明80年代是一个多发展、"混声合唱"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清代大庆地区的驿站主要有大庆市肇源县辖境的茂兴站,乌兰诺尔站等。这些驿站是为驱逐沙俄的入侵和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而建的,是东北地区驿道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黑龙江地区的边防建设、土地开发、经济、文化交流和城镇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变革主要包括 :读者范围的重新确立、新的知识传播载体出现、流通服务手段的变革、流通服务系统的重新定位和馆员角色的转变 ,正是这种变革才推动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 ,邓小平、江泽民及我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大量关于和平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主要包括 :我们的和平观追求的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统一的和平 ;是积极的、真实的热和平 ;是建设性、创造性的和平 ;是公正的、共享的和平 ;是理性、持久的和平。明确这些价值取向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和平的对外政策及和平崛起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5,18(3):26-31
"表现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既丰富了"表现说",又使"表现说"偏离了艺术对它的内在要求.因此,结合历史语境,细致分析"表现说"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观点及其得失,将有利于今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山西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法制教育,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引导学生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为目的,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的对策在于,加强教育立法,完善高校法制教育法律体系;加强阵地建设。创建高校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高校法制教育师资素质;加强规范化建设,充分落实高校法制教育机制;加强家庭、社区教育,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网络;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确保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