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财富目标的居民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斌 《统计研究》2008,25(2):65-70
内容提要:本文在借鉴缓冲储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关于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的假设:即中国城镇居民同样也有财富目标,当实际财富低于该目标时,预防性储蓄动机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将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与缓冲储备理论的最大不同是,本文假定财富目标与持久收入的比率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当预期支出比预期收入增长的更快时,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流动性约束,消费者就不得不提高储蓄率。利用我国1999-2005年28个省的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一是就业率下降加大了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二是教育、医疗价格上涨过快以至于许多家庭的预期支出增长率超过了预期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收入差距扩大抑制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本文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消费信贷对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消费函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 1978~ 1997年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预算数据检验了持久收入假说与随机行走假说。由于制度和经济的原因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行为并非完全符合发达经济的消费函数假说。分析认为 :1978年以来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收入与财富显著增加 ,农村民间信用和转移支付 ,也为农民降低流动性约束提供了部分条件 ,进行跨时预算的条件逐步成熟。然而由于短缺经济的制度惯性等因素决定了农民很难获得官方的消费信贷支持 ,农民消费主要取决于其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 ,目前在过剩经济形势下更应该承认居民消费行为的合理性 ,纠正舆论以“人情风”、“建房热”等对农民理性消费的责难。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持久收入假说与生命周期假说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随机游走假说与绝对收入假说不适用于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但预防性储蓄假说与流动性约束假说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1994-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和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解释力,且实证分析了物价、地区效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结论如下: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即表明农村居民已经过渡为前瞻性的消费者;物价上涨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侧面反映了真实利率与农村居民实际消费的反向关系;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地区效应显著,表现为各省份之间、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消费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中国8省农村1420户的微观面板数据,检验了农户消费行为的三个理论假说。经验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①整体上,中国农户消费行为能够很好的用PIH/LCH来描述,但是流动性约束对消费也有重要影响;②对于流动性约束组的农户来说,存在消费的过度敏感现象;而对于非流动约束组而言,则消费行为很好的遵循PIH假说;③根据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流动性约束平均使得农户消费增长率提高1%~2%,农户相对避险系数为1.7~2.1左右;④本文尝试使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IV估计,结果表明,收入的内生性可能会使得标准的固定效应模型产生对流动性约束对消费增长影响的高估。  相似文献   

6.
杭斌  郭香俊 《统计研究》2009,26(3):38-43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对消费的影响,结论是:1.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已经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从而各期消费的效用是相互关联的。2.习惯形成参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即习惯形成下的消费行为类似于谨慎导致的消费行为。3.另一方面,较高的储蓄率也增强了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消费的惯性越强,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小。随后本文把习惯形成和缓冲储备储蓄理论结合在一起,利用1997-2007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都是导致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问题是宏观经济中的重要问题。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 ,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 ,对消费需求的研究历来就受到了经济学家的重视。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 ,比如收入水平、产品结构、消费观念、价格指数等 ,其中 ,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收入的约束。经济学家在研究消费函数的过程中 ,也曾将收入作为解释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原因 ,提出过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准持久收入假说以及生命周期假说等。各假说都有其合理的方面 ,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 ,在不同的时…  相似文献   

8.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分析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函数是分析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函数,即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对它的研究,西方始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随后在理论方面陆续提出了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莫迪格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霍尔的随即游走假说。众所周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收入水平、利率、价格预期和消费信贷等。本文主要分析适合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并对消费函数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的房地产,通过其对消费的挤占作用和财富效应,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利用1998~2007年29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分析消费习惯、收入、房价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是影响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消费习惯,房价,房价收入比以及它们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也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且在不同消费水平地区影响差异不同。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1985~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结合西方消费理论,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揭示了物价对城市居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并指出其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以绝对收入假说为基础的消费函数分析中发现,消费倾向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不显著,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收入差距的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收入差距有双向的因果关系。为此,要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需要消费政策与收入政策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12.
李武 《统计研究》2007,24(6):67-69
 本文根据1991-2005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支出统计数据,依据凯恩斯消费函数,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解释。同时,通过建立城乡居民的消费收入模型,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我国农村居民不仅基本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居民,而且其样本期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亦低于城镇居民的结论,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We consider the optimal consumption and portfolio selection problem with constant absolute risk aversion (CARA) utility. The economic agent in this model receives constant labor income, and her economic behavior is restricted on consumption and wealth, which are called the subsistence consumption constraint and the negative wealth constraint. We use the convex duality method to derive the value function and the optimal policies in closed-form solutions. Also we illustrate some numerical examples.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城镇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的提高,阻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进而影响消费总需求。本文利用Panel data模型,对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2000-2006年),具体分析不同收入等级在各种消费品上的差别,从而有利于调整和实施不同收入等级的不同消费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大陆28个省、直辖市2005-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内容和收入来源项目面板数据为对象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该动态面板模型的GMM(广义矩方法)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在衣着消费支出和杂项商品及服务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消费习惯,在食品、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居住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消费习惯;GMM估计结果同时反映了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城镇居民各部分消费支出的影响情况,该结果表明不同收入来源对居民各部分消费行为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孟好 《统计研究》2016,33(9):78-85
本文使用1978-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数据,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总量、收支结构、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和恩格尔系数等差异,并选取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乡消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可分三个阶段,城乡差距经历两个轮回,现在第二轮扩张期。②相对而言,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率高支出结构固化,对物价变动有滞后性和拖尾性,近期在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持续走低时平稳走高。③城镇居民自发消费与边际消费倾向大致呈反比,同一城市的城乡居民自发消费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关性不强。文章建议,降低城乡交通通信类支出,扩大城乡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市场和农村文教娱乐类市场,提高农村居民健康及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启动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目前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 ,研究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与约束假设下的消费行为 ,藉此构建符合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消费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基本理论理性预期框架下的生命周期永久收入假说 (REPIH)是当前主流的消费行为分析框架。但标准REPIH理论中消费者偏好与约束假设过于严格 ,为此弗莱明 (Flemming)等人通过加入流动性约束对此进行了改进。本课题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遗产动机以及刚性消费…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居民家庭消费与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中户主自报的家庭固定收入可信程度差以及不同地区的不可比问题,利用陕西省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将自报的家庭收入作为不能准确测量的潜变量,运用DIHOPIT模型确定反映家庭收入高低的指示变量,通过不同地区共同的指示变量,用相同或近似的指示变量作为截断点评价不同地区家庭收入的差别。用陕西省城乡6个县(区)的调查数据拟合模型,发现在众多的指示变量中,"电话类型"为5个县(区)共同指示变量,同时也发现部分指示变量在部分调查县(区)缺乏效度,需要在今后的调查问卷条目设计时做适当调整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西方几种主要消费函数理论,进而选取长达51年的数据对中国的宏观消费进行实证分析,先后进行单整性检验、EG两步法做协整回归,建立ECM模型,得出GDP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当期收入和上期消费对本期消费影响比较大,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对消费没有产生主要影响,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