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的主体性”是当代哲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基本范畴,关于人、主体的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中心问题。近20几年来的5次世界哲学大会都是围绕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展开的。而且,无论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还是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发展,几乎都把确立人的主体性及说明其在各活动领域中的实现当作理论支柱,把弘扬人的主体性作为自身理论社会功能的目标。其实,理论思维这一主旋律早在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如何维系河流健康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人类社会需要认识、研究、反省和采取适当对策的重要问题。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既与西方近现代社会面临的社会危机和发展困境密切相关,也与近代主体性哲学自身的矛盾相关。主体中心理性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改造自然的力量,忽视河流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对河流盲目的征服和开发,人与河流的关系遭遇空前危机。应从价值与伦理双重角度来评价河流开发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尊重河流健康生命为价值标准,建立广泛的河流伦理,把道德关怀对象扩展到河流生态整体,用一种基于现代理性的眼光去评价被人类忽视的河流价值。用对话、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实践论和生存论出发建构一种互主体性的河流伦理观,用主体—主体关系来代替主客体关系进行理性重建并审视河流环境问题。构建河流伦理理念,树立河流环境道德意识,为河流生存危机走出伦理困境提供可能性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条件来说,主体性的实践美学所赖以产生的启蒙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现代社会已经来临,因此人的精神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从高扬主体性转化为批判主体性,从对主体性的信心转化为对主体间性的渴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主体间性的后实践美学取代主体性的实践美学就势在必然了.从世界美学的现代发展上看,主体性哲学和美学已经成为过去,当代哲学美学已经走向主体间性.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学的思想资源还是19世纪的西方美学包括青年马克思的<手稿>的话,那么当代中国美学已经面向现代西方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也必然要求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这就是说,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就是扬弃曾经作为主流的主体性实践美学,在继承其合理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它的学术批判,并且在主体间性哲学的基础上建构现代美学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持续多年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就是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过程,因此其意义是不能低估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场争论的深入发展,一个可以与世界美学比肩的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一定会出现.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主体自觉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征.对传统哲学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批判,构成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主体自觉的出场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现主体自觉,需要把人从宗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需要把人从政治国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和作为私人的对立;需要把人从旧哲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需要把人从异化劳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主体自觉,是本体论逻辑、认识论逻辑、方法论逻辑和价值观逻辑的有机统一,为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超越勾画了新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5.
对雅可比首先使用的现代"虚无主义"概念来说,"物的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构成一个根本问题。现代主体性哲学必然孕育着一种虚无主义的质素与倾向。"物"的现代发生依赖于现代主体性。由主体性奠基的物世界,在现代文化中承载着为意义世界进一步奠基的职能,而这就是乌托邦的现实化背景。在被设定的一致性关系中,物世界与人的基本价值世界、崇高价值世界之间也产生了麻烦和矛盾。据此,根据被否定的是古老诺斯替主义中的物世界,还是现代思想执著于的人的基本价值世界,抑或崇高价值世界,甚至最后可能是超人一切努力作为的根本意义,可以确立虚无主义的四个层次,厘定讨论虚无主义的基本范围。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原则是近现代理性哲学的一块基石。它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站在主体的立场上,用作为主体的眼光去审视作为客体的对象,并思考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应如何”的理性原则。由于现代人对主体性原则的误读与滥用,使得人的价值理性日益萎缩和边缘化,从而导致价值理性的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只有当人的主体性原则回归于价值理性,将追求幸福与追求美德统一起来时,才能把人从现代性的陷阱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问题是近十年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和哲学界也开始讨论教育主体性问题。在以往的讨论中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形成共识。本文试对教育主体性的特征这一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原则、对现实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个实践过程具有特殊的主体、客体,具有特殊的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教育实践有其特殊的规律,因而教育主体性也有自身的特征。我们认为教育主体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导性、客观制约性、自我重构性、实践一变动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8.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启蒙时期的哲学、美学思潮。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的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 ,现代美学必然转向主体间性。后实践美学是主体间性美学 ,它把存在不是看作主体对客体的支配 ,而是看作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共在 ,审美则是这种主体间性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9.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获得对自然的独立性、对自然的占有与征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发展过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简单同一的主体性、片面发展的主体性到追求人际和谐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两个方面的殊途同归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在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实现了逐步成长和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在西方启蒙时代初期,人的主体性观念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建立的,人的理性与西方传统的上帝(超感性领域)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西方近代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尼采的"上帝死了",打破了西方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的内在和谐,虽为人的存在注入了生命活力,但由于尼采彻底抛弃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及近代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致使他的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陷入反理性主义泥潭而无法自拔。挣脱了传统制约的现代西方人的主体性观念在为西方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人与世界、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从而使现代西方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应把人的主体性确立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及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和谐的基本范畴内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纳粹是如何统治被它征服的欧洲地区的?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评述若干历史问题,其中包括《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纳粹统治下的欧洲 纳粹统治下的欧洲有何社会特征?研究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纳粹的纲领,其次是纳粹的实践。 (一)纳粹的纲领  相似文献   

12.
一、实践观与实践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实践主体观成为我国哲学研究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自“真理标准”讨论以来的十余年,我国哲学界对实践的认识,已经不再仅仅将实践看作是认识论范畴,仅仅看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是已经由认识论范畴走进历史观范畴,认识到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人们实践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作为人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相互作用的表现方式或存在形式,已经不再是一种关于客体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静观图解,而是已经被逐渐地描述为人的主体性作用的突出表现,其中包含着对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重新理解与规定。实践作为认识范畴,  相似文献   

13.
自笛卡尔以降,绝对主体性理念已经成为一种统治模式,主宰和规制着西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方式,黑格尔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至上性的哲学根基亦在于此。随着世界历史的展开,全球都为这种统治模式所裹挟,威斯特法利亚国家体系最终确立。然而战争、生态破坏等现代性问题使思想家意识到,主体绝对化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激化的根源,继而重视主体间性的后主体性观念逐渐占据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主流,强调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共在性、互容性和流动性。对主体性的不同认识成为欧洲国家属性变动的思想渊源,以欧洲为代表的后威斯特法利亚国家的黄昏与主体性的黄昏相生相伴。在主体性理念转换的历史和逻辑视角下审视威斯特法利亚国家体系转型,探讨以相互承认为基础的一体化动力学,后主体性是深具意义的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价值评价及马克思的实践范式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开创以实践唯物主义范式为核心的的新体系 ,是由于马克思在哲学的主体性和价值评价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思路 ,实现了从主体的道德实践、科学实践、理性实践向社会实践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对主、客体意义关系的价值评价转向 ,是马克思找到了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实践历史主体的契机 ,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运作空间。不断从人的主体性与价值评价层面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发展形态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与视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一个历史事实提升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结果,本质上是对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理性精神的反思。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的整体,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中国近现代思想运动的视角,通过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与中国其他哲学和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层次的内容和它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特征。这种考察将为我们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及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哲学应研究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是人对自身处境、状况及世界关系问题的思考.所以,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应该成为哲学的主题.哲学对人与现实世界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当代哲学应以实践为桥梁,在人与世界相互规定其现实性的作用中,深化对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具体展现人、实践和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不少失误。我认为,从哲学上进行反思,这些失误无不同背离实践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关。为了完成体制改革的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一、主体性原则首先不是着眼于物而是着眼于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它的研究重点不是脱离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抽象的“本体论”,也不是在实践活动之外的单纯认识论,而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论。为了同一切旧哲学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新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中表达了这种新世界观的立场,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相似文献   

18.
正义涉及的是对一切具体制度中人与人之间原初关系的构想,对它的讨论源远流长。本文力图通过双重区分——古典形态的正义构想和现代形态的正义构想、现代主体性的正义构想和现代交互主体性的正义构想,以此来确定黑格尔法哲学在诸正义理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和科学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范式,形成了以主体—客体两极图式为核心的近代西方哲学模式"笛卡尔-康德模式"。这种模式由于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导致了物对人的统治,即"异化"现象,人与人的关系沦为物与物的关系。以哈贝马斯、胡塞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家通过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和古典主体性理论的反思,提出了主体间交往理论。主体间交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从注重主客体通约转向主体间通约。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在实践互动中对现实实践的高度概括 ,其现实意义是形成关于一定实践方式的既有社会普遍性、又有历史连续性、同时也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的现实标准 ,即实践中道。这种实践中道在实践的互动互生中追求实践的现实标准 ,与传统中庸论通而不同 :它寓主体性与实践互动之中、寓实践互动于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方式之中 ;与西方近现代、后现代哲学理念也是通而不同 :它立足于实践本身的信息化、社会历史化发展而追求现实的实践标准 ,超越了近代以来以主客二分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化思维及其形而上学 ,将哲学彻底融入社会实践之中 ,并在实践本身的有效互动中实现哲学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