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悲剧价值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悲剧价值在于由恐惧与怜悯而引起的净化心灵的崇高审美,中国的悲剧价值则在于由于合乎情理、伦理而得到的道德感化——一种高台教化的“善”的审美。两者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渊源、艺术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论丁玲早期创作中新女性形象的悲剧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彦 《学术探索》2001,3(3):63-66
丁玲早期创作中新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决定了她们的悲剧类型是一种生存悲剧.借助现代悲剧理论的启示,分析丁玲笔下新女性悲剧的人文内涵与审美价值;指出缺乏在绝望中抗争,在死亡中求生的悲剧精神,使莎菲们的悲剧审美特质更多的是悲渺、悲郁,而不是悲壮与崇高.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那些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体现人物与事件的崇高性质,而只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审美对象。悲剧美所引起的美感是使人生悲,在痛苦和悲哀的心理反应中体验与理解悲剧美的本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因此,悲剧艺术一诞生就以它无出巨大的感染力呈现在审美领域中。悲剧艺术是人类穷究存在本源并顽强体验生命痛苦的产物,是人类挣扎湍急着企图确定自身存在及崇高价值的象征。所以悲剧的美感常常是崇高美感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生存遭到了压倒优势的悍然否定却仍以亢苗的活力坚持抗争,直…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学说和其他众多论者的合理意见,对《李尔王》中的崇高与悲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指出在《李尔王》中充满着无与伦比的崇高感与悲剧性,但崇高因素是次,悲剧因素是主。全剧通过主人翁遭受的巨大灾难,强烈控诉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初步完成了对经典的崇高和悲剧观念的一次解构。由李尔清醒中的疯狂、疯狂中的清醒和新生后的毁灭构筑的悲剧历程,使《李尔王》成了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金银润 《理论界》2010,(12):167-169
张载的"礼"有圣人之礼和天地之礼之分。以此为基础,他赋予礼以立体、修德、化俗和辅政等功能和价值。就具体内容而言,基于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礼论无疑会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通过他对礼的内涵的哲学升华,以及对其功能的多维开掘,其礼论给当今的个人、社会和政治等的建设以新的启示,即凸显了道德在理想信念、身心修养、社会风尚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悲剧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古典悲剧由于在题材、人物、冲突、结局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了其悲剧价值的不同。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价值是一个从怜悯、恐惧到崇高的净化过程 ,那么中国古典悲剧价值则是一个从怜悯、悲愤到崇敬的教化过程。作为悲剧价值产生的前提都是“同情” ,但西方古典悲剧价值主要是审美同情 ,中国古典悲剧价值则主要是道德同情。在西方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理智上的理解、判断与思考 ,而在中国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中起作用的则主要是情感上的体验、识别与自证。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是审美情感从低到高、从平和到激越的一个展射过程 ,那么中国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则是一个从平和到激越又回归平和的圆转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关汉卿对中国悲剧艺术范式的构建周国雄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和中国古代一流的剧作家,关汉卿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戏剧文学遗产,而且为中国悲剧艺术范式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一、重在刻画"凡人形象"和西方比较起来,中国的悲剧艺术不够发达...  相似文献   

8.
现代的西方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并由此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触及的表现主题,荒诞的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人最严峻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先秦至中唐前后的生命悲剧意识、中唐以后至明中叶的价值悲剧意识和明中叶以后至清代的冲突悲剧意识三个阶段。以苏轼为代表的价值悲剧意识的特质是在明确地认识到文人的悲剧性定位后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审美超越,并在超越中建构具有新的合理性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不同意把悲剧归入崇高的传统美学规定,这一规定植根于古希腊悲剧及其相应的艺术学的悲剧体裁观。崇高以总体为旨归,而悲剧的中心却是个性的毁灭。悲剧突出了人类总体进程中以个性为牺牲代价和个性被自身力量所毁灭的历史辩证法。个性超前抗争天折与个性滞后消磨于总体惰性结构,构成了悲剧的两大类型。悲剧所唤起的个性意识是马克思所预言的全面发展的人历史生成中积极能动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赵惠霞 《西部论坛》2001,3(2):45-47
中西方古典悲剧由于作家和受众的审美感受等原因的不同,在结局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西方古典悲剧是以崇高之大悲而告终,中国古典悲剧则是以满足民族心理的小喜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虽然形式上是一部文论,但其思想蕴涵已远远超出作品体裁本身的限制。他着力阐述的悲剧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典型案例,所体现出的对人类历史价值维度的重建与弘扬,不仅师承与深化了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重启的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的开掘与重建,而且对市场境况下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建构也具有重大启示意义。戈德曼指出悲剧意识包括三个构成要素:上帝、世界、悲剧人。这里的上帝不是传统宗教意义上的万能之主,执掌人类万物生死大权的天父,而是绝对的社会准则与秩序,绝对的伦理之善,即真、善、美、圣价…  相似文献   

13.
中西古典悲剧在结局处理上有截然相反的特点 :中国古典悲剧大多是以“大团圆”来收场 ,意在满足观众正义感的心理需要 ;西方古典悲剧则大多以悲惨结局收尾 ,意使观众体会到强烈的崇高感。中西古典悲剧结局区别的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 :中国古典悲剧的正义感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中国文化中无往不复的宇宙运动观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方古典悲剧的崇高感则与古希腊文明史分不开  相似文献   

14.
赫哲族神话中的女性形象集合了民众的审美价值取向,是独具地域特色的外在美与拥有非凡萨满法力的神性美的融合,亦是孕育生命、敢于牺牲自我、极富英雄主义的崇高美与恪守伦理道德、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悲剧美的统一。这种神话女性审美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赫哲族传统的女性审美价值,并作为原型对史诗“伊玛堪”的女性形象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无论王国维的本真人格论,还是舍勒的精神人格论,皆属情感人格论,都与某种深邃而崇高的情感体验相关。不同之处在于:舍勒的人格概念是一个道德宗教概念,是本质之爱和信仰行为的道德载体;而王国维的人格范畴侧重于生存论意义的本己回归,包括绝望、忧、罪责担荷、自由决断,是为真我生存而筹划的此在。人格之间的世界图像存在差异。王国维推崇本真人格,其心灵结构呈现自然的精神镜像,是对虚无本质和有死性存在予以直观后的决断使然。舍勒的人格论重在构塑神圣价值,而个体人格价值是作为神圣价值的象征而被给予的,是对神圣价值的"分有"。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教育重在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激发公民内在责任养成动力;公民责任养成动因具有两种运行机制: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动因尊重公民责任的获利权而具有现实性,但强调责任的功利性手段又具有局限性;道义论动因以其“利他性”而成就了公民责任的崇高性和造就公民道德品质,但忽视甚至否定合理的个体利益诉求又超越了现实;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公民责任教育的有效性和和责任行为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17.
继承各家对于人性“恶”的思考,韩非阐发了自己的人性论,并将对人性的认识作为其术治理论的基点;沿着荀子的思路,韩非进一步发展了“名”的客观性,将“形名”与君主的统治之术联系起来论述;韩非对《老子》所包含的哲学内蕴和政治思想进行了开掘和演绎,并从中发现和解译出符合他自己的术治理论建构的元素,并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具有悲剧美的远古神话有以下几种 :反映早期人类为求生存而同自然力作斗争的悲剧神话 ;为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健康水平而牺牲生命的神话 ;反映原始人为反抗黑暗势力、维护人类道德而英勇献身的神话。前两种悲剧性神话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力的矛盾 ,而第三种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矛盾 ,因而 ,其悲剧美的价值最高。上述悲剧神话具有以下共同点 :都属崇高型悲剧 ;给人的感受不是哀痛 ,而是振奋与鼓舞  相似文献   

19.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罗亭一生追求崇高目标,既热情宣传真理,又积极行动,"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生活"百折不挠地奋斗,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他实际上是一个斗士,一个悲剧英雉;中外评论界关于罗亭是"多余人",其主要特征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观点,不符合作品的实际,贬低了罗亭形象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