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比喻是人类语言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势必会影响对比喻的理解和翻译效果.本文基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从联想的角度比较了由人物、动物、宗教、地域、颜色和植物等引起的不同的比喻联想,并提出坚持"喻义第一、喻体第二"的翻译原则,运用直译法、直译加注法、"归化"法和释义法应对不同的比喻差异.  相似文献   

2.
论比喻的创造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比喻也必然染上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它的形成必然要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各色各样的民族文化制约着喻体和相似点的选择;民族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影响着比喻的产生;民族艺术传统影响着比喻的形成;民族生存环境、生活风俗制约着比喻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由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部分组成的,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音特征能反映个体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职业特点;句法特征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和历史文化背景;大量词汇来源于历史故事或传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和比喻意义。语言的这种文化性质决定了外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外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应抓住主流文化差异并遵循实用性、阶段性和区分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反映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主要有文化背景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和比喻联想上的差异等。这些差异都会影响到两种语言的相互翻译。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中心词为动物词的习语。习语作为承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种定型的、应用广泛的语言表达形式,动物形象的融入最为明显也最为普遍。在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同一动物在英汉这两个不同民族人们的脑海里所引发的联想是有差异的,这种联想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常常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英汉民族对于某些动物有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借助联想、比喻、象征等手段,将动物形象融入到本民族的语言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习语中所运用的比喻和联想是由一个民族的生活经验决定的.由于不同民族存在着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在英汉习语中,同一设喻形象所载的喻义就有可能不同.另一方面,有些设喻形象在源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译语中却不能产生等值的联想意义.习语的翻译应尽可能地保留源语形象,并根据目的语的文化与语言习惯,在形象再现、形象替换、形象增补、形象舍弃和形象转移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7.
比喻意象是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来描述和喻指抽象的或不易把握的概念,使之形象化。在英语和汉语中,成语、谚语和俗语等常常借助于比喻意象。比喻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通过类比联想,这种联想无疑受到各自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民族心态等文化因素的制约。通过对英汉比喻意象差异的比较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这些比喻意象的本身,而且还可以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野去关注反映英美民族个性和历史特性的精神积淀,也就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中了解到无穷的、无限丰富的外部世界,进而深刻地了解英汉比喻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增强语言艺术表达效果的重要修辞手段之一,每种语言都各自有其丰富多彩的比喻。不同语言之间的比喻既有相似性,又各有其特色。从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比喻的共同之处及差异,并通过分析操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来了解英汉比喻差异的成因。这样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汉比喻,并进一步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英语中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段。除明喻(simile)外,比喻中用得最多的是隐喻(melaphor)。例如:“As dam builders,Americans are a nationof beavers.”--Thomas Y·Canby这句中看beavers用作隐喻义,指工作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人。beavers的字面义是一种牙齿锐利、善于筑坝的哺乳动物—河狸。联想是隐喻的心理基础。由于汉英两种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 ,比喻的基础必须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点。本文认为比喻的形成确有以相似点作为连接点的 ,但是同时指出语言中也存在另一类比喻 ,即以语音语义为主观联想的基础。文章对比喻形成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以及主客观综合因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修辞格对文章写作与欣赏有巨大的帮助。叠略是一个新的修辞格。其具体运用就是,在句子中或句子间把字形或语义或语音相同且相连可重叠的词语省略去其中一部分,而各种符合逻辑的意思却并未消失,在阅读理解时能分别体会出不同信息,增加欣赏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 ,也是人类对周围事物进行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它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隐喻在语言中的大量存在 ,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流时必然会存在理解障碍。由于文化和地域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所采用的喻体也不同。要真正理解隐喻的内在含义 ,光靠词语的语义特征分析不够 ,还必须从语用的角度理解。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确定隐喻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框架构建及重构理论角度研究政治讲话中的词语意义和文本解释,能够将话语与交际者的政治立场、文化语境、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讲话人的真正意图和话语产生的语境。以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和2011年国情咨文讲话为例,考察了三种政治讲话中构建及重构框架的方式,即文化指示语、隐喻、否定式,以说明框架构建及重构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由于语言在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委婉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几乎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它不仅存在于修辞学当中 ,同时也是一面反映社会文化的镜子。因为受其上下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所以委婉语自产生以来就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换称格(antonom asia)的界定入手,追根索源,探寻最远的、可源于与该词有关的文化背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一些换称表达从最初较为具体的状态进展为较为抽象的状态,最终完成了符号化和普遍化的过程,成为积淀在语言深层的文化化石,承载某种意蕴的象征符号。文章拟在索源的基础上整合对英语换称格这一特殊辞格的认知策略,以期探讨源语文化内涵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运用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汉语模糊修辞过程积淀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华夏传统文化的制度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及传统文学观念都是构成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修辞格的使用和理解往往离不开语境 ,我们应该从语用的角度去理解那些不合理语句中所隐含的合理性 ,找出修辞格中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18.
作家创作的过程实质上是言语活动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创造语境.言语活动能使潜在的文化要素转化为现实的语境世界,并且使语境创造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不同心理的言语活动,又会创造出种种情趣迥异、色彩纷呈的语境,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探讨隐喻、思维和文化三者的关系,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使用现象的异同及其根源,指出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一部分以及在隐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英汉口语中有一种较为常用但尚未列入修辞行列的语言手段——我们且称之为返实并试图为其立格。返实格具有比较固定的否定──肯定句式,其立格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及概念间客观存在的蕴涵关系和语言本身具有的区别特征,心理基础是人们对准确意义的共识和对言语交际可接受性的期待。同时,本文也考察了返实格的分类,并与相近辞格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