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人是互动的关系,环境对人有塑造作用,人也可以作用和改变环境.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要求.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逐渐发展的,取得了许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公民现教育,发展非政府环保组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诉讼机制等等.将公众参与政府行为程序制度化,确保公众能够表达自身利益,多方利益能平衡,政府行为受制约.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工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与生态失衡等问题,湖南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最大限度上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共同所存在的矛盾加以缓解,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两型社会"建设过程的主体因素主要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湖南"两型社会"的建设主要是对城市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自1965年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起,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下全面引入了发展主义的国家建设思想,公民道德成为培养高素质国民的重要手段而得到肯定。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经历了从公德到社会道德、共识道德的不同发展阶段,核心内容是养成"新加坡人意识",其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主导、公民参与不足。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要经过充分的社会建设,才能过渡到现代政治改革;积极扶持社会组织才能保证公民道德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康复花园是提供与园林相关的活动区域来治疗特定身体或精神疾病的场所,同样也是为帮助有心理压力和精神疾病的人群得到安静而设计的花园。以新加坡植物园中康复花园为实例,指出药用植物在康复花园中具有的植物造景、文化内涵和保健康复作用,介绍了新加坡植物园康复花园对中国药用植物在康复花园景观规划中应用的启示,为营造"以人为本"的景观类型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通过具有康复保健功能的景观规划形式,帮助人们主动参与治疗身心方面的疾患,并引导人们融入到药用植物打造的自然环境中,恢复健康,保持健康。  相似文献   

5.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社会公共资源的消费者,在不同身份角色下实施的政策制定行为、具体决策行为、环境监管行为及消费行为的失范,都对环境资源造成负面影响,成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阻碍.对政府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对规范政府行为的制度进行设计完善,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合作共治是一种新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等途径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管理。健康城市建设中合作共治的必要性表现在:健康城市建设目标的多元性需要"合作共治";健康城市建设中市场和政府失灵的存在需要"合作共治";健康城市建设参与主体的广泛性需要"合作共治"。在健康城市建设实践中,"合作共治"存在着各部门参与合作的能力不均衡、政府角色错位、合作共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是: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合理界定政府职权范围;建立和完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合作共治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代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之性别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高度依赖于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塑造。本文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①城市部分的数据,分析了当代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性别差异。从整体上看,中国男性城市居民的环境友好行为少于女性,但女性城市居民的环境友好行为主要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为;就公共领域的环境友好行为而言,男女的参与比例都很低。  相似文献   

8.
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针对整个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其目标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性思想。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都能得以合理解决的社会。为此,必须建立符合整体性思维的利益调整机制,将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统一纳入社会平稳运行的范围以内,通过和谐的手段衡平利益,定纷止争。法律作为社会利益的调整器,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传统法律并没有建立在环境友好的观念之上,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制度体系不足以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意志、行为规范和裁判标准,故而,如欲使法律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发挥功效,必须首先进行法律的变革,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内涵,发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需求,探求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途径,进而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9.
两型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改善长株潭城市群传统的金融体系,为两型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构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金融支持体系需要政府、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三方共同参与,立足于城市群金融体系发展现状,结合湖南特色和实际,大胆先试先行。  相似文献   

10.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安排。基于政府事务区分、新制度主义观点和社会治理模式历史转型的不同视角,规约与激励政府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制度安排可以表现为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以及法律制度与道德制度。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与阐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制度安排的主要形式、动因、内容以及功能等问题,对于这一制度安排应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设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协调器,并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政府通过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开拓政治社会化的广泛渠道、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等途径发挥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和谐四川县级政府绩效目标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分析了四川县级政府目标考核指标构成的诸多不足,然后,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构建和谐四川县级政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椐此原则,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四方面设计出和谐四川县级政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并对这些内容作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资源环境管理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最核心的问题是利益的均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正是政府用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探讨了和谐社会与资源环境管理政策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资源环境管理政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并从资源环境角度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最后进行了资源环境管理政策相关案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旺盛的创业活力与公正、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互为因果。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激发和保持创业活力,对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目前创业环境较差的状况,政府应通过提供系统的创业公共产品以形成对处于高峰期的我国创业活动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目标,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构建服务型政府所处的时代背景。构建服务型政府可以从继续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新型公共型财政体制、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创新政府文化、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重构政府责任体系、公民参与等路径加以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论转型期的政府危机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这是一个战略发展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危机易发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对危机和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表述,分析了目前政府危机管理所处的环境条件,侧重就政府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架构提出了笔者的探索思路,旨在阐明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既是一个转型中社会,其目标是走向现代性社会。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政府要担当重大的责任。消极责任与积极责任是对政府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责任划分。而这种责任需要责任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失信,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之一,必然会危害构建和谐社会。在政府诚信建设中,要从诚信理念、诚信制度和诚信行为和诚信监督四个方面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对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关键因素之一。而现代营销理念是被证明可以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试图通过现代营销学视角,进一步深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政府职能的分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共产党人执政共识和理论创新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结合现阶段社会结构特点论述了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时代必然性及执政的必需性,从而得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探索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