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人权问题,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在人权这一当代重大问题上的原则分歧作些理论分析。关于人权的概念和基本内容,目前主要存在着资产阶级的人权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从原则上说,这两种观点是矛盾和对立的。在资产阶级学者的论著和资产阶级法律文献中,关于人权的概念可谓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如“人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全体人类的权利和自由”,“从人性中必然引伸出来的权利”,“人权即人的自然权利”等。这些界定都是建立在“天赋人权论”的基础之上,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谈论人权,用  相似文献   

2.
法律关系理论具有普适性,也是分析和研究人权、刑事诉讼人权保障问题的工具性理论。人权法律关系,是由人权法规定的国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来看,其权利主体主要是自然人,义务主体在公法领域主要表现为国家,在私法领域主要表现为自然人和法人;人权法律关系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即义务主体所承担的义务,包括尊重、保护和实现等义务;人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人的生命与健康、自由与尊严、幸福。  相似文献   

3.
人权是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是人按其本性应当享有的权利。在国际关系中,人权是一个内容十分复杂,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人权问题,特别是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法律问题。 一 人权问题的发展概况 人权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然后才是一个法律问题。在当代,人权概念已经由个人权利发展为集体权利,由政治权利发展为经济权利,由国内管辖发展为国际管辖。由于国际人权文书的法律性质不同,尤其是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各国对人权的解释和  相似文献   

4.
人的发展从物种发展的层面来看,是“类存在”权利的不断获得与确证,不断发生与发展;从个体发展的层面看,是个体于所处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应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个性特征在个人生活过程中的不断获得、确证与发展。人权的全面生成与获得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生产力发展状况在最终意义上规定着人权的发展状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争取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个性特征的尽可能发挥是获得人权的最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是人生来就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们最初提出人权概念时,人权的主体限于个人。随着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实践的发展,出现了集体人权的概念,少数民族人权就是集体人权之一。本文试就我国少数民族人权的概念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现少数民族人权过程中的地位作一些探讨。一、少数民族人权的概念当代国际人权理论,对于是否存在集体人权尚有争议,但承认集体人权已成为人权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承认少数民族人权也已成为题中之义。人们认识到确认和保障少数民族人权对保障少数民族个人人权具有重要意义。在立法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囚犯享有人权是囚犯主体资格的内在表征。囚犯作为人类成员享有人权:人权是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是“人”便应当享有的权利,具有无条件性与绝对性;囚犯作为社会成员享有人权:人权产生并存在于社会之中,犯罪人作为社会中的犯罪人,享有基于社会成员的身份而享有基本人权;囚犯作为国家成员享有人权:囚犯虽受刑事处罚,但公民资格并未被剥夺,享有基于公民资格而应享有的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从人权角度来看,罪犯的权利本质上是一种少数人的权利、一种弱势群体的权利和一种宪法性的基本权利。罪犯权利保护要遵循权利推定原则、义务法定原则、克减明示原则和特别保护原则。在宪政意义上,罪犯权利的保护程度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权保护状况的衡量标尺,而且还是一个国家是否达至法治状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宪法修正案二十四条"人权人宪"条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宪法发生史来看,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以实证法分析,绝大多数宪法都将人权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我国修宪前存在着人权保障取得巨大进步和宪法文本不够协调等问题."人权入宪"将使宪法价值目标更加明确、人权规范逻辑体系更加严密、权利内容体系变得开放完整,使宪法和人权满足了各自理想的价值诉求和制度表达,实现共同进步.同时,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不能成为基本原则条款略显缺憾.以修宪为契机,研究解决由法律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中的各种问题是目前亟待完成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人权是一个反映和规定人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的法律概念。人权是具体的和发展的,是有阶级性的。就国内法而言,人权实际上是个人的公民权;就国际法而言,人权主要是指作为社会和国家的全体成员这个集体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现实的人权必须包含个人基本权利及自由和集体人权这样不容割舍的两层内容。割掉前者将退回到封建专制的黑暗牢笼,这已为历史所不允许;舍弃后者,就使殖民主义、种族歧视和强权政治有了借口。  相似文献   

10.
人权即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自由和其他权利。人权概念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人权最早在十七、十八世纪由西方启蒙思想家洛克和卢梭提出来的。它曾经作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二战后,人权理论由国内法领域进入国际法领域,人权内涵由个人的、私人的权利发展到集体的、民族的权利。人权问题是一个涉及国内法制建设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一贯重视人权,尊重人权、维护人权、保障人权。宪法和其他法律全面具体地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规定,就是我国所尊重和维护的人权。中国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是维护绝大多数人的人权,全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以来的近代自然法论者如霍布斯、洛克以及卢梭和康德等,真正开始根据人自身内自然的、精神的和道德的自由本性来解释和建构理性的政治共同体。然而由于他们静止地固执于某种单一的人类本性,或者自然的、或者道德的、或者理性的自由本性来认识和解释个人、国家及法律的实践准则,将个人自身内作为有机整体存在的自然、道德及理性三种必然性自由本性分离或对立起来,因而在理论或实践上造成一种自由排斥、僭越或压迫另外一种自由,在方法论上则造成事实、价值及逻辑三种必然性原则的相互对立和分离、或者相互混淆和僭越。  相似文献   

12.
核威慑的正义防御原则对最大程度地限制核威慑这种“以恶制恶”的手段,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核威慑的自然属性是战争防御手段,它是正义防御原则规制的前提。核正义威慑论为正义防御原则提供了理论基础。核威慑在维护国家主权与保护普遍人权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关系,这需要对核威慑的权力与权利进行限制。核威慑的权力必须在权利的框架内运行。正义防御原则的约束性规范以核威慑行为为中心,可以分为权利正当性与行为正义性两个层面。自我防卫原则、紧急必要原则和程序合法原则关涉核威慑权利的正当性,区别对待原则与手段相称原则涉及核威慑行为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成为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论述了从保障人权思想到保障人权原则确立的历史进程。指出人权保障原则与有限政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我国构建有限政府需要从设计科学的政府规模制度、定位合理的政府职能模式和构建分权的政府权力体制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缺乏公法限制的结果必然是谁控制、谁所有,消灭剥削的目的便不能实现。美国自然资源公共信托理论对代议机关和政府行使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施加了实体和程序上的限制,很好地维护了公共利益。我国《宪法》既包含了对政体、法治原则、平等原则、基本人权保障等方面的规定,也包含了对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限制。这些限制要求国家将自然资源区分为国有公物和国有私物分别进行管理,必须分离自然资源的行政管理权和"剩余"所有权并交由两个独立的机构分别行使,必须将自然资源运用于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并应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人征收影响费,以维护代际平等。  相似文献   

15.
受益权的实现需要制度性保障,也需要国家给付,更需要遵循充足、个别、参与、便捷等原则。我国受益权的实现需要在农村土地财产权的完善、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财政体制的改革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6.
自然权利理论、人性假设逻辑和有限理性理念,共同构成政治哲学的人学基础。自然权利理论奠基于个人权利至上、权利让渡和有限政府三大递进原则,最终证成了“以权力制衡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祛恶路径。基于人性善恶二重性在公共权力上的增殖发用,我们获得了政治哲学之道德判断基础;但无论哪种道德基础,其单向度发酵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都是不自足和不完善的。对人类认知能力和智性范围的断限,创制出与无限理性理论和全能政府实践截然相反的有限理性认识论与有限政府运作模式。无论如何,在现实条件与现有框架下述论政治合法性问题乃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须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基本法度标尺。  相似文献   

17.
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问题,直接指涉公民人权保障的核心。任何一国之公民,没有了财产权,就不可能享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权。即无财产抑或无财产权,便无人权。但人权与财产权又不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其权利谱系内各自戒守着自己的法律边界,规范和防范着来自各种权力元素的不法侵害。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平等保护原则,承载着现世太多的压力和挑战,诸如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地位、法定主义、一般财产权保护与救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权具有物质依赖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人权物质依赖性的理解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出发,从人权的本原、内容、实现条件的视角对人权的这一特性进行认知。不应排斥人权对物质的依赖性,也不宜过分夸大这种依赖性,更不能把这种依赖性放大为物质在任何层面上对人权状况的决定性。科学理解人权的这一特性,对我们应对西方人权问题的挑战,对现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各国对政府信息公开请求权的对象范围确定普遍遵循了“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只要确定了不公开信息的范围,就可以明确可以申请公开的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不公开信息时可以采用利益平衡原则——公共利益、行政特权、私权利与信息公开请求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及其利益分享是知识经济时代必须重新解读和审视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当前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存在分歧的基础上,以投资性和效率性为原则,对人力资本产权进行了"政府——个人——企业"三角主体的探讨,认为在人力资本权益分享时,人力资本主体应共同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应当特别保护并强化个人和企业的那部分权益,而政府的人力资本权益应相对弱化但应强调其隐性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