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0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结构调整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产业立法状况的分析,认为产业结构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借助于经济立法来进行间接调控。所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立法。立法必须遵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作者认为应以《产业结构调整法》为核心,以单行产业结构调整法规为主体构筑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法律体系,保护、扶植战略产业,调整、援助衰退产业  相似文献   
2.
预期违约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违约形态。预期违约理论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合同立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它在我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预期违约的理论渊源、基本特征以及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在我国合同法中全面引入预期违约制度乃是立法所趋,同时也是法律的效益价值目标在合同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人权即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自由和其他权利。人权概念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人权最早在十七、十八世纪由西方启蒙思想家洛克和卢梭提出来的。它曾经作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二战后,人权理论由国内法领域进入国际法领域,人权内涵由个人的、私人的权利发展到集体的、民族的权利。人权问题是一个涉及国内法制建设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一贯重视人权,尊重人权、维护人权、保障人权。宪法和其他法律全面具体地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规定,就是我国所尊重和维护的人权。中国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是维护绝大多数人的人权,全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合同自由作为一种思想,产生于古典罗马法时期,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确立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它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商品经济,因此,合同自由原则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它应当成为统一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并且在各项具体法律制度中得到充分切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由单一的产品经济转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受阶值规律的支配,改革的阵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立法和管理体制上的某些真空地带,使得经济违法案件逐年增多。其中,尤以利用合同进行经济诈骗最为严重。因此,剖析这类经济犯罪的基本特点,认定划清经济合同纠纷与诈骗犯罪的界限及其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根据我国刑法第151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当前,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是经济犯罪的一  相似文献   
6.
物权请求权究竟应否成为消灭时效的客体不能一概而论 ,应区别各类物权请求权 ,分别对待。将未登记财产和已登记之不动产的返还请求权纳入消灭时效的客体范畴有助于实现物尽其用 ,地尽其利的社会价值目标 ,并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 ,维护交易安全 ,同时也是生存利益优先保护的价值理念在时效制度上的体现。妨害排除请求权和妨害预防请求权不适用消灭时效的制度安排使静态安全和动态安全一体获得保护 ,实为最佳之立法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土地之上存在多种利益冲突,协调和平衡这些利益冲突需要公法与私法的协同努力.私法应在公法框架下做出制度安排.私法固然要与公法相协调,但公法对私权的限制必须是基于实现公共利益必不可少的原因,并且控制在最低的限度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情事变更原则是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它已成为处理情事变更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法律原则。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一般都予以承认,并在立法中加以确认,而我国尚未从立法上界定这一原则。因此,借鉴各国的立法实践及理论成果,在合同法中确认这一原则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情事变更的构成要件、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的异同,情事变更原则的效力等若干问题,结合国外有关立法规定及理论学说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在合同法中确立情事变更原则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宅基地置换实践是否触及土地所有权从集体到国有的变更,可以将置换区分为征收置换和协议置换两种形态。但各地的规范性文件无论是实体上抑或程序上对这两种置换模式并未予以界分,这样便产生了公权力越界和私权利弱化等问题。宅基地置换项目的启动应以行政许可为必要,即以公权力的介入为必要。征收行为产生的法律关系性质为行政法律关系,政府既具有公权主体的身份,也具有私权主体的属性。然而协议置换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双方法律地位平等,政府与置换协议法律关系一般无涉。征收补偿和协议补偿的标准应体现差别待遇,两者补偿标准究竟孰高孰低,颇值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体系下的租赁权之物权效力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规定,在民法制度史上属于首创或特例,这样规定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