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关于延安历史(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的研究,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关于延安历史(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的研究,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80年代 ,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 ,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 ,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 ,关于延安历史 (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的历史 )的研究 ,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 ,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 ,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 ,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 ,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 ,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 ,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80年代 ,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 ,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 ,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 ,关于延安历史 (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的历史 )的研究 ,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 ,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 ,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 ,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 ,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 ,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 ,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80年代 ,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 ,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 ,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 ,关于延安历史 (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的历史 )的研究 ,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 ,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 ,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 ,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 ,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 ,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 ,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80年代 ,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 ,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 ,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 ,关于延安历史 (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的历史 )的研究 ,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 ,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 ,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 ,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 ,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 ,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 ,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20世纪80年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关于延安历史(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的研究,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8.
重新理解延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文学研究界应该重返延安文学场域,力求对延安文学有所全新的理解。对“延安文学”的命名、延安文学的性质以及延安文学的复杂性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延安文学”的命名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党的文学”构成了后期延安文学的性质,它既是一种文学观念,也是一种文学形态;新的延安文学研究应该直面与重写延安文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回眸延安文学研究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面对延安文学研究“黎明前的黑暗”和学界对“延安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理解混杂的事实,在前人学者延安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寻当代延安文学研究的学理转变脉络,阐述延安文学学科规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兼谈“延安学”构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延安学这一概念在海内外早有所闻。但是,延安学作为一门科学并没有真正建立,在国内历史学界和理论界可以说还是个空白。1990年5月3日我在上海《社会科学报》上提出了“建立延安学”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较强的反响,《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社《文摘报》、《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二十多家报刊杂志转载了这一论点。后来,又发表了《延安学与中国文化》、《延安学:特殊形态的中国学》、《延安学与中国精神》、《论建立中国特色的延安学》等专论。理论界的同仁、外地来信、来访者纷纷询问有关延安学的问题。为此,我把自已初步的研究成果整理一下,献给读者,希望多多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本刊稿约     
一、《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128个页码。本刊立足革命圣地延安,以弘扬和发掘“红色延安”的独特历史文化为自己的办刊特色,主要栏目有延安学、中共党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与语言学、历史学、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教育学等。本刊热忱欢迎各界人文社科学者惠赐佳作。  相似文献   

12.
本刊稿约     
一、《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128个页码。本刊立足革命圣地延安,以弘扬和发掘“红色延安”的独特历史文化为自己的办刊特色,主要栏目有延安学、中共党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与语言学、历史学、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教育学等,本刊热忱欢迎各界人文社科学者惠赐佳作。  相似文献   

13.
延安文学研究:为什么研究和研究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文学的问题往往既是文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这种复合性特征的唯一解释,就是它们都不单纯地源于和停止在文学层面。对“延安时代”的意义的发掘,将比对它的评价更重要。我们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成果。第一个方面,是与延安文学有关的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个方面,是由延安文学形成和提出的几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对延安文学研究这个课题的处理,禀持三个原则首先,必须运用文化研究的整合视角,而不宜把它理解一种封闭的文学对象;其次,无论对于史料还是延安文学的具体作品文本,尽可能细读,唯细读才能从看似寻常的背后挖掘出丰富而新鲜的意味;第三,解读的工具不仅仅是理论,也包括叙事,后者可能更重要,因为叙事对于事物具有复原、重构和发现其各种联系的非常活跃的功能,这是纯粹的理论分析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说起延安文学,人们以为就是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以后,以延安为中心的各解放区的文学。其实延安文学还包括1942年以前的文学。1942年以后的延安文学实乃毛泽东在战争时代根据革命政治的需要进行整合的结果。毛泽东对延安文学的整合,是战争时代革命对文学提出的必然要求。这种文学整合必须是围绕文艺的价值这个中心,以“应当怎样”为原则来进行的。毛泽东从文艺的价值主体、文艺的价值观念、文艺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延安文艺确是中国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史上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但其缺点和偏差,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性也有待认真清理。  相似文献   

15.
中共在延安13年的历史是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独立开辟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延安时期是民族大觉醒时期;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时期;延安时期培育和形成了象征时代精神风貌的“延安精神”。研究延安时期的历史地位,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诸多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延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延安文学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学现象,而且更具一种文学精神价值。延安文学精神是文学的时代使命担当精神,是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精神,是文学追求朴素与崇高相结合的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延安时期异彩纷呈的文学实践(庞大的作家队伍、众多的文学社团、纷繁的文学期刊、丰厚的文学创作实绩)是延安文学精神形成的文学基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延安文学精神的理论核心。延安文学精神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精神引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延安文艺诞生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革命史所占据的辉煌地位无论做何评论都是不过分的,新世纪以来,延安文艺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延安文艺研究成功摆脱了长期以来羁押在其上的政治意识形态阴影和浓重的宣传色彩,逐步走向学理化、历史化,学理化使得延安文艺研究不再浮躁,能够沉潜下来,  相似文献   

18.
对延安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下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其文学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着特有的价值作用;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承载了更多的政治使命、使精英文化语态更为深刻地转向了大众文化语态两个方面,而延安文学的农民文化、民族性、民间性的特征,正是当今文化所缺失的;延安文化与陕西文化相比较,其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延安文学对陕西文学及当代文化的建构和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延安文学的传播学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媒体与文学的关系入手,借助史料考证的手段,对延安文学的传播环境、传播途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厘清延安文学的传播活动及其发展状况,文学与传媒的互动关系及效应,打开了认识和研究延安文学在延安特定时期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一面新窗口,实现了从传播学视角观照延安文学的新探索.认为延安文学的传播效果主要表现在战争环境下的宣传鼓动作用;文化规范的形成与整合;"左翼文学"、延安文学与建国后"17年文学"一脉相承,成为现当代文学事实上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以延安时期的报刊研究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视角进行探析,认为报刊在延安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职能及其拓展表现在:议程设置与话语的构建,创作实践与批评的互动,受众培养与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定位,创作主体的聚合与文学公共空间的形成等方面;强调回到历史叙事的现场,从文学作品传播的媒介及其规律入手,应成为延安文学研究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