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魏五言古诗的生成具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其生成方式是多元的.部分汉魏古诗生成、流传中曾与音乐有过共生而又分离的过程,导致后代著录时称名的矛盾.很多学者认为古诗19首其始全为乐府,其证据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2.
乐府歌辞的原生态状况,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其一,乐府歌辞的音乐性结构,如解、辞、声、艳、趋、乱、正曲、和、送等,正因为音乐性结构,乐府歌辞多有拼凑与分割的情况,其创作构成与诗不一样。其二,民间乐府歌辞被采入乐府,或文人创作的乐府歌辞,此为本辞;但本辞在演唱时,往往要经过乐工加工,这是乐奏辞,不可将二者混淆,二者的差异既体...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传播与诗歌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文人结集风气盛行,歌辞集、存于文人总集别集中的辑录歌辞等歌辞文本传播方式的产生, 使歌辞的文化功能出现分化与转移:文人歌辞音乐意义之外的诗性特质开始受到重视,歌辞离开音乐而独立生存于社会的价值得到认可。文本传播作为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外的新生之物,所带来的文人歌辞从音乐意义向歌辞诗性意义的转移尤其引人注目,于是在诗歌创作内容、生存方式、诗歌创作观念等方面均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从而使中国诗歌发展获得诸多创新变化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观念大致经历了从"歌"诗"交织混一到逐渐区分、分途演进,再到徒诗现念明晰、诗体意义确立的徒诗化进程:汉代"诗"多专指<诗>三百,"歌诗"包括入乐歌诗和少量文人徒诗,魏晋文人徒诗逐渐增多,对入乐歌诗和徒诗开始用"诗"或"诗赋"指称,宋齐"乐府"与"诗"开始分别著录.刘勰"诗与歌别"的提出标志着徒诗观念正式确立.徒诗砚的确立使诗歌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言志和抒情功能,在语言上更加追求辞华和用典,在声韵上更加讲究对仗和韵律.晋宋玄言、山水诗的兴起,齐梁永明体的盛行均与中国徒诗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诗境是陆时雍诗歌批评的主要标准之一。从他所选《古诗镜》零散的评语中,可以看出有关诗境本质及生成特点等方面的突出见解。《古诗镜》不仅在汉魏六朝诗歌批评中充实丰富了传统诗境理论,而且由前人对个别作品诗境的简单感悟,扩大为对汉魏六朝诗史的整体观照与崭新诠解,尽管其中慧识与偏宕并存,但其开拓性贡献仍具有不可忽视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乐府>界定乐府是一种"诗"声"同构的独特文体,同时将乐府纳入<诗>的系统,强调"诗"(即歌辞)在乐府创作中的主体性;且赋予乐府正统的伦理功用,在阐述乐府雅俗嬗变中体现了刘勰强烈的感乐忧时意识和以文救世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明冯惟讷辑<古诗纪>、近人丁福保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在此基础上,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中72题先秦古歌,蕴含着丰富的文体发生意义.这些古歌在先秦或汉代典籍中出现之时,就带有"歌曰"等文体标记,区别于谣、谚、诗,说明当时人已有明确的文体区分意识.这些歌与历史人物和故事同在典籍,具有具体的叙事内涵.歌与音乐关系密切.歌的语体由简单到丰富,二言、三言、四言、七言、骚体等句式都有,韵式也不单一,句句韵、隔句韵、换韵、富韵等方式都有.一切都不如后世规范,正说明诗歌文体初发生的样态.东汉赵煜所撰<吴越春秋>中有三首七言歌,其整饬的七言句式和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的韵式,早于曹丕<燕歌行>,是七言诗史上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8.
《诗经》、《楚辞》以不同的风格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道路,深深地影响到魏晋与盛唐诗风。但两汉竟然是文人诗歌的淡泊季节。《古诗十九首》(下称《十九首》)以前,没有产生成熟的五言诗姑且不论,即使是非五言的文人诗也寥若晨星。汉武帝曾提倡辞赋的创作和诗歌的收集,贵族与民间乐府一时均见成效。文人乐府今传除司马相如等人奉诏所作的《郊祀歌》十九章外,几不可见。东汉光武帝刘秀“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刘肇  相似文献   

9.
北朝歌诗包括乐府歌诗、文人乐府诗、谣谚等,大部分保留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杂歌谣辞"、"杂曲歌辞"、"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舞曲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等中,也有些存于正史及其他类书中。其作者除文人拟作之外,一部分出自当时乐工之手,一部分属民歌,作者已无可考。而且,不仅作者无法考订,就是出自北方的哪个民族也已十分模糊,其中既有汉族的又有北地各兄弟民族的,但传至今天,皆已变成汉语歌辞了,有的则经过译者及整理者的加工,已远不是原初的面貌了。  相似文献   

10.
《渔父》一调在音乐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中日两国皆见创作,且曲辞齐、杂言体兼备,是研究早期文人齐、杂言辞关系的理想切入点。通检唐五代中日“渔父”系统之歌辞,对其载录调名及体式进行比证,厘清《渔父》一调曲辞的留存情况。在此基础上,考察两国《渔父》歌辞的形态、辞格,并与唐诗中“渔隐”题材诗歌比较,可知中、日《渔父》歌辞的写作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前者为“依调填辞”,后者为“依辞写辞”。早期文人曲子辞写作以“歌辞”观念而非文体观念为主导,不存在明确的齐、杂言分体意识。齐、杂言体的自觉分判,产生于“依调填辞”转向“依辞写辞”阶段,而音乐环境的差异是催生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对齐、杂言体分体意识产生之细节的甄辨,还原了曲子辞在发生期与书面文学诗歌系统间联结、互动、分流的历史。 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汉乐府的统计数据 ,发现文人作品多于民间作品 ,而后世的承认度却是民间之作高于文人作品 ;其创作也极为分散 ,没有大诗人出现 ;作者的身份 ,由西汉的贵族转为东汉的一般文人。这些 ,与乐府机关的收诗方式、社会对乐府诗的接受以及当时文学自觉意识的整体水平有关 ,从中也能找到文学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承自屈原、宋玉作品,并在功能、形式、称名上有所变革,体现了诗、骚、赋三体之交融。在功能上,屈、宋作品之乱辞,并非皆为归总篇旨,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亦除归总篇旨外,还有画龙点睛、提升境界等功能;在形式上,屈、宋作品乱辞非皆"变章乱节",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则多采用与主体部分不同的骚体句,有的在句式和语言风格上还出现了新变;在称名上,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赋卒章有"歌曰"诗曰"辞曰"颂曰"已矣哉"等,与"乱曰"名异而实同。  相似文献   

13.
陆机《拟古诗》对"古诗"的拟作并非亦步亦趋地学习属文或只是修辞上的踵事增华,而是有其改造"古诗"之"抒情表现"的深刻用心.陆机拟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动作姿态的刻意强调和有步骤的铺写,对"古诗"固有抒情场景重新构设,拉开抒情距离,将抒情从以"人物感知"为中心转向以"情境营造"为中心;通过对抒情角色的重塑,将"古诗"类型化的人物转化为文人自我呈现的媒介,开启对"古诗"的托喻式解读.陆机拟诗正是在与"古诗"的文本对话中凸显了魏晋时代五言诗抒情范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源于道家之哲学思维,兴于<楚辞>之文学创始,汉魏六朝诗赋文本的"人神同游",一方面在文学形态上涵括散体大赋、骚体赋、乐府古辞、文人乐府、游仙诗等,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展出程度不等、方式不同的传承和创变.不仅如此,"人神同游"隐含着某种固定的表达模式,其"游"中寓"忧",它往往通过文学幻想和时代演绎,表达出主体对客观世界和有限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古时期的俚俗文学与时俗文学,虽然同用"俗"字,但其意义与性质颇不相同.俚俗意为鄙俚粗俗,缺少文采,意思与文雅相对立;时俗意为追求时尚,重视文采,意思与古雅相对立.俚俗文学主要是汉魏相和歌辞和六朝以吴声歌曲、西曲歌为主的清商曲辞,它源出民间,初期常被上流社会鄙薄排斥,但逐步被接受,并被改造提高,对文人文学产生很大影响:一些汉魏六朝文人创作乐府新歌,推进了五言四句抒情小诗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唐代杜甫、自居易、刘禹锡等的新乐府诗创作.时俗文学是指当时注重骈偶、辞藻、声律之美的文学作品,它在一时段内获得许多人士的爱好,广泛流行,但因刻意追求新奇、堆砌、雕琢等弊病,时间一长,受到批评和改革:文人扬弃其奇诡靡丽之弊,肯定其声律语言之美,创作雄健奔放的诗歌,开创诗歌创作的新局面,并形成唐代律体诗文以锤炼辞藻、讲求声调为语言美的显著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陆机诗风的形成与汉魏古诗及赋有一定关系。其拟古诗是学习汉魏古诗的直接表现,乐府诗中一些诗篇也可以看到汉魏乐府的痕迹;其抒情言志诗有的运用散句行文,并采用了比兴、顶针等艺术手法,诗篇风格古朴,韵味悠长。陆机是诗赋兼擅的文学家,这为其文体间的借鉴提供了条件。在偶句较多(俳偶)的诗中,他将汉魏古诗的艺术融入其中,让诗篇叙述顺畅而富于变化;赋艺术的融入,可能是陆机诗歌创新的关键,他将赋的一些艺术因子吸纳到诗中,从而形成文辞富丽、俳偶,而又善于铺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歌与诵,作为中国诗歌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在不同时期交替起着重要作用。只是歌诗亦可诵,而诵诗不可歌。以吟诵为唯一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纯粹的诵诗的出现,当在汉代。到了魏晋,"诵"开始取代"歌"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这可以从文献记载与现存的诵诗数量两方面得到印证。伴随着吟诵盛世的到来,与音乐脱离的诗,不再需要以歌为载体,诗歌语言本身的节奏音律得以突显,中国的诗歌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文人诗歌的时代至此开启。  相似文献   

18.
以沈德潜的古诗鉴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其古诗鉴赏所采用的评点、分时和分体、总评和分说等鉴赏方式进行探析。认为他的古诗鉴赏具有阐发诗教观念、指示诗之法式、援引前人观点、比较其它诗篇、锤炼鉴赏语言等鲜明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沈德潜的古诗鉴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诗,有恋歌、思妇、闺怨、嫁娶、婚别、弃妇、寄赠、悼亡等项,习惯上统称为爱情诗。汉魏六朝爱情诗,包括汉代与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作品、从汉至隋文人的创作。本文拟结合概况的介绍,谈谈它们主要异同之处,简要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选体含义较复杂 ,首先 ,体裁上 ,选体与乐府、歌行、律绝是并列的概念。由于地位崇高 ,它几乎成了五言古诗的代名词 ,成为诗家创作五古的律令。其次 ,风格上 ,选体有典雅、翰藻、新创三个主要特征。再次 ,选体接续风骚 ,历跨汉魏、晋宋、齐梁。因此 ,后世学选体者主要分为汉魏、元嘉两派。至明代则衍变为汉魏盛唐派 (前后七子派 )与六朝初唐派 (杨慎等 )的斗争。从选体切入 ,或许有助于理解某些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