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文学与电影改编理论,对小说《辛德勒方舟》和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和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出身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写作和拍摄意图,探求如何在改编过程中实现影片与原著在精神实质上的等同和总体意义上的等价,从而使读者和观众获得一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姜戎的小说《狼图腾》2004年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同时也争议不断,而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2015年上映后则引发了新一轮热议。《狼图腾》电影改编在赢得肯定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情节的突兀影响了可信度和说服力,为迎合观众惯性心理的结局改编淡化了悲剧意味而影响了故事的震撼效果,采用经过驯化的真狼演出制约了影片的细节表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表现力。文学经典影视改编,既不能随意丢掉原著中的某些关键信息而导致观众难以理解,也要避免一味求悦于观众而随意改变原著的创作初衷。  相似文献   

3.
[摘要]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4.
将沈从文小说《边城》改编成电影时,凌子风导演原本构想是将其拍成一部具有原著小说风格的诗电影。从诗电影角度对改编影片《边城》进行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因导演在改编中过于注重叙事的连贯流畅,追求整体风格的真实自然,电影最终呈现的风格带有传统好莱坞特征,纪实倾向突出,缺少原著小说的梦幻、诗性气质。其去诗性求真实的改编手法导致的突破与局限,也反映出侧重叙事的传统电影语言无法驾驭诗电影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香港电影的重要电影企业,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了多部依据明清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这些影片在对原著小说情节进行影像再现时,采取了“节选”“浓缩”“杂糅”等不同方式,这既是源于电影与文学在叙事篇幅方面的潜在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和原著小说某些情节、人物的特殊性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与影片导演的创作主体意识息息相关。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对于原著情节的改编和呈现不仅投射出香港电影艺术家对于这些古典名著的独特理解与诠释,也为其后香港电影的此类艺术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群芳亭》:从小说到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庭院里的女人》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担任独立制片人的好莱坞电影,这是继《大地》、《龙川》之后又一部根据赛珍珠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小说《群芳亭》中,赛珍珠关注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通过吴太太和安德鲁之间的心灵交流,探讨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庭院里的女人》在精神上与原著已经大异其趣。影片模仿好莱坞影片制作,潦草地表现吴太太和安德鲁之间的爱情;同时,影片充斥着说教的声音,小说中的圣人安德鲁成了完美的救世主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而且,影片充斥着说教的声音,小说中的圣人安德鲁成了完美的救世主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影片试图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某些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的糟粕的不健康的窥探欲。凡此种种,对赛珍珠的小说是一种歪曲,并构成负面听影响,也不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周仲谋 《东方论坛》2013,(6):116-120
小说《白鹿原》被改编成电影,是文学界和电影界的一件大事。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对这部乡土民族史诗进行影像转换,尽可地将原著的复杂主题呈现出来。尽管大量的删剪造成不少遗憾,但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由于电视的普及,将名著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日益多起来,而且出现了许多以名著改编的优秀电视连续剧。但日前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雷雨》上演后,却在观众中引起了争议。有的人认为改编后的《雷雨》,在原著基础上经过想象加工,使观众在舞台上看不到的戏搬上了屏幕,丰富了原著的内容。有的人认为名著经典性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导演姜文首次从镜前走到幕后,将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进行了改编。从王朔评价看来,《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他所有小说中改编最好的一部,王朔对电影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还友情出言了影片中两个军区大院劝架的调停者。导演姜文则作为影片的叙述者和成年的“马小军”娓娓道来属于王朔也属于他的那段少年时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并揭示了改革开放20年中国电影的整体综合美学走向,有如“百川归海”,乃是新形势新条件下民族电影振兴与发展并走向当代的必然;而当代整体综合电影美学,融综合化与个性化、世界性与民族性、变化性与恒定性于一体,“无流不纳”,则为当代艺术自然和电影世界存在与发展的自然之势、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巴赞的纪实理论作为讨论的起点 ,旨在阐述其所确立的纪实性电影美学的美学特征 ,并以之为参照 ,分析九十年代中国纪实电影的新的电影形态。巴赞纪实理论的基础在于他尊重事物本身的纪实观 ,《民警故事》、《小武》和《过年回家》这三部中国纪实电影的代表作都继承了这种纪实观 ,并具体表现在影片的影像和叙事结构上。通过审视该美学在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创作中的独特面貌 ,可以发现中国电影人对这个曾被巴赞誉为具有深刻审美性而至今不衰的美学原则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之交,电影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争呜期”和“反思建构期”两个重要阶段。“第四代”“第五代”以及“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分别在不同时期体现了纪实关学对于中国电影的渗透与影响。综合这两个阶段纪实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概括为四种研究视角和话语形态:电影基础关学范畴、电影现代思潮、中外影像传播理论、正面关注纪实美学的现象及理论等。这四种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理论体系,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虚拟成像技术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受到了诸多质疑。数字化对传统电影的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真实”在电影中的地位。实际上,当我们辩证地解读巴赞影像本体论,会发现他强调的是“真实观”而并非“真实的手段”,这种“真实观”包含画面与心理的真实。因此,数字电影实际上是通过制造“以假乱真”的画面和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产生心灵的意义来还原真实的本性。在延续传统电影真实美学的基础上,数字电影更是通过呈现实景所难以获得的场景效果、创造全新的电影语言风格、强化时空处理带来的视觉逼真、虚拟角色制造出英雄情结,来推进电影的真实性表达。而从当前的形势看来,唯有对画面真实与心理真实的共同把握,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中国的数字电影展现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美学的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并开始逐步拓展。虽然西方电影美学和中国电影美学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美学传统的差异,其不同之处也很明显。因此,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不应是西方电影美学的简单移植,而应在学习借鉴之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和中国电影理论的传统,使之能更好地凸显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此,既要深入探讨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不能忽略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关于电影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又要从理论上认真总结中国电影创作所积累的各种美学经验,并深入探讨其创作规律。同时,还要认真研究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把握观众观影时的审美心理变化,分析那些能吸引和打动观众的优秀影片在美学上的成功之处,总结出其中的创作规律,并深入研究电影美感如何在观众(审美主体)和影片(审美客体)的融合统一中产生。随着接受美学的引入,观众的先在结构、期待视野及观众反应批评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也都构成了研究的内容。另外,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建构一方面需要从域外引进各种基础理论,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注重从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充分重视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学术积累,从而使中国电影美学与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有机衔接起来,显示出更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其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学的本质亦应该是使人所追求的自由成为现实,超越对象性存在、实现绝对性存在。但是,纵观中国美学纵向演进的嬗变历程会不无失望地发现,以西方美学为理论奠基并建构起来的中国美学始终与美学的这种终极旨归相疏离。  相似文献   

17.
人学美学的学理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的美学大势是走向人学。其学理依据在于 :其一 ,西方美学起于哲学 ,展于艺术美学和审美心理学 ,最终归于人学 ,人学成为西方美学发展的脉理依归和各派美学的价值取向 ;其二 ,中国古代以儒道为源头的楚骚美学、经学美学、玄学美学、佛教禅宗美学、宋明理学美学 ,以及明代心学美学等 ,无不以人文精神和人学理念为其筋骨 ,2 0世纪的中国美学更是以时代精神汇入人文传统而呈人学大势 ;其三 ,新世纪的美学需要关注人的生存世界、洞悉人的意义世界、瞩目人的情感世界 ,更应该从学理上丰富美学的人学底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照面——美学对大众文化的三种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的崛起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当代美学从不同理论视阈出发,做出肯定、否定、或是兼而有之的综合,演绎现代性美学和后现代性美学的双重变奏。阿多诺为代表的否定性美学,坚守传统的贵族精神,从精英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大众文化,不仅维护古典艺术的高雅地位,也为现代主义艺术提供美学上的论证。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立足平民的立场,为大众文化辩护,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质。姚斯的接受美学调和二者的对立,克服二者的片面性,执两用中,在交往的基础上论证了当代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生态美学的异军突起等都是美学界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我们认为 ,无论实践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都是某一阶段的重要理论现象,它随特定历史环境而产生,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另一种学说所替代.生态美学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又全面激活了美学的理论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因此,当代中国美学走向应该是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